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贿者竟成反贪局长?乡官贿赂市委书记,上百老干部联名举报四年

夏菡谈历史故事 2025-04-12 20:09:00
开头:反贪局长曾是行贿者?一场命案撕开官场荒诞剧

2006年1月的山西霍州,一家迪厅里突然传来惨叫:某企业副科长李建国被人活活打死,凶手竟是民警朱某某。

更让人震惊的是,朱家人在当地横行霸道多年,父亲是政协常委,母亲是人大代表,而他们背后的“保护伞”,居然是霍州市委书记王月喜——最荒唐的是,王月喜曾把一个靠行贿上位的乡党委书记,提拔成了检察院反贪局局长。

消息曝光后,当地百姓才知道,原来128位老干部已经追着举报了整整4年,甚至有10多位老人直到临终前还在交代:“一定要把这事查清楚!”这场堪比电视剧的官场荒诞剧,到底是怎么上演的?

从“红枣书记”到“卖官掌柜”:一个好干部的堕落之路

王月喜的前半生,曾是妥妥的“励志模板”。

1956年出生在临汾山村的他,20岁就当上了公社团委书记,恢复高考后又考上大学,一路从公社副书记干到永和县县长。

在永和当县长时,他带着老百姓种红枣,把当地特产卖到全国,成了有名的“红枣书记”,老百姓提起他都竖大拇指。

可2000年调任霍州市委书记后,他却像变了个人。

为了往上爬,他第一次尝到了“花钱办事”的“甜头”——给上级送了10万元后,顺利当上了市委书记。

2003年,某乡党委书记张某想换个“有油水”的职位,咬咬牙凑了12万元送给王月喜,结果直接被提拔为霍州市检察院反贪局局长。

张某上任后,开会时喊着“坚决打击贪腐”,私下却经常给王月喜送“感谢费”。

霍州百姓私下调侃:“反贪局长自己就是花钱买来的官,这不是‘猫当耗子的领导’吗?”

卖书摊派+插手案件:这个贪官的“生财之道”有点“特别”

除了卖官,王月喜还有个“文人贪官”的头衔——他是中国作协会员,写过20多本书,总字数超过200万,甚至有散文入选了山西小学课本。

但他的书从来不在书店卖,而是靠行政命令往下摊派:每个单位按人头买,科级干部必须“学习领会”,普通职工至少买两本。

某企业员工吐槽:“一本破散文集标价88元,我们单位一年得买3000本,钱都花在这虚头巴脑的书上了。”

更过分的是,他还插手司法捞钱。2005年,霍州一个煤矿老板惹上官司,给王月喜送了50万元后,原本铁板钉钉的案子居然撤诉了;

民警朱某某打死人后,其母找到王月喜“求情”,他直接打电话给公安局,要求“按普通纠纷处理”。

要不是省公安厅介入,这起命案差点就被“大事化小”了。

128位老干部的“举报长征”:四年奔波,有人到死没放弃

王月喜的所作所为,早就被当地老干部看在眼里。

2003年,听说他要升任临汾市委宣传部部长,17位退休老干部坐不住了:“这样的贪官要是升官,霍州还有天理吗?”

他们手写举报信,详细列出卖官名单、收钱数额,甚至把王月喜摊派卖书的账本都附上了,没想到信寄出去石沉大海。

2004年,12位老干部凑了3万元,包了两辆中巴车,颠簸6个小时到太原,在省纪委门口守了三天三夜,终于把材料递了进去。

70岁的老干部李大爷说:“我们都带着速效救心丸,就怕路上出意外,但想着不能让贪官逍遥,咬咬牙也要去。”

2005年起,他们开始轮流派代表进京,在信访局附近租了间小房子,每月整理一次新证据送上去。

68岁的王阿姨在日记里写:“今天又有20位老战友加入,我们的名单已经有86人了!”

到2006年案发前,举报人数达到128人,其中13位老人在这期间因病去世,临终前都拉着子女的手说:“你们接着帮我们告,不能让坏人得逞。”

命案成为转折点:正义也许会晚到,但从不会缺席

2006年的迪厅命案,成了揭开贪腐盖子的关键。

省公安厅专案组发现,朱某某一家的嚣张跋扈,全靠王月喜撑腰:他们家的煤矿长期偷税漏税,每次检查都能“顺利通过”;朱某某打人后,公安局一开始连笔录都没做。

顺着这条线一查,反贪局长张某的行贿记录、王月喜的卖官账本全被挖了出来。

2006年6月,王月喜被立案调查,专案组在他办公室搜出127本账册,清楚记着237起卖官交易,涉案金额超过800万元。

2008年,他因受贿罪、滥用职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

宣判当天,82岁的老干部张爷爷坐着轮椅来了,抹着泪说:“等了四年,终于等到这一天,我们没给党丢脸啊!”

案件背后的思考:普通人的坚持,才是反腐的力量源泉

这起案件里,最让人感动的是128位老干部的坚持。

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手段,靠的就是一股“较真”的劲儿:手写举报信、自费跑省城、进京驻点,甚至用生命在接力。

正如他们在联名信里写的:“我们都是老党员,不能看着老百姓对政府失望。”

案件之后,山西专门开通了老干部监督热线,很多地方也建立了群众举报绿色通道。

霍州的老百姓说:“这128位老人,才是真正的反腐英雄,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只要不放弃,正义早晚会来。”

结尾:天网恢恢,贪腐必惩

王月喜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权力失控的可怕,也照出了普通人对正义的坚守。

128位老干部用四年时间证明:反腐不是大官的事,而是每个普通人的责任。

他们也许不懂什么高深的道理,但心里都清楚:当官的要是胡作非为,老百姓就该站出来说话。

古人说:“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不管官多大、藏得多深,只要做了对不起老百姓的事,终究会付出代价。

就像霍州这起案件,虽然举报的过程很艰难,但老干部们用坚持让阳光照进了黑暗的角落。

这也提醒所有干部:只有把心思放在为老百姓办事上,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否则,终将被钉在耻辱柱上。

1 阅读: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