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 五彩荷塘鸳鸯图大碗
年代清康熙
尺寸直径17.3cm
来源: 斯堪的纳维亚私人旧藏 伦敦苏富比,1998年6月16日,lot266(一对之一) 日内瓦佳士得前总裁安东尼·杜·布雷(Anthony du Boulay)旧藏 展览: 《The World in Colours》,英国东方陶瓷学会(Oriental Ceramic Society),2006年,编号116 碗外壁五彩绘荷塘秋禽之景。荷塘山石芦苇之间,鸳鸯翠鸟,或在飒飒秋风中展翅双飞,或在岸边草丛间成对觅食,或静立于芦苇枝头,或停驻暂歇于枯石。鸳鸯逡巡水上,层层涟猗泛起,又如秋风乍起,波光粼粼。水面上,荷叶已黄半边,随风摇曳,与嶙峋石岸、石间野草相映衬,图中设色浓淡分明,空间层次感强,荷塘秋景,幽谧天成,极富野趣。堪为康熙五彩之典范。 康熙时五彩瓷日益成熟、精湛,继明永宣青花、晚明五彩之后,达到了中国彩瓷的空前绝后的盛世,《饮流斋说瓷》谓:“硬彩,青花均以康窑为极轨”,此所谓硬彩即为五彩。这一时期之五彩瓷,素以其胎、釉精细,色泽艳丽,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丰富而负盛名。此碗画面设色淡雅清新,用笔灵活生动,颇有宋、元工笔花鸟之风。其中苍劲老道的绘画技法,与清康熙时期书画名家高凤翰的画风相近。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清康熙五彩芦塘鸳鸯图碗,画意、设色与本品几近一致,碗形略有不同,美国旧金山亚洲博物馆和马钱特均藏有此式荷塘纹碗,形制、题材皆为一致,笔法灵动,意境清幽,马钱特藏品售于香港苏富比2020年7月11日,编号3133,可资比较。
清康熙 五彩仕女图折沿盘
年代清康熙
尺寸直径15.3cm
“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康熙本朝 来源: 山中商会旧藏 纽约收藏家杨河清医生(Ho-Ching Yang)(1900-1964)及夫人杨芳松(Von Sung Yang)(1903-2005)旧藏 纽约苏富比,2009年3月17日,lot1(一对之一) 马钱特(S.Marchant and Son)递藏 香港苏富比,2020年7月11日,lot3137 著录: 《Collection of Chinese and Other Far Eastern Art》,山中商会,纽约,1943年,图874 《Recent Acquisitions》,马钱特(S.Marchant and Son),2010年,第38页,图23 展览: 《Recent Acquisitions》,伦敦马钱特(S.Marchant and Son),2010年,编号23 本品折沿,弧腹,下承圈足,造型小巧,胎薄体轻,釉色莹润。盘心以五彩绘仕女薪火图,画面中二仕女,一倚石而坐,手持蒲扇,看顾山石前的熊熊烈火,另一立于石座之后,怀抱柴火,火势甚旺,高耸入云,折沿处以落花蝴蝶纹装饰。外壁光素,外底心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五彩瓷在康熙朝有了重大突破,发明了釉上蓝彩以取代明代所用的釉下青花,甚至不用蓝彩,以黑彩取而代之,勾勒线条并填彩,成为一种纯粹用釉上彩料绘制的彩瓷,基本上改变了明代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面,本品即为此类。康熙五彩与明嘉万的浓艳不同,一般都设色淡雅素凈,光泽明亮。《饮流斋说瓷》有言:“清代彩瓷变化繁迹,几乎不可方物,康熙硬彩、雍正软彩。硬彩者,谓彩色甚浓,釉傅其上,微微凸起也”。五彩以康熙为极致,绘画工致精丽,尤在人物、山水纹饰上造诣显着,本品即是清康熙五彩瓷器之经典作品之一。 