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休厅官周伟,"勇揪"慕绥新马向东"老虎须",被迫害却不言悔
1995年,一群离退休老干部组建了一个看似普通的"足疗协会"。谁能想到,这个以交流养生之道起家的小团体,竟成为了震惊辽沈大地的"老干部反腐败队"?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位名叫周伟的厅局级离休干部,成为了这支特殊队伍的"领头羊"。
"抓除贪官是我人生最大的乐趣。"周伟常常这样说。然而,这份"乐趣"却让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从牙齿整齐到满口烂牙,从受人尊敬的老干部到被关进教养院的"犯人",周伟的人生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他为何要冒着巨大风险,去触碰那些"老虎"的獠牙?在遭受如此严重的迫害后,他又为何依旧表示"不言悔"?
1995年的辽宁沈阳,一群离退休老干部们正悠闲地坐在一起,交流着养生心得。这个由他们自发组织的"足疗协会",俨然成了他们退休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聚会,竟成为了日后震惊辽沈大地的"老干部反腐败队"的雏形。
起初,这些老干部们聚在一起,只是单纯地交流如何保健身体、延年益寿的经验。他们中有的擅长太极拳,有的精通中医养生,还有的对足疗按摩颇有研究。每次聚会,大家都兴致勃勃地分享着各自的心得,俨然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老干部们的话题渐渐从单纯的养生转向了更广泛的社会议题。他们开始讨论退休干部的待遇问题,探讨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意识到,有些问题的根源竟然是某些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
这个发现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一圈圈涟漪。老干部们开始关注身边的腐败现象,并在聚会时互相交流所见所闻。他们中有人曾在纪检部门工作过,有人是老法官,还有人是退休的检察官。这些丰富的工作经验,让他们在讨论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反腐"思路。
就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足疗协会",悄然变成了一个非正式的"反腐研究小组"。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各种腐败线索,分析案情,甚至尝试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一位名叫周伟的厅局级离休干部逐渐脱颖而出。周伟年轻时就以敢说敢做闻名,退休后依然保持着这种锐气。他不仅积极参与各种讨论,还主动承担起了联络和组织的工作。
周伟的家成了这个小组的常用聚会地点。他的客厅里,常常坐满了白发苍苍的老干部们,他们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着各种腐败案例。周伟总是站在房间中央,手里拿着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分析案情的来龙去脉。
渐渐地,周伟成为了这个小组的核心人物。他不仅组织大家收集线索、分析案情,还亲自带头写举报材料、递交报告。他那句"抓除贪官是我人生最大的乐趣"的豪言壮语,也在这个时候广为流传。
1999年,这个非正式的小组终于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老干部反腐败队"。周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支特殊队伍的"领头羊"。他们的目标也从最初的交流养生之道,转变为了一个更为宏大的使命:为国家反腐败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然而,他们可能没有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转变,却将他们带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之中。特别是作为"领头羊"的周伟,即将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他们的反腐之路,才刚刚开始……
1999年的一个春日,沈阳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香港的记者团。这群记者是应时任沈阳市长慕绥新的邀请而来,目的是为沈阳的改革开放成就和投资环境做宣传。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在一次采访活动中,一位眼尖的香港记者注意到了慕绥新的穿着。从头到脚,慕绥新身上的每一件物品似乎都在诉说着"昂贵"二字。那位记者悄悄记下了慕绥新身上的品牌:衬衫是某意大利奢侈品牌,西装出自英国萨维尔街的著名裁缝之手,皮带和皮鞋则是法国顶级品牌的最新款。
这位记者粗略估算了一下,慕绥新这一身行头的价值恐怕超过了万元港币。要知道,当时内地市长的月工资不过千余元人民币。这巨大的反差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一个普通的内地市长,是如何负担得起如此昂贵的衣着的?
