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5年,刘邦在征讨英布时中箭,之后病情越来越重,眼看就快不行了。
有一天,吕雉去问刘邦朝堂之事:
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
陛下百年之后,如果现任的萧相国死了,该让谁来接任呢?
刘邦说:“曹参可以。”吕雉接着问之后呢,刘邦又说:“王陵可以。但王陵有点憨直,可以让陈平来辅助他。陈平智慧有余,但难以独任。周勃稳重且厚道,只是缺少点文才,但安定刘家天下的一定就是他了,可以让他做太尉。”
接下来呢?吕雉继续问。
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这一问,影响深远。
病榻问相事件,至少体现出三个信息:
1、刘邦获得了大臣,即功臣集团的绝对支持。所以对人事安排极为熟稔,信手拈来。
2、吕雉和功臣集团之间存在隔阂,但吕雉开始试图插手功臣集团的事。
3、刘邦棋高一着,料到吕雉会有此举,所以早有安排。他说以后的事不是吕雉所能知道,看表面的意思是说吕雉可能寿数有限,到周勃就差不多了。
然而或许还有另一层深意,接下来吕氏集团就将迎来末路了。
公元前202年,西汉王朝诞生了,然而这对于刘邦而言,只是一系列权力博弈的开端。
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秦末的义军的权力获得模式依旧奏效。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他相继与异姓诸侯王、功臣集团、外戚集团交手博弈,其中有胜利也有失败,几经波折之后最终妥协,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白马盟”,西汉的权力基础方才得以巩固。
这的确是一群难缠的对手,其中有空前绝后的智圣张良,有擅长奇谋的兵仙韩信,有武力值拉满的英布、彭越,还有手段狠毒且强硬的吕雉......与这群人博弈,其难度不亚于另一场楚汉战争。
无声地厮杀中,刘邦如何不断确立自己的优势?他又是如何在失败后妥协,通过交易协商找到自己的明确定位,并最终笑到了最后?

汉高祖刘邦
公元前195年,英布在淮南起兵,并击溃了楚国的军队。刘邦不得不亲自率军迎击。
英布军队的阵型很特别,就像当年项羽一样,这让刘邦颇感厌恶,于是怒气冲冲地在阵前大声斥责:
与布相望见,遥谓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为帝耳。”
刘邦质问:“你何苦要反呢?”英布笑嘻嘻地回答:“想当皇帝呗。”
西汉刚建国,异姓诸侯们怎么就纷纷起兵作乱呢?因为这涉及秦末汉初的“布衣将相之局”。
因为西汉建国之初的将相们,多半是白手起家,他们出身都是农民、手工业者和没有官职爵位的小地主。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陈胜的那句著名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句口号就打破了此前权贵世代把持朝局的局面,由此“世侯世卿之局”便彻底被“布衣将相之局”所替代。
大家都是义军兄弟,凭啥陈胜就能够称王呢?于是陈胜继续构建新体系,提出了“功德”的说法。
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也就是说谁的功劳大,谁就具备了成为王侯将相的资本。
刘邦采用了“功德”的说法,即谁的功劳大,谁的德行高,谁就是团队的领导者。
为了劝刘邦称帝,韩信等七位异姓诸侯王曾联名上书,其中提到 :“大王先得秦王定关中,于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败继绝,以安万民,功盛德厚。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
这当中包含两层意思:
1、刘邦作用最突出。在终结乱世,反对暴秦的行动中,刘邦是最早倡导,最先参与,并起到了最核心作用的。
2、刘邦最有号召力。他通过论功行赏,给予了有功之臣以恩惠,充分保障了其利益。
