1942年10月17日深夜,一名八路军战士拿着一只黑色的棉布鞋,慌慌张张地跑进了冀南军区第六分区司令部驻地,边跑还边喊着: “宋政委,大事不好了”。

时任第六军区政委的宋任穷正在昏暗的灯光下翻阅着文件,思考接下来的行动,一听到有人慌忙地呼喊,当即就皱起了眉头,赶忙将这名战士接进了屋内,询问他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小战士用颤抖的双手递给了宋任穷一只黑色棉布鞋,然后用焦灼的声音说道: “刘主任被日军俘虏了”。
宋任穷一听这话,当即就瞪大了眼睛,满脸的惊讶,马上派人去通知司令员陈再道,然后两个人一起对前来通风报信的一个日伪军仔细盘问。消息核实后,两人合计了一番,赶忙向上级领导汇报,消息层层往上传递,很快就传到了八路军总部领导那里。
不久,八路军总部就传来了消息,刘伯承亲自下令:要不惜一切代价将刘主任救出。
那么这个刘主任是谁呢?他对八路军有什么重要意义呢?被俘之后,他的命运如何?
被俘的人叫做刘志坚,后来成为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的手下爱将。他出生在湖南平江县。平江县是我国三大将军县之一,单是开国将军就走出了64位。1912年出生的他,16岁就参加了革命,23岁就担任了我党宣传部副部长,是一名参加过长征的老革命。
25岁时,从军9年的刘志坚成为红四方面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后来又担任129师政治宣传部部长,1942年4月,在组织的安排下,刘志坚来到冀南军区,担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提起政委或者政治部主任这一官职,大家可能不是非常熟悉,其实这一官职在战争时期的作用非比寻常,尤其是在军心不定时,可以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为了掠夺资源保证海军后勤补给,日军加快了对我国的侵略步伐,也加大了对华北地区的扫荡力度。日军经常联合日伪军对抗日敌后根据地进行合围,一出手就是动辄上万人的大扫荡,让我八路军处于极其被动的局面。
八路军的兵力装备不如日军,面对他们高频率、高强度的扫荡,我军很多敌后根据地变得支离破碎,不少地区成了敌占区。这不仅让敌后根据地的老百姓人心惶惶,总是不主动出击,也让我军内部出现不同的声音。
时任政治部主任的刘志坚非常着急,他日以继夜工作,为战士和老百姓们讲解战况,稳定军心,同时刘志坚也在等待时机,给日寇一击。
1942年10月的一天,天寒露重,刘志坚早早地就起了床,跟张策(组织部部长)一边侦察村子里的情况,一边探讨未来的宣传发展方向。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一次普通的侦察,让刘志坚成为了敌人的俘虏。
他们一边走一边分析局势,突然间响起了一阵枪声,刘志坚和张策心头一惊,两人对视一眼,赶忙往驻地跑,身为政治部主任,刘志坚自然是一马当先,带领着队伍从村西头突围。
敌人是步行,而我军是骑马,即便兵力上不占优势,但突出敌人的包围圈也不成问题。虽然八路军的骑兵班个个都训练有素,可村里还有一大批手无缚鸡之力的村民,如果不能带着他们撤离,那他们一定会受到日伪军的残害。
想到这里,刘志坚赶忙带领一队人马疏散群众,看着群众陆续跟着部队撤离,刘志坚再次翻身上马,和战士们一起断后。
不幸的是,刘志坚被子弹射中了右腿,从马上摔了下来,他的右腿鲜血直流,根本无法继续前行。战士们想要背着他逃离,但刘志坚明白自己伤得很重,若是带上自己,只会拖累更多的人。因此,他以政治部主任的身份命令队友离开,独自留下面对敌人。
战友忍痛离开后,他将战友未能来得及带走的资料全部撕碎,吞进了肚子里,同时将自己妻子的照片和一块怀表,以及妻子为自己缝制的棉布鞋埋进了土中,做完这一切,刘志坚拿出随身的配枪,想要将子弹留给自己。
可意外再一次发生了,刘志坚扣下扳机之后,枪声并没有响起,他的枪竟然卡壳了。

