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杂记:登封

爱奔走的寒号鸟 2024-11-23 11:58:44

走在登封的大街上,大禹路的尽头就是嵩山-太室山。行道树种的是槐树,槐树花都开了。街上的行人不算多,大概是旅游旺季还没有到来的关系吧。想起那年去雁荡山的响铃头镇,也是非小长假期间,但是镇上的旅店几乎住满了人。不过,不能凭此印象来说明什么。至少嵩山和少林寺的名气,绝不会低于雁荡山。

路边一家挂着“逍遥镇胡辣汤”招牌的老店,店面干净利索。好吧,中午饭就喝胡辣汤了。店里没人,喊了一声,老板从后厨匆匆出来,在围裙上擦着手。胡辣汤是现成的,芝麻烧饼要到旁边的店铺里拿来。羊肉面筋熬的老汤,粘稠有香气;胡椒味道甚浓但冲而不呛,喝下去热乎乎的,极爽。河南是面食大省,烧饼也有讲究,烤的焦而不糊。我的饭量,一大碗胡辣汤加一个烧饼就够了。这一顿饭花了7.5元,很省,但吃得很好。

中年老板健谈,又没有别的客人,坐在一旁搭话。询问去太室山的路径,老板说门前这条路走到山根,再向左转就行。路很远吗?不远,快点走就20分钟吧。爬到太室山的山顶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哦,身体好的话,得两个小时吧。往返四个小时,时间应该够用了。

中午的阳光明亮而热烈。这是一条漫长的上坡路,也许胡辣汤也在发挥作用,走了一会儿就开始出汗了。道路尽头的太室山越来越近,大山俯瞰着城市;千百年来,山一直在这里,城市的变化却越来越大。但是对于大地青山来说,城市无论怎样变化,终究是皮毛之变。曾国藩在同治元年四月的日记中有一段话:“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嵩山是我攀登五岳的第四岳,还有南岳衡山没去过。爬山不是要征服大山,而是让大山见证,一个人是多么渺小。当然,一个人活着,也要有一种精神,蚂蚁爬大山的精神,不会因为渺小而自卑。

坐车去少林寺。走之前向旅店的前台人员详细打听乘车路线,很顺利的找到了公交车站台。还需要换一次车,换乘去少林寺景区的专车。

仔细研究站牌,以便确定在哪一站下车换车。一位拎着菜兜子的老年妇女问我,你要去哪里?

我说,去少林寺。

老妇人说,呃,要坐某某路车,到石油公司站下来。

说明一下,这个站台是好几路公交车的停车站。

我说,不是到公交公司那一站下车吗?旅店的工作人员是这样说的。

老妇人说,那一站就远了。你要在石油公司站下车,往前走一点,就有去少林寺的专车。

说话间,公交车来了。登封的公交车是较小型半新的中巴车,需要投币。

上车以后,找座位坐好。坐在我前面的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现在,70岁以下的人,刚刚能被称为老者。

老者看着我的装束,问,来旅游的?

是的。

从哪里来?

本地人特别喜欢问你从哪里来,接下来还可能问你多大年龄。我觉得不仅是好奇心,还有一种潜隐着的地区的自豪感吧:看,我们把这么多外地人都吸引来了。

果然,老者依次提出这些问题。然后,与那位拎着菜兜的老妇人讨论去少林寺景区究竟在哪一站下车,最后得出了一致意见,还是在石油公司下车最好。这位老者先两站下车了,下车时还嘱咐老妇人,到了石油公司站一定别忘了提醒一下。

我喜欢这些虽然陌生,然而热情善良多话的老人。顺便说一句,在中原大地上行走,遇到的绝大多数河南人都是如此。经常在网上看到“某地人不友好,以后再也不来了”这样的话,甚至还有人发誓“劝退一个算一个”。我觉得说这话的人得多可怜,能让别人讨厌成这样。

从少林寺出来,去登封中岳庙。庙里有大量的汉柏,合抱粗的古树。细小些的唐松宋柏只能恭敬地站在一旁,小兄弟级别,没有发言权哪!

老树虬枝苍然,青翠如盖,嶙峋耸立。我总是在想,这些老树默默地站在一起上千年,它们之间能不能交流,会怎样交流。也许,夜深人静、月明如昼的时候,老树会谈谈,汉武帝封禅的趣事,唐太宗来中岳庙都带了谁。至于乾隆那点事,就让唐槐宋柳去说吧。

枯藤老树昏鸦,时光此刻如停滞。人生苦短,转眼就是百年;而大树才刚刚发出一枝新芽。看你忙忙碌碌,这是在两条时空轴上呀。待到月光如水的日子,我希望,能听到汉柏的低声细语,唐松轻吟浅诵,一定是无比美妙的一瞬。可惜,旅行者的步履匆匆,等不到那一刻了。不过强烈建议,来登封一定不要只看少林寺~实际上,与嵩山、中岳庙等相比较,少林寺反而是游览价值最低的。尤其是中岳庙,非常值得仔细、深入、全面看一看。至于登嵩山~太室山和少室山,则需要量力而为。

我在大地漫游,走遍大好河山。

2024.11.23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