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时,如果杀掉了蒋介石,中国后来会有什么变化?

慧言史说说 2025-03-17 10:17:07

蒋介石不能杀!谁也不能杀!这是教员的原话。

在西安事变发生时,蒋介石的身边没有任何亲信,就连之前的同僚张学良和杨虎城,这一次也没有站在他这一边!

他是否还能活下去是一个谜,要不要留下他与国民党和谈也是一个谜!

而在这时,教员力排众议,坚决保下了蒋介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时至今天,有人问:西安事变后,教员若不保蒋介石的话,后面的中国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蒋介石不能杀

1936年12月的陕西西安,寒风凛冽,古城墙在阴霾下显得格外冷峻。

彼时的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却将枪口对准国内的抗日力量。

特别是对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进行残酷“围剿”,导致国内矛盾越发尖锐,抗日救亡的呼声被打压,民族危亡日益加剧。

张学良和杨虎城多次联合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然而,蒋介石充耳不闻,一心只想消灭共产党,就像魔怔了一样!

他一心就想完成所谓的“内部统一”。无奈之下,为挽救民族危亡,张、杨二人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双十二事变,扣留了蒋介石。

那一刻,整个中国都被卷入了历史的旋涡,局势变得扑朔迷离。

宋美龄、宋子文等人当时并不在蒋介石身边,被扣留的蒋介石生死未卜,别说日后他能否参加抗日了,就连能不能见到次日的阳光都成了未知数。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教员来了一次动人心魄的演讲。

他目光坚定,语气沉稳地说道:“我们的目标是抗日救国,只要有利于抗战的,都必将有利于共产党,有利于人民!”

在这复杂混乱的局面下,教员的态度十分明确:不能杀蒋介石,谁也不能。

即便他已被扣留,共产党要保护的不仅是被侵略的祖国、水深火热的人民,还有被五花大绑的蒋介石。

攘外必先安内

保住蒋介石!这一观点在当时很多人都难以理解。毕竟从红军被迫害的角度来看,当时很多人对蒋恨得牙痒痒!

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就视共产党为眼中钉、肉中刺。

陆续对中央苏区发动了5次大规模“围剿”,迫使共产党和红军离开根据地,踏上艰辛的长征之路。

如果在西安事变中,共产党随波逐流,听从大部分人的建议除掉蒋介石。

对于当时的共产党和红军而言,确实等于灭掉了最大的对手,也无需再继续被大规模“围剿”,看似是眼前的一大“利好”。

但教员高瞻远瞩,力排众议主张放掉蒋介石,这背后深远的考量,不知道大家是否能猜到一二呢?

要理解这一决策,得先从“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说起。这一政策并非蒋介石所发明,但拥护者却很多,包括教员本人。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类似理念。其初心是为应付危机、维护统治,常常以安内为中心。

因为只有内部凝聚力增强,才有更强大的力量提高国家抵御外敌入侵的能力。

“攘外”的方式众多,比如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但前提是政府具有较高的威望,才能更好地团结内部,一致对外。

然而,蒋介石践行这一政策时,方式极为极端。

他将共产党视为心腹大患,一心想要彻底消灭,全然不顾日本侵略者日益猖獗的野心和对中国国土的步步蚕食。

从全国大局来看,上个世纪20年代蒋介石名义上统一了全国,哪怕是维持了表面的和平与稳定。

当时真实的情况是各地军阀割据严重,如雨后春笋,军阀一旦获得机会就会纷纷独立。

如果我们连表面上的统一都无法维持,全国将再次陷入军阀混战的乱局,这对于本就饱受列强欺凌的中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此外,国民党内部也是一盘散沙,他们有亲英美派、亲日派、和谈派、武力派等。

这些派别代表人物手中握有的权力、财力和武力,所带来的危害或许比各地军阀独立更为严重。

而且,应对外敌需要一个名义上的政府来维持表面统一。

当时的日本对华虽未明目张胆地大规模入侵,不能排除的原因就包含:他们忌惮蒋介石背后的国民党国内势力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一旦蒋介石政府垮台,短时间内中国难以调动尽可能大的力量与侵略者对抗,那时的中国急需一个统一的形象来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抵御外敌。

可这还不算完,从国际角度来看,反法西斯联盟成员国需要有个统一的政府作为明确的援助目标。

如果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被杀,短时间内中国很难推举出一个比蒋介石更有威望、更有影响力、更有国际话语权的人物。

即便推出来了又能怎样呢?他是不是也有可能会被杀呢?可见,杀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

当时的蒋介石要是没了,不仅会影响国际援助的获取,更会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后来,教员在红军大学演讲时再次强调:“只要是有利于抗战的,就必然有利于共产党,有利于人民!”

在国共合作抗战的过程中,共产党能够得到发展机会,老百姓也能在实践中比较出到底是谁在真心抗日、真心对老百姓好。

留下蒋介石,共产党能够在抗日统一战线中发挥重要作用,赢得民心,壮大自身力量。

从民族利益出发

正因有西安事变的前车之鉴,我们便能更好地理解在二战结束后的重庆谈判期间,即便双十协定被撕毁,我党同样不考虑直接杀掉蒋介石。

这同样是为了避免引发国内动荡,不想让人民再次陷入战争的深渊。

二战前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真的很脆弱,蒋介石在任何时期都不能被我党除掉。

一旦被扣上杀掉蒋介石的帽子,我党或者整个中国都有可能引起国际社会的干涉与反应,这对于渴望和平与稳定的新中国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退一万步说,中国共产党的决定始终从全民族利益出发,蒋介石作为二战时期中国战区的最高统帅,也确实是推动了两次国共合作。

他在历史上有一定价值,其功绩也不会被历史抹去。

西安事变是一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在这个十字路口,中国共产党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以民族大义为重的胸怀,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决策。

它不仅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基础,更彰显了共产党在复杂历史环境中把握全局、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担当。

这段历史时刻或许能提醒我们,在面对重大抉择时,不要只看眼前,不要随波逐流,要有自己的判断更要以长远的眼光、宽广的胸怀和坚定的信念,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负责。

这也正是西安事变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么大家又是怎么看待这事的呢?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