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国际刑警组织抓捕菲律宾前总统

Frees 2025-03-12 09:23:44

各位看官大大,今天是2025年3月12日星期三,农历乙巳[蛇]年二月十三,以下为您播报昨夜国际要闻:

要闻:国际刑警组织抓捕菲律宾前总统,世界秩序紊乱

菲律宾ABS-CBN新闻网报道,当地时间11日上午,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在从香港乘机飞抵菲律宾后被警方拘留。

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

菲律宾总统通讯办公室表示,国际刑警组织马尼拉分局在当天收到了国际刑事法院(ICC)的逮捕令副本,菲律宾总检察长在杜特尔特抵达马尼拉国际机场时向他送达了逮捕令通知,罪名是涉嫌“危害人类罪”。

国际刑事法院(ICC)

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

ICC于2025年3月11日正式发布逮捕令,要求成员国配合抓捕杜特尔特.

事件核心背景:

1)国际刑事法院(ICC)的逮捕令

国际刑事法院指控杜特尔特在2016—2022年总统任期内发起的“禁毒战争”中涉嫌犯下反人类罪,包括法外处决、系统性暴力等。据菲律宾官方统计,禁毒行动导致至少6,252人死亡,而联合国和人权组织估计实际死亡人数可能高达30,000人。

2)国际刑警组织的红色通缉令

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根据ICC的请求,对杜特尔特发出红色通缉令,要求全球执法机构协助逮捕。但需注意的是,国际刑警组织本身并不直接执行逮捕,而是通过成员国协作。菲律宾警方此次行动是响应ICC的司法程序,而非国际刑警组织的直接指令。

菲律宾政府的角色与国内政治斗争

1)菲律宾退出ICC的争议

菲律宾于2019年退出ICC,因此理论上不再受其管辖。但现任总统马科斯自2023年起态度转变,重新考虑加入ICC,并最终决定配合执行逮捕令。此举被广泛解读为国内政治斗争的延伸:

杜特尔特家族与马科斯家族的权力博弈:两大家族曾是盟友(杜特尔特支持马科斯竞选总统),但近年关系破裂,尤其在2023年杜特尔特女儿莎拉辞去教育部长职务后矛盾激化。

中期选举前的博弈:2025年菲律宾中期选举临近,马科斯通过逮捕杜特尔特削弱其家族影响力,同时巩固自身权力。

2)杜特尔特的民意与反抗

杜特尔特在菲律宾南部仍拥有较高支持率(卸任时支持率约67%),其支持者认为逮捕是“政治迫害”。杜特尔特本人也公开表示,回国被捕是为了“争取同情票”,并指责马科斯“向外国势力屈服”

国际刑事法院(ICC)的管辖权争议

1)菲律宾退出《罗马规约》的法律效力

菲律宾于2019年3月17日正式退出ICC,退出程序依据《罗马规约》第127条完成。根据该条款,退出需在通知ICC秘书长一年后生效(即2020年3月17日),且退出仅对未来的案件生效,对退出前已进入调查或起诉阶段的案件,ICC仍保有管辖权。

杜特尔特的“禁毒战争”主要发生在2016—2019年(即菲律宾仍为ICC成员国期间),因此ICC主张对其任内涉嫌的反人类罪拥有管辖权。这一主张符合《罗马规约》第11条关于“时际管辖权”的规定。

2)国际法中的“普遍管辖权”与主权冲突

ICC的管辖权基于《罗马规约》的缔约国授权,但菲律宾退出后,其法律义务终止。ICC坚持对退出前案件的管辖权,属于对“普遍管辖权”的扩张解释,引发主权国家司法权与国际司法权的冲突。

国际法学者对此存在分歧:

支持方认为,反人类罪属于国际强行法(Jus Cogens),任何国家或国际机构均有义务追究,ICC的管辖权具有合法性。

反对方认为,菲律宾退出后,ICC的管辖权应自动终止,否则构成对国家主权的侵犯。

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红色通缉令的合法性

1)红色通缉令的发布程序

国际刑警组织的红色通缉令需基于成员国或国际法庭的正式请求,且必须符合《Interpol章程》第3条规定的“政治中立性”原则,即不得用于政治迫害。

此次通缉令是应ICC的请求发布,而ICC作为国际司法机构,其逮捕令的合法性直接影响通缉令的有效性。若ICC的管辖权成立,则Interpol的行动符合程序。

2)菲律宾作为成员国的义务

菲律宾是Interpol成员国,但Interpol的红色通缉令无强制执行力,成员国可自行决定是否配合。菲律宾政府选择执行ICC逮捕令,更多是基于国内政治考量,而非法律义务。

