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觉得你家孩子特别矫情?
穿衣服嫌衣服不舒服,穿鞋嫌鞋子挤脚,大白天的嫌房间暗,吃饭说饭烫,洗澡怕水热。
如果你是你家的孩子是这样的,那我只能说,不是孩子矫情,而是父母太敷衍了。
可能从孩子会说话后,你和他之间的对话都是如此。
“妈,饭太烫了。”你伸手摸了一下碗,“哪里烫了?快吃你的饭。”
“妈,这衣服穿的不舒服,勒得慌。”你扫了一眼衣服,“这不挺合身的吗?”
可能孩子委屈的直掉泪的时候,你还会觉得孩子矫情,怎么这么脆弱呢?别人家的孩子咋不这样呢?
这些话听着熟悉吗?是不是你的父母也对你说过同样的话呢?
醒醒吧,不要再让父母那一辈对你的伤害再延续到孩子身上了。
如果从孩子第一次“抱怨”开始,你就能拿“正眼”看他,认真的跟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他才不会变成现在这样“矫情”的孩子。
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不再矫情呢?
第一条行动准则是,父母不要再将孩子的问题视作矫情,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否则你可能永远也无法做出改变。第一个建议:物理停顿3秒,先回应孩子的情绪,再去解决问题。当孩子举着手中的画喊你看的时候,你不要盯着手机,然后说画的不错。
而是应该放下手机,转过身去面向孩子,弯腰或蹲下,用反问或者陈述的语气对他说:“哇,这只会飞的紫色蝴蝶真的好漂亮啊。
等待几秒,等孩子主动补充完毕,这样就形成了闭环。
把你常说的,知道了,你自己看着办吧,别闹了等,换成细节反馈。
比如:你刚才看了这道题5分钟都没动,是因为这道题太难了吗?有需要我帮忙的地方吗?
再比如:你是想先看5分钟电视后再吃饭,还是吃完饭后再看5分钟呢?
第三个建议:大人每天60分钟手机戒断,专注力训练建议家长们每天饭后戒断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一小时,放下这些杂念,专注的陪孩子玩,他玩什么,你就玩什么,做好跟屁虫。
当孩子被父母全身心的关注满足之后,他们就会逐渐减少“矫情”的行为了。
家长们容易陷入的误区是,总是觉得对于孩子的反复抱怨没有回应的必要。
其实是你的关注点不对,作为家长应该引导孩子,而不是忽视他们的问题。
当孩子做一件事情老是出错时,一定要学会共情孩子,用“我们”来替代“你”。
比如:孩子在堆叠积木时,叠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这个时候家长可以成为孩子的嘴替,“这个积木总搭不稳,连妈妈都觉得生气了!”
这时候说不定孩子会反过来鼓励你,“没事的,妈妈,我会成功的。”
这样孩子反而会变得更坚强,更有韧性。
敷衍的本质——用成人的效率思维来碾压孩子的感受世界。
而解决办法并不是永远不拒绝,而是在拒绝前,先完成看见→回应→协商这三个闭环。
让孩子知道,哪怕他的要求没被满足,他的声音也已经被妈妈接住了。
这种 “被重视” 的安全感,才是孩子未来独立与自信的基石。
相信看完文章后,你再也不会觉得孩子矫情了,孩子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处理问题,这需要每一位家长的耐心指导。
如果您有不同的意见,欢迎在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