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刘邦在反对旧秩序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突出,理应处于领导者的地位。
这就是最初的原则:按贡献大小排位。
这样看似稳定了,但依旧具有一个极大的制度漏洞,导致权力更迭出现了不稳定性。因为将相无种这句口号是把双刃剑:既可以用这句话来反秦,也可以拿来克己。将相无种,那就意味着人人都能搏一搏嘛。但这就势必会造成社会秩序的不稳定。
比如说,有些参与者仗着自己人多地盘大资源多,刷一波贡献值,然后就拿着功劳去争取领导权。此类投机分子,刘邦也吸纳了不少。像韩信、彭越、英布,就是其中的代表。
显然这些人十分善于利用规则,他们利用“功德”的提法,不顾一切地为自己争取权力和地位。
刘邦一时间也无法对抗这个规则,不得不向韩信等人承诺,一旦反项成功,肯定封王封地。最后在韩信、彭越和英布的配合下,才赢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
但随后韩信等人越玩越野,不仅隐隐有了对抗朝廷的架势,甚至还有了“不北走胡,则南走越尔。”(不往北投降匈奴人,就往南投降越人)一说。
显然如果再让他们刷功德,下一步可能就会威胁刘邦的皇帝之位了。
为了保障自己的地位,刘邦就得谋求制度的转型。

陈胜的口号是把双刃剑
刘邦最初想效仿春秋时期国君削弱卿族的例子,趁着西汉刚建国自己威望如日中天时动手。
他的第一个目标是赵王张敖。
张敖的父亲是张耳。张耳曾是信陵君的座上常客。刘邦因为仰慕信陵君,也到张耳那做了几个月的小弟。后来楚汉之争时,身为赵国右丞相的张耳被其刎颈之交、大将军陈馀所坑,被逼到没兵没地的张耳只好投奔了刘邦。后来张耳协助韩信背水一战击溃陈馀,为刘邦平定北方立了大功。所以西汉建立后,刘邦将张耳封为了赵王。
公元前202年张耳去世,张敖继承王位,娶刘邦的长女鲁元公主为王后。
张敖娶鲁元公主这件事,其实决定得有点匆忙。鲁元公主是公元前200年嫁给张敖。
而就在当年早些时候,刘邦还曾想将鲁元公主嫁给匈奴单于。
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柰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
吕雉没日没夜地哭泣,说就这么一个女儿,不愿将之远嫁匈奴。后来刘邦才勉强作罢。
为了避免这事被单于识破后再次讨要公主,于是刘邦就得赶紧将鲁元公主嫁出去。于是刘邦将张敖选为了乘龙快婿。
选张敖是有多方面考虑的。因为张敖的赵国处在抵挡匈奴人的前线,刘邦想用鲁元公主拴住张敖。想想看,单于看到抢走他女人的仇家,能够善罢甘休吗?
但即便如此,刘邦还是不放心张敖。毕竟在抵抗匈奴的前线,韩王信是直接投了匈奴,代王刘喜甚至直接弃国而逃。所以刘邦想再次试探下张敖的态度。如果这小子不老实,就得早做打算。
公元前200年,刘邦经过赵国时,对张敖态度极为傲慢,让张敖很没面子。
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
要么是鲁元公主本人,要么是鲁元公主的随从传递风声,总之刘邦的信息通道是很畅通的。
但刘邦就是想亲自确认这位匆忙选的女婿到底靠不靠谱。
果然这一试,就出问题了。
赵相贯高、赵午等年六十馀,故张耳客也。生平为气,乃怒曰:“吾王孱王也!”说王曰:“夫天下豪桀并起,能者先立。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无礼,请为王杀之!”
首先贯高、赵午就不是普通人,他们是张耳的门客,所以是张敖心腹。而“能者先立”,意思再明白不过:刘邦老儿能干的事,咱们也能行。作为心腹能说出这番话来,那基本上就是玩真的了。
不用说,这些话肯定传到了刘邦耳朵里。第二年,公元前199年,刘邦又去了赵国。这一次,贯高等人在柏人县馆舍的夹壁墙中隐藏武士,试图悄悄让刘邦消失。
于是刘邦再次“神奇”地感知到危险,没有住宿。
公元前198年,有人告发了张敖,包括张敖在内的一大批人都被捕了。
所以这哪是贯高等人想暗害刘邦,完全是刘邦故意引蛇出洞罢了。
显然刘邦并没有打算轻饶张敖。
上怒曰:“使张敖据天下,岂少而女乎!”
