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昌六年(846年)的三月,唐武宗离世驾崩。随后,唐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李忱登上皇位,举行登基大典,正式称帝,而他便是历史上的唐宣宗。
唐宣宗刚刚继位之时,便做出了一些举动,使得群臣们个个都大吃了一惊。
需明确的是,李忱最初在众人眼中,脑子似乎不太灵光。据史书记载,其状态可谓是“不慧”,说得直白些,就是带有几分痴傻的模样,并且平日里沉默寡言。在皇室这样的环境里,他这般表现无疑就像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异类存在。
他的那些侄子们老是爱捉弄他,还给他起了个“光叔”的外号。可能就是因为这样的情况吧,皇位的争夺一事向来都和他沾不上边儿,众人对他也是极为放心的,压根儿不觉得他会在皇位之事上生出什么事端来。
然而,待到他的侄子唐武宗病情严重之时,那些宦官们心中打着小算盘,企图扶持起一位易于掌控的皇帝。思来想去,他们便把目光投向了被视作“痴傻”的李忱。
就这样,宦官们打着唐武宗的名号颁布诏书道:
因皇子尚年幼,此时需挑选贤能且品德高尚之人。光王李怡颇为合适,可将其立为皇太叔,同时为其更名为忱,并使其承担应接军国政事之令,暂理相关事务之权。(出自《资治通鉴》)
就这样,在唐武宗临终之际,李忱是以皇太叔的身份开始监国的。待唐武宗驾崩之后,李忱便正式登基即位了。
那么在这个时候,李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状况呢?据《旧唐书》所记载的内容来看:
待到监国之时,其面容满是哀伤憔悴之态。而在接待众多僚属、裁断各项繁杂事务之际,人们方才得以见识到他那平日里所深藏的德行啊。
李忱被所有人都错估了,然而这对大唐而言,却说不定是件幸运之事呢。要知道,唐宣宗可是安史之乱后大唐极为难得出现的一位明君,他的存在,在当时的大唐历史进程中有着重要意义。
虽说他最终未能成功扭转大唐走向颓败的局势,然而在他在位期间:
其时政令刑罚不致泛滥无度,使得贤能之士皆能得以施展才用。于朝堂之上,众多官员各司其职,犹如百揆四岳般各安其位,相互协作,政风清正,仿若清风徐来般和畅。如此这般,在十余年的时间里,民间赞誉之声不绝,处处都能听闻颂美之辞。
此外,唐宣宗还获有“小太宗”之称。在其在位之时,他对《贞观政要》极为喜爱,始终以唐太宗李世民为榜样,致力于励精图治,秉持勤俭的理念治理国家,能够体恤民间百姓的疾苦,善于接纳谏言,并且重视选拔各类优秀人才,由此成就了“大中之治”。
唐宣宗李忱心中有着两位唐朝先皇形成鲜明对比的参照。唐太宗李世民堪称是他的偶像,是其心心念念想要成为的那类皇帝;而唐玄宗李隆基呢,却是他在治国理政等方面始终竭力去避免步其后尘、成为与之相似的皇帝。
据《唐语林》所记,有这么一个故事。越州太守曾向李忱进献了一支歌舞乐队,在这乐队当中,有一位女子显得极为特别。她不但擅长唱歌跳舞,而且还拥有着令人惊艳的倾国倾城之貌。
李忱没过多久便把这位容貌绝美、堪称绝色的佳人迎进了后宫之中。自那以后,对其极为宠溺,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心里时刻都念着她,恨不能每时每刻都与她相依相伴,片刻都不分离呢。
尽管李忱并未因某件事而耽搁了处理政事,可过了一阵子,在某个清晨,李忱脑海中忽然浮现起美人的模样,随后便满心不悦起来。
他不禁联想到了唐明皇与杨玉环的故事,随后喃喃自语道:“想那唐明皇仅有一个杨贵妃,却引得天下至今都未能安宁太平。这般前车之鉴在此,我又怎敢将其忘却呢?”
