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羲之〈远宦帖〉
〈远宦帖〉为晋代王羲之草书尺牍的双钩廓填本,为唐代摹本。材质为纸本,纵24.8公分,横21.5公分。现收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远宦帖〉局部
此帖首见于《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此帖亦称《省别帖》,为双钩廓填本,制作时先以墨线勾勒轮廓后加以填墨,是古代法书复制的方式之一。卷上有宋徽宗瘦金书签题及内府印记,亦有金章宗印及元、明、清代诸多的收藏印。此为羲之写予益州刺史周抚(293-365)的书信,传世唐《十七帖》刻本中亦收有此札,然而刻本线条较为呆板,而且缺乏笔法的细致变化,已失王羲之原貌,远不及此双钩墨迹本的逼真传神。
2、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为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墨宝,以行书写成,是写给友人张侯的信。此帖材质为纸本,尺寸纵23公分,横14.8公分。现存一般认为是唐代精摹本,收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此帖由王羲之写给其友人,一般认为原帖已不存在,现存本应为唐代摹本。明代鉴赏家詹景凤认为赵孟頫的行书受到此帖影响。

《快雪时晴帖》
明、清年间,此帖为降清明官冯铨所藏有。康熙十六年(1677年),冯铨之子国子监祭酒冯源济将此墨本呈献给康熙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与王献之的《中秋帖》以及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希”,一起放在宫内“三希堂”中,成为“三希堂”第一珍品。到1795年间,乾隆帝共亲自御笔题识71则,晚年因视力不佳,改由董诰代笔三则,可见乾隆对此帖之热爱。
3、韩幹《牧马图》
牧马图,绢本。纵27.5公分,横34.1公分。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浅设色画,黑白双马,胡人骑一而控二。幅上宋徽宗题“韩幹真迹 丁亥御笔”八字。人物与马俱极生动,徽宗瘦金体书题字亦挺劲,并有南唐御府藏印,为韩幹真迹无疑。

《牧马图》
韩幹(约706年—783年),唐代画家,以画马著称,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说蓝田(今陕西蓝田)人,又说大梁(今河南开封)人。
韩幹少年时只是一名酒店的雇工,后来被诗人王维赏识,资助他学画,学成后被召为宫廷画师,初师曹霸,后自独善。官至太府寺丞。画艺较全面,善画人物画像,尤善画马,重视写生,皇帝命他拜当时画马名家陈闳为师,他不听命,说:“臣自有师,陛下内厩之马,皆臣师也。”由于他重视写生,所以画马超过古人,后代画马名家如李公麟、赵孟都曾向他学习,他还画过许多肖像画和佛教宗教画,但传世不多。
4、蔡襄《海隅帖》

《海隅帖》
本帖为蔡襄(1012-1067)三十多岁时写给韩琦的尺牍,也是北宋颜体书潮的佳作。
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谟,号莆阳居士,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人。北宋政治家、书法家和茶学专家。著有《茶录》、《荔枝谱》等书。谥号忠惠。
5、苏轼《书次韵三舍人省上诗》

《书次韵三舍人省上诗》
此帖作于苏轼五十二岁,沉着稳健,有法而不泥于法,是尚意书风之典型。
6、黄庭坚《致明叔同年尺牍》

《致明叔同年尺牍》
这件作品运笔参怀素圆转之法,劲健婉通,结字多斜抬右肩,意态昂扬。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豫章先生,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人,亦自称为南昌人。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祖师。书法亦能树格,为宋四家之一。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曾习艺于苏轼,并称苏门四学士绍兴初年,宋高宗追封其为太师、龙图阁直学士,谥文节。
7、米芾《道味帖》

《道味帖》
此帖书于米芾四十九岁时,极尽笔势轻重、快慢之变,是炫技、精到之作。以上北宋四大书家名迹被清初藏家李宗孔合裱为一,此卷足称是书史研究的标竿性作品。
米芾(1051年—1107年),北宋书画家。初名黻fú,字元章,太原人,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北宋著名书法家、书画理论家、画家、鉴定家、收藏家。
8、宋徽宗《秾芳诗帖》

《秾芳诗帖》
《秾芳诗帖》其用笔畅快淋漓,锋芒毕露,瘦硬中寓腴润之致,其银钩铁画,豪气跃然,显现出书家精深的艺术功力。其特征是:笔画瘦筋而不失肉,在转折处,将藏锋、露锋,连转、提顿等痕跡强化並保留下來,也是瘦金书的基本笔画架构。如写一横,起笔处是尖,先斜下,而后横行,收笔皆有一顿点。结体虽楷,而整体运笔,大都直来直往,飘忽快捷,似行如草。本幅朱丝栏界格,字大近5寸,为传世所见徽宗书法字跡最大者,非提腕疾书,一气呵成不可得也!行笔于瘦金体中属刚劲一格。
宋徽宗(1082-1135),北宋第八位皇帝。工书画,真、行书远宗唐人薛稷、薛曜,并自创“瘦金书”。
张旭讽齐王纳谏
其实蔡京的字也很棒,只是名声不好不被人推崇
古人真是闲得无聊,在好好的作品上面不停盖章,盖一个不就行了[得瑟]
怎么没有颜太保的《祭侄文稿》?
这里书法最弱的其实是苏轼
没有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丑书三圣,苏米黄,只有风格没有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