自明以来,瓷画就流行四妃十六子、婴戏等图案,至康熙朝仍延续,只是画风、笔法随时代变迁而略有变化,康熙时期仕女多发髻高耸,脸庞秀美,眉似弯月,端庄稳重。本品图中仕女神态生动,惟妙惟肖,符合康熙时期特征,人物发型及衣着造型纹饰描绘细致,尽显功力。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五彩高士图折沿盘,尺寸与本品相同,折沿边饰也与本品相同,款识亦当与本品为同一人所书,惟盘心装饰高士图,当属成套烧制,以不同人物故事入画,对读成趣。玫茵堂收藏中亦可见同类品,可互为比较。本品原为一对仕女图盘之一,曾为马钱特递藏,另一只详见本季《云集—明清瓷器集珍》专场,编号3196。
清雍正 内粉彩锦地开光教子图外胭脂红釉折沿盘
年代清雍正
尺寸直径21cm
来源: Harold Hartog爵士旧藏 伦敦苏富比,1975年6月3日,lot146 香港苏富比,1977年11月29日,lot171 纽约苏富比,2006年9月21日,lot348 香港佳士得,2010年5月31日,lot2059 展览: 《Tausend Jahre Chinesische Keramik aus Privatbesitz》,汉堡艺术与工艺美术博物馆,1974年,编号213 盘宽平沿,浅腹圈足。外壁满饰胭脂红釉,呈色浓艳,莹润光洁。盘内绘仕女婴戏纹,画面生动,仕女笑容柔美,温和娴静。童子或手持如意,或手持乐器,环绕于女子周围,互相嬉闹,童趣洋溢。仕女一旁之香几描绘地细致入微,几上描绘文房清供,画面写实,趣味盎然,此类纹样亦称之为教子图。盘口描金彩一周,盘沿在花、叶、实三个主题的包袱锦中彩绘折枝花卉。笔触细腻,色彩鲜艳。此类纹样在十八世纪早期的宫廷画中非常流行,特别是盘内所绘仕女神态似含胤禛十二美人图之遗韵,家具陈设也带有遗风。如本器中描绘的湘妃竹香几,就曾在十二美人图中《鑑古》一屏中仕女坐具—湘妃竹椅所见。特别是,本品所绘画风,综合了西洋画珐琅与中国粉彩绘画两种工艺技法,中西结合,既有传统纹样,也吸收西方风格,颇具时代特征,因此类瓷器绘制非常精细,广受当时海外贵族喜爱,因而时至今日在一些海外博物馆中或海外重要藏家的收藏中均可看到。与本品纹样相近者,可参考玫茵堂藏品。
清雍正 胭脂红地珐琅彩菊花纹盘
年代清雍正
尺寸直径15.3cm
“雍正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雍正本朝 来源: 北京翰海,1995年10月7日,lot940 本品内壁平素无纹,外壁于胭脂红地上仅绘折枝菊花纹三组,画风清雅,构图疏密得当,当出自宫廷画师之手,凸显出雍正珐琅彩瓷雍容明艳却不失雅致之风,盘底落“雍正年制”蓝料款。 珐琅彩瓷始烧于康熙朝,雍正时已臻极致,是雍正朝宫廷艺术的重要成就。因对珐琅器情有独钟,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在养心殿造办处设立“珐琅作”,专门于此制作瓷胎、铜胎、紫砂胎及玻璃胎珐琅器,其中瓷胎画珐琅在经过多次尝试改善后,终于在康熙晚期烧制成功,此后,雍乾二朝瓷胎画珐琅盛烧不衰,甚得皇家珍视与喜爱。 清代珐琅彩瓷均是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素白瓷胎,经筛选解运进京,再由宫廷画师绘制纹饰二次烧制而成。珐琅料在康熙年间由欧洲传入,直至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仍极度依赖西洋进口,甚是珍贵。后在怡亲王及珐琅作工匠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有所突破,于当年七月交得新炼诸多色泽,加之原有西洋色泽,已有二十一种,再经相互调配,此时便已能呈现更多色彩。