李隆基这位皇帝给人的割裂感极为强烈。其前半生简直就是一位雄主,先是发动唐隆政变,而后又开展先天政变,更是一手打造出开元盛世。那期间的他,励志程度堪称极致,强悍之势也无与伦比。
然而,可能是经过长时间的奋斗之后,当目睹着由自己亲手缔造的那片盛世景象时,就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沾沾自喜的情绪,进而动起了享受的念头。
皇帝们往往有着较为明显的一种享受倾向,那便是沉溺于女色之中,唐玄宗李隆基同样如此。他深陷在杨贵妃的柔情蜜意里难以自拔,对朝政之事懈怠,听任李林甫以及后来的杨国忠肆意专权,这使得大唐帝国的前途由此蒙上了诸多不确定的因素。
兴许他自身都未曾料到,由他亲手缔造出了大唐的盛世景象,可随后却又亲手把这大唐拽入到了泥沼之中。
当已年过古稀的李隆基还绞尽脑汁寻思着该如何讨杨贵妃欢心之际,没承想,他俩那所谓的“好大儿”安禄山却闹出了大乱子,直接举兵将矛头对准了长安。
当潼关被攻破的那一刻,谁能想到曾经不可一世的霸主李隆基,居然做出了逃离京城这样的举动。昔日威风凛凛、掌控大局的他,在这关键的局势变化下,全然没了往昔的气魄,而是选择了狼狈地离开京城,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安史之乱长达七年有余,虽最终被勉强压制下去,可大唐却自此深陷泥沼,再未能脱身。潘镇割据、宦官专政以及朋党之争这几大痼疾,犹如数股强大的力量,肆意拉扯着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使其变得支离破碎、七零八落。
自李隆基之后,每一任皇帝都忙于收拾其留下的烂摊子,可任凭他们如何努力,却都没有足够的能力真正将大唐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唐宣宗亦是如此,终究无法让大唐彻底摆脱那深陷其中的泥淖。
他不愿因沉溺于享受而荒废朝政,于是便将美人召至跟前说道:“我不能留你在身边了。”
也许是出于不忍心,又或许是担心皇帝日后会懊悔,身旁的人便纷纷劝告李忱,把那美人放出宫去,让她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中便好啦。
不过李忱却讲道:“要是把他放回去,我肯定会时常惦记着这件事,还是赐给他一杯鸩酒算了。”
这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讲就是这样的:“要是放她回到原来的地方,我肯定会对她念念不忘的,说不定到时候还会把她再次召进皇宫里头呢。思来想去,干脆直接赏她一杯毒酒吧。”
就这样,那位绝色美人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如同一朵娇艳的花儿在世间凋零消逝,从此香消玉殒,徒留无尽的惋惜在悠悠岁月之中。
写到此处,心中满是难受之感。这美人又何错之有呢?说到底,只要皇帝决意要你死,那不管找的是何种理由,于你而言,便唯有死路一条,毫无转圜的余地,实在是令人倍感无奈与惋惜。
唐宣宗确实有着一些独特的坚持之处。很难简单地用好不好去界定这些坚持,毕竟这没法以常规的好与不好来评判呢。也许他就是坚决不允许出现那种会致使自己沉溺于享乐从而懈怠朝政的情况,同时也绝不允许身边之人干涉朝政。
从前有个优人名叫祝汉贞,此人以滑稽而闻名,深受李忱的宠信。无论身处何种场景,祝汉贞总能巧妙地说出一些诙谐风趣的话语,每每都能把李忱逗得十分高兴。
结果曾有一回,祝汉贞说着话呢,一不留神就把李忱的忌讳给抛到脑后了,居然谈到了政事方面的内容。就在这时候,李忱立刻就对其加以斥责了。
吾豢养汝等,本就只为供人戏耍逗趣罢了,又岂能随意掺和干预朝廷政事呢!(源自《资治通鉴》)
其含义十分明了:“朕将你豢养起来,不过是为了供消遣玩乐罢了,又怎会允许你对朝廷政事加以干涉呢?”
自那之后,李忱便与祝汉贞渐渐疏远开来。没过多久,祝汉贞的儿子因贪赃之事被揭露。对此,李忱毫不留情,先是下令用杖刑将其儿子处死,随后又把祝汉贞流放到了外地。
另有一位叫罗程的乐工,其琵琶弹奏技艺极为精湛,故而深得李忱的喜爱与宠幸。然而,罗程仗着这份宠爱变得骄纵起来,居然因一点小事就犯下杀人之罪,最终被投入监狱之中。
乐工们念及李忱向来对罗程的那份宠爱之情,便纷纷站出来为罗程向李忱求情。他们说道,罗程所弹奏的琵琶堪称天下第一,有他在,定能很好地为李忱增添兴致。所以,他们满心希望李忱能够看在罗程这一非凡技艺的份上,赦免罗程所犯下的过错。
李忱径直说道:
“你们所怜惜的是罗程的技艺,而朕所珍视看重的乃是高祖、太宗所定下的律法。”(源自《资治通鉴》)
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讲就是:“你们所疼惜的是罗程的精湛技艺,然而朕所顾惜的乃是祖宗留下来的法度规章呢。”
最终,罗程还是未能逃脱死亡的结局。不得不承认,在维护严明的法度方面,李忱确实做得可圈可点。
从本质来讲,他当属极为威严的皇帝。即便他时常面带笑容,可那股威严之感依旧浓烈,让人难以直视。他还时常对群臣加以告诫说道:
汝等当妥善行事啊,朕时常忧心你们会辜负于朕,如此一来,日后恐怕就再不能与你们相见了。
讲完之后便神色淡然地离去了。试想一下,一位身为皇帝的人说出这般话语,又有谁听闻之后不会感到胆战心惊呢?这着实是让人心里发怵。
宰相令狐綯曾讲过这样一句话:
我主政十年之久,所受的恩遇那是极为深厚的。然而,每次在延英殿向皇上奏事的时候,我都会紧张得汗水浸湿了衣裳!(源自《资治通鉴》)
由此完全能够看出唐宣宗所具有的威严啊。唐宣宗身上那种令人敬畏的威严,通过诸多事例、表现等,已清晰可感,足以让人们深切体会到其威严的程度,确实是不容小觑,从各方面都能鲜明地凸显出唐宣宗极具威严这一特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