菲律宾国内法的立场

1)退出ICC后的国内法优先性

菲律宾宪法规定,国际条约需通过国内立法转化为法律才能生效。菲律宾退出ICC后,理论上不再承认其司法权威,现任政府配合ICC的行动可能违反国内法。

杜特尔特阵营已提出诉讼,指控马科斯政府的行为“违宪”,但菲律宾最高法院尚未裁决。

2)主权豁免原则的适用争议

根据国际法中的“国家元首豁免权”,现任或前任国家领导人在任期内行为通常享有豁免。但反人类罪等国际罪行被普遍认为不适用豁免权。ICC的逮捕令基于这一例外原则,但需通过国际法实践验证。

国际社会的分歧与案例参考

1)苏丹前总统奥马尔·巴希尔(Omar al-Bashir)

指控罪名:ICC于2009年以战争罪、反人类罪和种族灭绝罪对巴希尔发出逮捕令,主要针对其在达尔富尔冲突中的角色,据称导致30万人死亡7。

国际执行情况:尽管ICC要求成员国逮捕巴希尔,但他在任期间多次访问非盟成员国(如南非、约旦)均未被捕,非盟成员国普遍拒绝配合,认为ICC存在“选择性司法”和“针对非洲领导人”的偏见

2)刚果民主共和国前副总统让-皮埃尔·本巴(Jean-Pierre Bemba)

指控罪名:2016年被ICC判定在中非共和国犯有战争罪和反人类罪,后因证据不足部分判决被推翻。

案件意义:ICC首次对性暴力作为战争罪进行定罪,但后续改判暴露了ICC调查取证能力的不足。

3)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

通缉背景:2023年ICC以“非法驱逐乌克兰儿童”为由对普京发出逮捕令,Interpol随后发布红色通缉令。

执行结果:俄罗斯非ICC成员国,且Interpol成员国(如中国、印度等)未采取行动,普京继续出访多国未受阻。

争议点:红色通缉令被指沦为政治工具,实际效力受地缘政治影响显著。

4)美国与ICC的对抗

背景:美国非ICC成员国,2002年通过《美国军人保护法案》,授权总统“使用武力解救被ICC起诉的美国人”。2020年,ICC调查美军在阿富汗战争罪行时,美国对ICC官员实施制裁。

争议焦点:超级大国以主权豁免对抗国际司法,削弱ICC权威。

5)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

通缉背景:ICC于2024年以“巴勒斯坦领土战争罪”对其调查,但Interpol未发布通缉令。此前人权组织多次呼吁追责5。

国际反应: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威胁制裁ICC官员,以色列称ICC“无管辖权”,盟友国家集体抵制。

总结:国际司法的困境与争议

效力局限性:ICC和Interpol缺乏强制执行力,行动高度依赖成员国政治配合,导致“强权豁免,弱国受罚”的现实57。

选择性司法:非洲国家长期批评ICC“针对发展中国家”,而美、俄、中等大国则通过拒合作规避管辖79。

主权与正义的平衡:国际刑事司法需在尊重主权与追责暴行间找到平衡,否则可能加剧国际政治分裂。

(ps1:“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坑你的其实是自己人”)

(ps2:“道理是用实力讲出来的,不外如是”)

这里是昨夜速晓,每日为您呈现。(点个小赞,带来每日好运气)

宜:塞穴 诸事不宜

忌:安门 作灶 安葬 嫁娶

历史上的今天:

1925年孙中山逝世: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他提出的“三民主义”对近代中国影响深远,其逝世日后来被定为植树节以纪念他对国家建设的贡献。

1979年中国恢复植树节:第五届全国人大决定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旨在推动全民绿化行动,这一日期也因孙中山逝世日被赋予双重纪念意义。

-1 阅读:999
评论列表
  • 2025-03-12 10:33

    当年我知道中国散打,国际刑警,我有武警的书。中国武警就是厉害。

Frees

简介:自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