以身殉国的想法破灭,刘志坚被赶上来的敌人团团包围,很快,他就被日军押送回了大本营。不过,当时日军内部并没有人认识他,但是看着他骑马冲在前方,猜测他是八路军的高级将领,便派了重兵对牢房进行把守,还派了两个日伪军贴身监视他。
让日军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两个派过去贴身监视刘志坚的日伪军,给了他一线生机。
在两名日伪军中,有一位叫做张金堂,他原本是八路军的一名小战士,在参军后不久就患上了肠胃病,没有办法继续留在队伍里,组织上便让他回家休养,等待身体康复之后再来参军,可没想到,张金堂的病还没养好就被日伪军当作壮丁抓走了。
虽然刘志坚并不认识张金堂,但张金堂却认出了刘志坚,知道他是抗日人士,因此对他格外上心,还偷偷地找来药物给他治伤。
起初,张志坚还以为是敌人想要从他口中套取情报,故意派张金堂来接近自己,一直对他多有防备。但久而久之,在他与张金堂的接触中,发现张金堂的确是想要帮助自己。
张金堂曾对刘志坚说,不要担心,我们一定想办法救你出去。一来二去,刘志坚也感受到了伪军张金堂的善意。于是刘志坚找准机会,告诉张金堂自己埋在土里的照片怀表,还有一只黑色的棉布鞋,让他想办法将这些物品交给冀南军区的司令部。
张金堂带着刘志坚的信物,慌慌张张地跑到冀南军区的根据地,向他们表明了来意,这才出现了我们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八路军总部,129师得知刘志坚被俘的消息后,命令要不顾一切牺牲也要把刘志坚抢回来。宋任穷焦急不已,赶忙派人秘密联系我军安插在敌人内部的卧底赵鼎新,希望他能提供情报,帮助我军顺利营救刘志坚。
好巧不巧的是,就在宋任穷联系上赵鼎新后不久,赵鼎新便被日军派去劝降刘志坚。
原来,赵鼎新曾经也是八路军,经过组织的秘密安排,在一次战争中假装投降,打入敌人内部,以方便为我军传递情报。考虑到赵鼎新八路军的身份,又看看刘志坚一副誓死不降的表情,日军希望赵鼎新能将刘志坚劝降,交代出他知晓的所有情报。
赵鼎鑫接下了这一任务,当即便想办法将刘志坚被捕后的详细情况传递给了军区,宋任穷与陈再道立刻展开研究,经过几个小时的商讨,营销方案被成功制定出来。
原来宋任穷和陈再道,抽调了第十八、十九、二十团,三个主力团,从大营到枣庄30多公里的路上,布置了6道封锁线,无论如何也要把刘志坚抢回来。
第一道封锁线由副团长楚大明带队,楚大明进行战前动员,他用浓重的湖南口音高喊:
这是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交给的任务,也是刘伯承师长和邓小平政委交给的任务,是陈再道司令和宋任穷政委亲自下达的命令……这一仗只能胜、不许败,拼了命也要把刘主任抢回来。