雍正七年(1729年)七月,珐琅作又再纳入能工巧匠,如画珐琅人、吹釉炼珐琅人等,自此以后,瓷胎画珐琅烧制更盛,并一改康熙遗风,逐渐发展出雍正时期独有的风格。但此时珐琅料仍十分贵重,除如年希尧般的督陶官可在景德镇御窑厂使用外,其余均珍藏宫中,仅供造办处烧制画珐琅器使用,烧得珐琅器亦仅供内廷赏玩。 雍正帝审美品味极高,对艺术要求严苛,在珐琅彩瓷烧造一事上更是多次下旨,亲自监督指点,查阅清宫档案,便可见诸如“尔等近来烧造珐琅器皿花样粗俗材料亦不好,再烧造珐琅时务要精心细致,其花样着贺金昆画。钦此。”之类的督导旨意。在以珐琅彩画菊花一事上,雍正帝更将细致一词体现的淋漓尽致,曾觉“珐琅菊花瓣画单了”,下旨令以后要“照千层叠落花瓣画”,观本品菊花纹饰,花瓣层叠,紧团密簇,当正是雍正帝所要的“千层叠落花瓣”式画法。 再说到本品所施胭脂红地,当属众多珐琅料中最为珍贵之品,早年只能依靠欧洲进口,在前文提及雍正六年(1728年)七月怡亲王所交二十一种珐琅料中亦无此色,由此想见,在此之前清廷应当都无法自主烧炼此色,而进口红料亦极为稀有。然此后不久,经诸多试炼,雍正六年(1728年)九月时便可见挑选人员学配珐琅红料的记载,故可知此时已能自行调配红料,但应只处于初始阶段,还未熟练掌握技术,且直至雍正十年(1732年)时,清廷自主烧炼的珐琅红料仍无法与西洋红料媲美,此推论在雍正十年(1732年)八月八日珐琅作《活计档》中便可窥见,“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日司库常保首领萨木哈李久明奉上谕:画黄地珐琅夔龙瓷碟,红色太浅,再吹时用西洋大红吹。”也正是在同一日,雍正帝还令珐琅作将画珐琅黄菊花瓷碟、盘、碗、茶圆、酒圆等每样再各烧造些,这也是可查清宫活计档中雍正年间烧此类珐琅器较多的一次,在九月初八烧得器物的清单中可见白地、绿地黄菊花器,但却不见红地,而在雍正十年以前所烧其他各式纹样珐琅彩瓷中红地都极鲜见,当是因为此时珐琅作还没有能力烧制可以令雍正皇帝满意的红地器皿,故可推断若本品之外壁满施胭脂红釉的珐琅彩瓷应至少是于雍正十年八月以后烧制而成。 细察本品釉色,不难发现,至烧制本品之时,珐琅红料以及烧制技术显然都已经有了极大改善。雍正十二年(1734年)六月十一日珐琅作《活计档》有一条重要记载:“十一日司库常保首领太监萨木哈来说,太监沧洲传旨:从前进的红地黄菊花无诗句小碟甚好,照样烧造几对。钦此。(于七月二十七日做得红地黄菊花碟三对。首领太监萨木哈交太监沧洲讫。)”,“甚好”一词足见雍正对此式小碟之喜爱,也说明从前进的小碟无论是胭脂红地发色,抑或是菊花的画法俨然都已达到雍正的要求,之后再烧就更不必说。存世可见雍正朝胭脂红地黄菊花小碟有口径三寸(11cm)和五寸(15cm)两种,本品即为后者。结合档案,本品推测或为“从前进的”,亦或雍正十二年(1734年)七月二十七日做得上贡的三对“红地黄菊花碟”中之一。依据雍正帝于十二年(1734年)六月十一日下旨烧造,同年七月二十七日便得上供小碟三对,仅月余间隔的时间线来看,如本品之属,无题诗、钤印的珐琅彩瓷亦是于内廷珐琅作烧制而成,绝无在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再解运回京之可能,素胎取自宫廷库存,成品尺寸略不相同。 检阅各大公私收藏,与本品尺寸、纹饰完全相同的例子暂未可见。与本品纹饰相同,款识出自一人之手,但尺寸略小的例子,售于香港苏富比,1996年11月5日,编号877。另可对比两例与本品纹饰相近,布局及画法略有不同的胭脂红地黄菊盘,其一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另一售于中国嘉德,2022年12月26日,编号3108。拍卖市场上可流通的雍正珐琅彩寥若星辰,一经问世,必创佳绩。
图片来源于网络、嘉德拍卖行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