这个细节很快在记者团中传开,引发了他们的兴趣。一些记者开始暗中调查慕绥新及其家人的情况。他们发现,慕绥新的女儿和女婿在沈阳的建筑业和广告业可谓是呼风唤雨。许多大型工程项目和广告业务都被他们所垄断,赚得盆满钵满。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慕绥新的前妻在一家上市公司担任要职。每当这家公司有什么动作,其股票就会出现异常波动。有股民戏称这支股票为"慕绥新股票",暗示其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内幕交易。
与慕绥新如出一辙的,还有副市长马向东。马向东虽然没有慕绥新那样高调,但其家人同样在沈阳的经济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马向东的岳母,在土地交易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就在香港记者团访问沈阳的前一年,也就是1998年的春节前后,沈阳市于洪区宁官村发生了一起引人注目的事件。十几个村民找到了周伟,反映他们村里的一块集体土地被非法转卖,涉案金额高达420万元。其中300万元去向不明,疑似被人中饱私囊。
周伟和其他几位老干部立即展开调查。他们深入宁官村,走访群众,查阅资料。经过多日的艰辛调查,他们发现问题远比想象的要严重得多。宁官村被违法占用的良田竟然高达6137亩,价值超过3亿元。其中约有1亿多元被私分和挥霍。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这些交易中,马向东的岳母赫然成为了主要参与者之一。这个发现让周伟和其他老干部们意识到,他们可能触碰到了一个巨大的腐败网络。
周伟迅速整理了一份详细的举报材料,题为《对沈阳非法占地权钱交易大要案的举报》。他将这份材料送到了辽宁省委,希望能引起上级的重视。然而,这份举报材料石沉大海,迟迟没有得到回应。
面对这种情况,周伟没有气馁。他带领6名村民代表,不顾路途遥远,直接前往北京,向中纪委举报了"宁官村土地案"。这一举动,无疑是在挑战整个沈阳市的权力结构。
然而,周伟和村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举报行为已经触动了某些人的神经。就在他们从北京返回沈阳不久,周伟就遭到了突如其来的行政拘留。更令人费解的是,在拘留期间,周伟还被莫名其妙地开除了党籍。
这一系列打击并没有让周伟退缩。相反,它更加坚定了周伟继续调查的决心。他开始关注沈阳的一些大型基建项目和招投标项目,发现这些项目往往都是由慕绥新和马向东等少数几个领导说了算,完全处于失去监督的状态。
比如,沈阳客运集团的总经理夏任凡,拥有一处近千平方米的豪华住宅和一座占地千余亩的私人庄园。这种明显超出其身份的奢侈生活引起了许多人的质疑。然而,面对这些质疑声,慕绥新不仅没有调查,反而多次提名夏任凡担任交通局局长。
周伟和他的"老干部反腐败队"越调查,越发现沈阳市的腐败问题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他们决定,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将这些腐败行为彻底揭露出来。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等待着他们……
1999年3月,一个平常的春日,周伟的家门被急促的敲门声打破。门外站着40多位神色焦急的陌生人,他们自称是沈阳华兴企业集团的受害者。这群人向周伟诉说了一个惊人的故事:华兴集团以融资诈骗的方式,骗取了数十亿元,而该集团的董事长苏英奇已经逃往国外。
受害者们告诉周伟,他们之所以相信华兴集团,是因为苏英奇拥有与众多领导的合影照片,而且华兴集团还持有政府颁发的3A顶级信誉证明。这些seemingly官方的背书,让他们完全没有想到会被骗。
周伟听完后,立即着手整理举报材料。他组织"老干部反腐败队"的成员们分头调查,收集证据。通过走访受害者、查阅公开资料,他们逐渐厘清了华兴集团的诈骗脉络。
然而,就在周伟准备向上级部门举报时,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时任沈阳市长慕绥新竟然下达了一道惊人的指令——"对敢于进京举报的,从重从快打击,决不手软"。这道指令不仅暴露了慕绥新与华兴集团之间可能存在的利益关系,更是对周伟等人的赤裸裸威胁。
面对这种情况,普通人可能会选择退缩。但周伟却选择了更为大胆的行动。他直接带着材料赶往北京,向公安部举报了华兴集团的诈骗案,以及慕绥新打击上访者的情况。
周伟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在挑战整个沈阳市的权力结构。他深知,这次举报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后果。但他依然选择了坚持到底。