刘邦将张敖事件定性为争天下,又岂能从轻发落?
但这件事所遇到的阻力也超出了刘邦的想象。
鲁元公主反复求情自然不必说,接下来吕雉又多次为张敖求情。这让刘邦异常恼怒地斥责:“如果张敖占据了天下,难道还缺少像你吕雉女儿这样的女人吗?!”
想必在吕雉的协调下,还有不少大臣参与劝谏。当然张耳的门生故旧也没少求情。
在巨大的阻力面前,刘邦不得不放了张敖。后来还看在鲁元公主的面子上,还封张敖为宣平侯。连贯高等人也被赦免了。
这件事过去之后,让刘邦意识到,自己亲自来削藩,实在有点得不偿失:
1、阻力太大。所有相关的人都要找刘邦求情,有些人的面子刘邦还不好意思不给。
2、影响形象。这件事要是刘邦痛杀下手吧,又有点过河拆桥的意味。轻易让这件事过去吧,又有损刘邦的权威。总之两面不讨好。
3、不好善后。处理完这件事,张敖和他手下的部属对刘邦的忠诚度肯定跌到了负数,并且还会影响周边人对刘邦的看法。
刘邦的第一次主动削藩,并不太顺利。

汉初异姓诸侯分封图
张敖事件虽然处理得不太成功,但是让刘邦注意到一支独特的势力:以吕雉为首的外戚势力。
刘邦沛县起兵之后,吕雉全家披挂上阵,为汉朝开创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吕氏家族也在投资刘邦过程中,取得了丰厚的回报。
吕雉大哥吕泽、二哥吕释之,都是汉军中的重要人物。他们以嫡系的身份,率重兵镇守住了刘邦的大后方。
根据《史记》记载,在刘邦平定三秦,挥师南下时,让吕泽作为先锋,“将兵先入砀”。
在彭城之战中,吕氏率领的军队,成了刘邦的救命稻草。汉军在彭城被楚军击败后,项羽分兵两路,一路在沛县击败了吕释之部,另一路则去追杀刘邦。命悬一发之际,正是有吕泽部在下邑的接应,刘邦才转危为安。
彭城一战之后,刘邦将老巢放在易守难攻的关中,吕氏兄弟奉命参与了这场拱卫后方命脉的任务。
随着韩信等人加入战场,战争天平开始向刘邦倾斜。潍水之战,便成为了至关重要的转折之战,此战汉军大获全胜,斩杀项羽虎将龙且,并对项羽形成了包围之势。
而杀掉龙且的,就是吕泽的部下丁复。
(丁复)属悼武王,杀龙且彭城,为大司马。
汉朝开国之后,吕泽受封周吕侯,吕释之被封为建成侯,此外吕姓封侯者也为数不少。
在战争中,吕氏兄弟与刘邦麾下的众多武将有着深厚情谊,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
可见吕雉之所以强势,是因为其身后还有一个强大的家族。
外戚相对而言是较为靠谱的,至少在彻底搞定其他势力之前,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外戚也会和刘邦站在一条边。
而异姓王势力已经对西汉形成了较大的威胁。所以从根本利益上来看,外戚势力和异姓王势力是不共戴天的。
于是刘邦想到了借吕雉之手来将异姓王势力给清除掉。事实证明,刘邦找对了人。
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主要体现在诛杀韩信和彭越上。打败项羽后,他们两人就是除了刘邦之后,第二和第三大势力。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一直对韩信感到不踏实。韩信曾经挟战功逼迫刘邦封其为齐王;而后在垓下之战的关键一刻,得到刘邦允诺的封地后,方才带兵入场。和韩信一样坐地起价的另一人,就是彭越。
西汉建立后,韩信接纳了项羽的旧将钟离眜,并接受了其献上的楚国地图,此后据称韩信还暗中与反叛的陈豨暗中往来,总之离反叛只差一步之遥。
而刘邦在讨伐陈豨时,向彭越征兵,彭越称病不去,只派手下将领带兵与刘邦会合。在刘邦责备之后,彭越依旧称病不去。此时的彭越已经开始脱离刘邦的管控,随时有可能倒向敌人。
韩信,被誉为“兵仙”。而彭越,则是战功赫赫的游击战专家。这两人,有野心有实力。而真正促成除去二人,还多亏了吕后。
公元前196年正月,吕雉趁刘邦外出平乱的时候与萧何合谋,假称刘邦征讨陈豨获胜,要求群臣包括韩信入宫庆贺。随后吕雉将韩信骗至长乐钟室杀掉,夷灭三族。