1942年10月20日清晨,100多名日军和百余日伪军接到命令,要秘密地将刘志坚转移,刘志坚被关押在了一辆军车上。
车子行驶在烟雾缭绕的小路上,突然,前方出现了几十个农民,他们肩上都挑着几担柴火,日军见状很是疑惑,可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几十个农民便将柴火丢在了路中间,迅速滚进了旁边的路沟。
看着道路被堵得严严实实,日军瞬间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当即下令撤退。
可等他们回头一看,发现后方的道路也已经被大量的柴火给堵了个严实,就在日军还没有反应过来时,枪声突然大作,公路两旁射出了密集的子弹,日军司机被击毙,车胎被打爆,在弹雨的掩护下,两名八路军骑兵连战士冲进了列车里,将躺在车厢里的刘志坚救了出来。
这场战斗又持续了十几分钟,日军的指挥官被击毙,剩下的人仓皇逃窜,整个战斗过程,八路军未伤一人。
营救过程之所以那么顺利,除了八路军的英勇之外,还有一群人也功不可没,那就是日伪军。他们在日军的眼皮子底下为我军提供情报,让我军掌握了日军的动向,明确了他们的押送路线,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不仅如此,在刘志坚回到部队之后,因为腿伤很重不能行走,也是一个日伪军给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不仅为他从各地搜罗药材养伤,还为八路军打掩护,把日军耍得团团转,让他们费尽心机也没有找到八路军的藏身之所。
当然,日伪军之所以这么听话,也与我军的一些活动脱不开关系,在当时的济南军区,盛行着一种叫做生死簿的东西,八路军把日伪军的名字记录在册子上,上面画上红黑点,如果好事做得多红点就多,坏事做得多黑点就多,如果黑点积累到一定数量,就会被八路军日后清算。
那些日伪军本身就是中国人,有一些是走投无路才成了伪军,他们本身就不想做残害同胞的事情,再加上怕被八路军秋后算账,因此一有机会便会为八路军提供一些情报,也算是将功赎罪。
刘志坚回来后,彭德怀很关心他,在刘志坚去太行山129师路过八路军总部麻田时,彭德怀特意留他住了一晚,还亲自让人用担架将受伤的刘志坚抬到自己的卧室里。
彭德怀请他吃亲手种的土豆和自己做的菜,期间,彭德怀对刘志坚打趣道:你这是捡来的一条命,以后多活一天赚一天。
这次的被捕经历,让刘志坚成为了抗战时期被日军俘虏的八路军最高将领,1955年刘志坚被授予中将军衔,在授勋仪式上,就连毛主席都打趣地说道“你就是从日军法场上被抢回来的刘志坚啊”。

在革命战争中,刘志坚因为工作关系跟邓小平也有许多交集。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刘志坚与王宏坤司令员奉命作为刘邓大军的后援部队。
有一次,邓小平给刘志坚所在的队伍直属干部讲话时,侦察员突然跑进来,报告敌情,话音未落,四周就响起了枪声。
要知道,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立足未稳,三面都是国民党军队,在这种情况下,枪声响起后,刘邓首长很可能陷入重兵包围之中,危及生命。此时,刘志坚和王宏坤都为首长捏了一把汗。但邓小平却呵呵一笑:跟着挺紧,我们就将计就计。
随即命令几个纵队带着部队向西突围,他身边只留下几个随行的警卫员。刘志坚按照邓小平的指示,指挥纵队兵分两路,冒着大雨连夜突围,终于打开一个缺口,向平汉路方向挺进。经过几昼夜的战斗,粉碎敌人围追堵截,胜利进入预定地点。
在刘志坚突围的过程中,一路上都在担心刘邓首长的安危,毕竟是在重兵包围之中,身边又没有部队,就那么几个人,几条枪,万一遇到敌人,后果不堪设想。刘志坚当时很后悔,不该那样留下首长而去,而直到他接到首长的电报后,他的心才放到心里。

时隔多年之后,刘志坚每每回忆起这件事,他还是很后怕,邓小平当时哪里有什么部署,原来用的是“空城计”,首长们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
在那十年混乱时期,刘志坚成俘虏的经历,再次被提起,随后便失去了自由。好在老帅们是了解他的,徐向前元帅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说刘志坚是叛徒,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许世友直接找到毛主席,向毛主席进言:战争年代,有两人很会打仗,一个是刘志坚,一个是王近山。他们过得很不好,特别是刘志坚,根本就不是什么叛徒,希望毛主席过问一下。
不久,刘志坚恢复了自由,也恢复了工作。1974年,刘志坚还参加了国庆宴会活动。后来,在叶剑英的引荐下,刘志坚来到昆明军区工作。对此,刘志坚特意向邓小平请示工作,邓小平非常了解刘志坚的为人,让他去昆明把军队工作搞好。
刘志坚来到昆明军区后,根据上级文件精神,针对部队班子存在的臃肿、软、懒、散等状况,提出了精简机构的方针。他积极调整班子、落实政策,他召集师以上的干部,开诚布公地讲话,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统一认识,加强团结,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使部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1985年,刘志坚响应军队号召退出领导行列,2006年刘志坚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借此文章向开国中将刘志坚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