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不少像袁家村那样搞得好的村子,为什么不跟它们学了呢?

耿说来意 2024-07-28 11:40:58

陕西咸阳有个很出名的村子叫袁家村,每年光旅游收入就有十亿元,其实这个村子七十年代就搞得很好,远近闻名。

袁家村的郭裕禄从1970年回村当生产队长,当时袁家村是一个“点灯没油,耕地没牛,干活选不出头”的穷村庄,连年吃返销粮,村里人也不团结,见面连个招呼也不打,一副破败不堪的景象。郭裕禄身先士卒,改造农田,用几年的功夫解决了吃粮难题,把穷村庄变成了交粮大户,成了咸阳地区头名状元,成了全县乃至咸阳全地区的先进典型。1979年上交国家商品粮二十多万斤,1981年公共积累五十九万元。郭裕禄也因出色的表现,成了党的十一大代表。

袁家村人吃饱了肚子,又开始发展工业,办工厂,几年功夫,水泥厂、硅铁厂、养牛场、建筑队、海绵厂、金属结构厂、建筑公司、汽车运输公司便如雨后春笋创办起来了,成了一个工业村,富裕村。1979年,袁家村人不但就地变成产业工人,周边村庄到袁家村做工的也有200多人,每年从袁家村领走的工资高达80多万元。

七十年代,尤其是七十年代后期,全国像袁家村一样的村庄有好多,而且开始呈加速涌现的势头。山西汾阳的贾家庄是这样,1979年已经积累下百万元的集体资产。河南漯河的南街村是这样,七十年代末也就是远近闻名的先进村了。

后来,这些先进的村庄突然就不先进了,甚至成了落后的了,还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河北的周家庄如此,“老坚决”雷金河受不住压力了到北京去托关系走后门,最后河北省长李尔重出面作保才抗住压力。山西贾家庄也承受了不堪忍受的压力,“上边放,下边望,中间有个顶门杠”,“顶门杠”指贾家庄的老书记邢利民。

学先进,赶先进,自古以来莫不如此,凭着先进不学,还给他们施加那么大的压力,算哪门子事嘛!

假如学习袁家村的风气得以延续,会出现千千万万个袁家村,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灿若星辰。

0 阅读:1

耿说来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