彭越被手下诬告谋反,贬为平民。他本想找吕后吐槽,可吕后干脆落井下石,一番策划下,彭越在公元前196年夏天被杀,还连带被灭族。
吕雉在杀了彭越之后,还搞了一个服从测试。
汉十一年,高后诛淮阴侯,布因心恐。夏,汉诛梁王彭越,醢之,盛其醢遍赐诸侯。
吕雉直接以彭越为底料,制作了肉酱,然后给所有剩下的诸侯每人分了一海碗。
你说这好好的,非要吓人家干嘛呢?这不一吓就出问题了,英布开始为起兵做准备,并在196年七月反了,并于第二年兵败被杀。
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吕雉就逼反了三位有实力的异姓诸王,并且兵不血刃就灭了其中的两位,堪称诸侯克星。

吕后斩韩信
借着吕氏家族铲除异姓诸侯王所带起的轩然大波,刘邦还在暗中偷偷摸摸地打压了功臣一把。
这样刘邦一石三鸟:让吕雉成为众矢之的,完成了对功臣们的削弱,巩固了自己的皇权。
当然功臣集团也并非铁板一块,它又包括两派:丰沛集团和六国归依集团。
丰沛集团指的是刘邦的同乡好友,比如萧何、周勃、曹参等人;
六国归依集团则是战争期间投靠刘邦的一帮人,包括张良、陈平、灌婴等。
刘邦所做的,无非是借一方打压另一方, 最后将两方都削弱一番,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他所利用的,就是西汉建国前后的功劳之争。因为大家都争急了眼。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
为了得到赏赐,一大批功臣日夜争论不休。
两边大臣一闹,双方一内耗,刘邦受威胁的压力是不是就小多了?
并且接下来,刘邦还掐头,评出“汉初三杰”来集火。
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甚至闹到最后,还开始侮辱人格,整出了一个“功人功狗”论。
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后世有人提出了疑问:萧何、张良、韩信、陈平、曹参,都是刘邦团队的核心成员。“三杰”真足以代表整个团队吗?
这就恰恰是刘邦布置的巧妙之处。
就一般人看来,萧何代表的是整个文官系统,张良代表的是众多谋臣,而韩信代表的是武将们。
但这样就难免会在臣子中引发新一轮的比较。
比如在军界,曹参也立下赫赫战功,司马迁称其“剖符定封,功无与二”,意思是他的功劳无人能及;在谋臣赛道,陈平也屡屡贡献妙计,几次救得刘邦性命。可以说没有他,刘邦早就性命难保,更谈不上建立大汉了。
功臣彼此之间功绩相差并不大,非要区分出“功人”和“功狗”来,并且又没有职位及封赏上的额外好处,其目的无非是让功臣集团中最强势者成为众矢之的,陷入孤立。
然后等他们孤立到一定地步,刘邦再进行敲打。
比如萧何为了让刘邦减少对其猜忌,不惜大量低价吞并百姓田地,刘邦借题发挥,将萧何关进监狱,还给他带上刑具。随后又假模假样地后悔,然后派使者将萧何放出来。这样一番操作,让萧何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光着脚去向刘邦谢罪:
相国年老,素恭谨,入,徒跣谢。
而张良嗅出危险的味道,于是自请告退,崇信黄老之学,专心修仙学道去了。
而韩信的结局更是不必说。
丰沛集团和六国归依集团的头面人物都遭受打压,这让功臣集团的实力大为削弱,他们只得唯唯诺诺地唯刘邦马首是瞻。

萧何入狱
刘邦靠制造功臣集团内部对立,利用外戚势力铲除异姓诸侯王,这两大计划都实施得相当完美。
但这造成了一个新的变量:吕雉。
刘邦实在没想到吕雉下手如此狠,执行力如此高。王侯将相在她手上全都不堪一击。
吕雉和吕氏集团势力之强大,已经远远超出了刘邦的想象。
在铲除诸王的过程中,吕后在朝廷上下立起了威名,朝臣们对她一时颇感惊恐畏惧。吕氏家族有自己的军队和将领,几乎成为了一支庞大而独立的军政势力。但这也让刘邦心有顾忌起来,吕雉这个女人比自己更阴险、更有手腕,若一旦生了异心,也不好对付啊!