果不其然,周伟回到沈阳后不久,报应就来了。5月的一个夜晚,20多名警察突然出现在周伟的家门口。不由分说,他们直接将周伟带走。第二天一早,周伟就被送到了龙山教养院。
更让周伟感到诧异的是,当他进入教养院时,发现房间和管教人员似乎早就在等待他的到来。交接时,管教人员甚至问他怎么现在才来。后来周伟才知道,教养院已经为他准备了一个多月。
这一系列的打击报复行动,明显是有预谋、有组织的。它不仅是对周伟个人的惩罚,更是对所有敢于揭露腐败的人的警告。
然而,周伟并没有被这些打击吓倒。在被关押期间,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其他被关押者和管教人员讲述自己的故事,揭露沈阳市的腐败问题。
与此同时,周伟的"老干部反腐败队"的其他成员也没有停止行动。尽管失去了领头人,他们依然坚持收集证据,向上级部门反映问题。他们的行动,犹如一把利剑,悬在慕绥新等人头上。
在周伟被关押期间,慕绥新和马向东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随着调查的深入,他们的腐败行为被一一揭露。
慕绥新的问题其实由来已久。早在1988年,他就因为种种原因落选鞍山市副市长。1993年,他再次落选副省长。这两次落选,不难看出群众对他早有看法。
1989年,慕绥新调到沈阳后,就开始了他的"扩张"之路。他不顾规定,强占了一套四室住房。更令人不齿的是,他不顾上级警告,还私自调来一个班的战士为他装修房子。这种行为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
马向东的问题同样严重。除了土地腐败外,他还有着严重的生活作风问题。据悉,马向东多次带人到澳门豪赌,一掷千金。在他们的"带头"下,沈阳市的不少官员私生活也是一片腐朽。
周伟的遭遇和慕绥新、马向东等人的腐败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边是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老干部,一边是贪污腐败、滥用职权的高官。这种对比,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周伟的遭遇,支持他的反腐行动。
尽管身陷囹圄,周伟的反腐精神却如星星之火,在沈阳乃至整个辽宁省蔓延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腐败问题,勇于揭露身边的不正之风。周伟的遭遇,反而成为了激励更多人站出来的动力。
2000年5月的一个清晨,龙山教养院内,周伟被粗暴地推进了一间狭小的牢房。这位曾经受人尊敬的厅局级离休干部,如今成了一名"劳教人员"。周伟环顾四周,发现房间里早已准备好了床铺和生活用品,仿佛一切都在等待他的到来。
周伟很快就意识到,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拘留。管教人员的态度异常严厉,仿佛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第一天,周伟就被安排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尽管年事已高,他还是被迫和年轻人一起搬运重物、清理下水道。
然而,周伟并没有被这种恶劣的环境击垮。相反,他开始利用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向其他被关押者和管教人员讲述自己的故事。他详细描述了沈阳市的腐败问题,以及他如何试图揭露这些问题。起初,很多人对他的话持怀疑态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他。
周伟的言行引起了管教人员的警惕。他们开始加强对周伟的监管,限制他与其他人的接触。但即便如此,周伟的故事还是在教养院内悄然传开。许多人开始私下讨论沈阳市的腐败问题,周伟的名字也逐渐成为了反腐斗士的代名词。
然而,这种坚持并非没有代价。长期的体力劳动和恶劣的生活条件,严重损害了周伟的身体健康。在700多天的劳教生活中,他先后生了6场大病。每一次生病,都让周伟感觉自己离死亡更近了一步。
最令周伟痛苦的是,他的牙齿开始一颗接一颗地掉落。起初是一颗,然后是两颗,到最后,整整5颗牙齿离开了他的口腔。每当照镜子时,那空洞的牙床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他所经历的苦难。
除了身体上的折磨,周伟的精神状态也受到了严重影响。长期的隔离和高压,让他的记忆力明显下降。有时候,他甚至会忘记自己为什么会在这里。但每当这种时候,他就会努力回想起那些被他揭露的腐败行为,重新找回斗争的勇气。
