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都要35岁以下,以后扫大街都要趁早了?

晴晴亮见 2025-02-20 05:50:16

一场因年龄线引发的争议

2025年2月12日,广州市白云区新市街道办事处发布了一则环卫工人招聘公告,计划招聘6名环卫工,但其中“年龄35周岁及以下”的条款迅速引发舆论风暴。

公告明确,除常规清扫任务外,岗位涉及生活垃圾人工装桶、搬运及夜间转运处理,持有驾照者可放宽至40岁。

然而,这一看似“技术性”的年龄门槛,却在网络上被解读为“职场年龄歧视”的典型。

面对质疑,街道办于2月19日承认条款“不合理”,宣布整改并调整条件。

官方理由:体能需求与夜间作业的“无奈”?

新市街的回应中提到,招聘岗位“工作强度大且需在夜间和凌晨作业”,因此对体能要求较高,年龄限制是为了“保障工作效率和人员安全”。

街道办工作人员进一步解释,环卫工需每天工作8小时,超时部分会支付加班费,强调“并非职业歧视”。

表面看,这一理由似乎站得住脚——搬运重物、夜间作业确实需要体力支撑。

但问题在于,年龄是否必然与体能挂钩?若

按此逻辑,其他地区招聘环卫工将年龄放宽至55岁甚至65岁(如海珠区海幢街、荔湾区东沙街等),难道这些街道的工作强度更低?

网友反应:年龄焦虑与就业公平的双重拷问

事件曝光后,舆论迅速发酵。网友的核心质疑在于三点:

“35岁魔咒”蔓延到基层岗位:原本被视为“年龄友好型”的环卫工作,如今也加入“卡年龄”行列,加剧了公众对职场年龄歧视的焦虑。

逻辑矛盾:若体能是核心要求,为何不同时设置体能测试?仅凭年龄“一刀切”,显然缺乏科学依据。

中年群体的生存困境:大量中年失业者本就面临再就业难,若连环卫岗位都对其关闭,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兜底?

合理性争议:年龄线是科学标准还是管理惰性?

从实际用工需求看,环卫工作确实需要一定体能,但将年龄硬性卡在35岁(持驾照放宽至40岁)是否合理?对比其他地区的招聘公告,矛盾显而易见:

荔湾区东沙街:环卫工年龄上限58岁,有经验者优先;越秀区建设街:维修工、司机岗位年龄可“适当放宽”;白云区同和街:直接写明年龄范围18-65岁;新围社区:一线环卫工年龄放宽至65岁。

这些案例表明,多数地区更注重实际工作能力而非年龄数字。

新市街将年龄门槛设为35岁,与其说是“科学决策”,不如说是管理思维的懒惰——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筛选应聘者,却忽视了中年劳动者的经验价值(如驾驶技术、应急处理能力)和就业权益。

此外,若真为“高强度工作”考虑,街道办完全可以通过缩短单班时长、增加轮班频次、配备机械辅助设备等方式减轻负担,而非将责任转嫁给劳动者。

整改只是第一步,就业公平不能“看人下菜”

新市街的快速整改值得肯定,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

公共服务岗位的招聘标准,如何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找到平衡?

环卫工作作为社会运转的“兜底”行业,本应体现对劳动者的包容性。

若连扫大街都要“趁早”,不仅背离了“民生为本”的治理理念,更会加剧年龄歧视的社会焦虑。

希望此次风波能推动更多单位反思:

岗位要求的合理性,永远建立在“人”的真实需求之上,而非冰冷的数字。

0 阅读:0

晴晴亮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