现在外戚势力反倒成为对皇权最大的威胁。
刘邦的对策是釜底抽薪:换太子。
公元前205年,西汉刚开国不久,刘邦就立吕后所生的刘盈为太子。
后来吕氏日渐强势,性格懦弱的刘盈隐隐有沦为傀儡的可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邦想到第一个方案:改立戚夫人所生的赵王刘如意为太子。如果太子刘盈被废,吕后就必定会垮台了。
为此刘邦公开表示:“如意类我”。透露自己想立刘如意成为储君的想法。
从理论上来看,戚夫人的家族尚未在朝堂上形成气候,刘如意若继位,将会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并且此时受压制的功臣集团也不会太强,双方正好可以携手合作,让西汉实现权力的平稳过渡。这将是个完美的方案。
但刘邦却惊讶地发现,他竟然推不动这个计划。
因为吕雉和刘盈拿到了嫡长子制的挡箭牌,于是朝臣们纷纷对刘邦换太子的计划表示反对。
不少朝臣们纷纷选择了中立。
留侯曰:“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筴。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馀人何益。”
这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就比如对当时更强势的丰沛集团而言,若支持刘邦换太子,会得到刘邦和刘如意的青睐,当然会让丰沛集团的收益最大化。但肯定会和吕后闹僵。万一换太子不成功,下场就很悲惨。
所以丰沛集团选择中立。要是刘邦赢了,他们就能坐等被委任为托孤重臣。要是吕雉赢了,他们也不会失去什么。
保持中立,是个无本万利的选择。所以这些人不会支持刘邦换太子,而吕雉要想笼络丰沛集团的萧何等人,也几乎没有可能。
吕雉想办法利用丰沛集团和归依集团的矛盾,去争取相对弱势的归依集团。
因此吕氏对归依集团的代表人物张良使尽全力,软硬兼施。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行让张良加入。
吕后的想法不言自明:你们跟着丰沛集团,顶多就只能喝口汤。不如帮我们吕氏想想办法,我们能让你们吃上肉!
而就张良看来,晚年的刘邦未必能战胜吕氏集团,加上丰沛集团完全中立吃瓜,所以换太子阻力极大。此时能否换太子,就取决于归依集团的站队。
无论选择支持换太子或者保持中立,归依集团都肯定都只能跟在丰沛集团屁股后面。但要是向吕雉靠拢,归依集团就能得到重用实现逆袭。
于是张良最终愉快地和吕雉达成了交易。
之前吕后找一帮人苦劝刘邦,无非就是围绕两点:嫡长子制和父子情分。但这些对于战场上可以把爹和老婆都丢掉的刘邦而言,显然没有多大说服力。
张良决定从痛点着手。不谈该不该,而是谈有没有隐患。他给吕后出了个计策:请“商山四皓”出手协助太子。
当“商山四皓”出现在刘邦面前时,让刘邦感到颇为震惊:“商山四皓”来自民间,可以看作民意的代表。过去刘邦多次邀请都没能争取他们出山。
以刘邦的号召力都不能办到的事情,刘盈却办到了。这说明刘盈、以及刘盈背后的外戚势力的号召力达到多么恐怖的水平?
就算刘邦一意孤行,让刘如意继位当了皇帝,但凭他和丰沛集团的臣子们,能够镇得住刘盈和吕后吗?如果镇不住,将直接导致西汉王朝的内乱和崩盘。
二代而终的结局,是刘邦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
于是刘邦最终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失败,放弃了换太子的计划。
当然张良这一谋局,为张良家人和归依集团带来了良机:归依集团的陈平、灌婴等人受到吕后重用。
张良的长子张不疑得以继承留侯之位。张良的次子张辟彊,在十五岁时即官至侍中,汉惠帝逝世后,吕后哭而不泣,张辟彊遂建议丞相陈平迎合吕后,拜外戚吕台、吕产、吕禄为统领南北军的将军。
归依集团由此一举盖过了丰沛集团的风头,张氏族人也得以延续富贵。

强势的吕后
刘邦只得无奈忍痛放弃了戚夫人母子,转而实施了第二套方案:分封一批刘姓诸侯,并与丰沛集团的大臣们一道,构建白马盟。
这样皇帝、功臣与刘姓诸侯王一起形成了后刘邦时代的权力根基。这是皇帝、诸侯和功臣之间形成的权力分享契约,各方利益形成了相对平衡。
要实现平衡,主要有两个方向:划定明确边界;形成相互制约。
白马盟就这样出炉了。
国以永存,施及苗裔;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在灭掉绝大多数异性诸侯王后,刘邦并没有急于将所有的地盘和管辖权全部收到自己手上,而是四处分封宗室子弟为王,将其作为王朝的屏障。
为啥?因为大家都姓刘,利益息息相关,都是一条船上的。提升这些兄弟的地位,自然就能更好地捍卫新秩序。
有了这群核心合作者,基本盘就稳了。
接着就要尽最大可能争取支持者:功臣集团。
在西汉开国之初,从中央到地方的实权,都被这些功臣们所掌握。
刘邦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争取这些功臣们加盟。如何争取呢?就是将部分权力给分享出去。
跟这些功臣们,不用谈啥世界观价值观,谈点实惠的就好。所以刘邦确认功臣的支柱地位,充分保障他们的权益。
虽然功臣们不得封王,但是为了保证自己固有的地位和利益,很自然地就会成为联盟的拥护者和执行者。
刘邦规定:
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国以永存,施及苗裔。
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没有功劳,也不是皇帝所册封就成为侯,你们就可以灭了他;只要我们大汉公司存在一天,你们这些封了侯的后代,利益就能得到保证。
“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等于是设了一个门槛,限制了侯爵数量,保障了既得利益者的权利。
但同时,刘邦还给这些金牌会员们规定了义务:“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也就是说,只要谁触犯了联盟规则,金牌会员们都有义务去灭了他。
在这里,刘邦没有再提及丰沛集团和归依集团,没有再制造功臣集团的对立和内耗。
因为此时外戚势力成为最大的敌人,功臣集团不再需要区分彼此,而是要团结起来对付外戚。
利用这套分配体系,刘邦对诸侯王、功臣集团进行了定位和绑定。吕雉就很难插手和破坏了。
因为布衣将相从底层厮杀出来,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构建一条巩固其权力地位的护城河。刘邦就通过白马盟构筑了公共的护城河,并将诸侯和功臣纳入其中,让他们的地位得以稳固。而诸侯和功臣也会自主地维护刘氏天下。
一旦吕雉要争取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就会将其从这个王朝核心体系中拉出来,甚至影响到他们今后在王朝中的定位。
所以吕雉再无成功的可能。
事实证明,这一套体系相当管用。
刘姓诸王,一直十分靠谱地承担着藩卫皇帝的作用;
虽然军功集团实力强劲,对君权构成很大的威胁。但在外戚的压制下,并未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外戚集团经过吕后十多年的苦心经营,诸吕封王拜相,风光无两,但还是根基不牢,最终还是在军功集团与刘齐的联手攻击下迅速溃败。
就这样,白马盟的新秩序历经多次考验,成为后续四百余年中,两汉王朝一直沿用的成熟模式。
而刘邦通过一番激烈博弈,最终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维持了刘家江山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