尽管如此,周伟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他坚持在教养院内部"宣传"反腐败的重要性。他告诉每一个愿意听他说话的人,腐败如何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以及为什么每个人都有责任站出来揭露腐败。
周伟的坚持,在教养院内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一些管教人员开始对他另眼相看,甚至有人私下里表示支持他的行为。当然,也有人认为他是在自找苦吃,劝他安分守己,安安稳稳地度过劳教期。
然而,周伟知道,他不能放弃。因为在教养院的高墙之外,还有无数人在关注着他的遭遇,支持着他的行动。他的"老干部反腐败队"的其他成员,依然在坚持收集证据,向上级部门反映问题。他们的行动,犹如一把利剑,悬在慕绥新等人头上。
2001年4月21日,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沈阳市司法局的领导突然来到教养院,告知周伟他可以提前释放。按照规定,周伟要到5月6日才能被释放。这个突如其来的"好消息",反而让周伟感到不安。
周伟明白,这很可能是一个阴谋。他担心一旦离开教养院,可能会遭遇更大的危险。于是,他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惊讶的决定:拒绝提前释放,坚持要"把牢底坐穿"。
周伟的这个决定,让司法局的领导们大为光火。他们连续劝说了7个小时,但周伟依然坚持己见。最终,他们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
第二天清晨,8名警察闯入周伟的牢房,强行将他抬了出去。周伟大声质问:"你们是干什么的?"警察边抬边说,他们从未见过像周伟这样不愿意提前释放的人。
就这样,周伟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结束了他在教养院的日子。尽管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但他的意志却变得更加坚强。他知道,真正的斗争才刚刚开始。
2001年4月22日,周伟被强行"释放"出教养院的消息如同一阵旋风,迅速席卷了整个沈阳市。他的妻子告诉他,有传言说如果等到他正式释放那天,会有大批车辆开进教养院迎接他。这个消息让周伟既感动又忧虑,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当周伟回到家的那天,他所居住的大院里聚集了七八百名群众。这些人自发前来,就是为了一睹这位勇敢的反腐斗士的风采。当周伟出现时,人群自动分开一条通道。周伟缓慢地走过,与每一个伸出手的人握手。这一幕,犹如一位凯旋归来的将军受到民众的欢迎。
然而,周伟深知,真正的胜利还远未到来。他的举报行动虽然引起了上级的重视,但慕绥新和马向东等人仍然在位,腐败问题依然存在。周伟决定继续他的反腐斗争。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周伟和他的"老干部反腐败队"加紧了行动。他们收集更多的证据,整理成详细的报告,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央反映情况。同时,他们也积极联系媒体,希望通过舆论压力推动调查的进展。
周伟的努力并非徒劳。2001年10月10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辽宁、江苏两地的审判机关,分别对慕绥新、马向东的贪污受贿案作出宣判。慕绥新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马向东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此外,还有14名涉案人员依法受到惩处。
这个判决,无疑是对周伟多年来坚持不懈的最好回报。当消息传开后,周伟的电话几乎被打爆了。许多人打来祝贺,称赞他的勇气和坚持。然而,周伟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他知道,这只是反腐斗争的一个阶段性成果,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去做。
在此期间,有人问过周伟:"反腐败这样的事儿,需要你来管?"周伟的回答掷地有声:"毛主席教导我们,不管什么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这句话,不仅道出了周伟的初心,也展现了他对共产党员责任的深刻理解。
其实,周伟的"反腐"之路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早在1982年严打经济犯罪的时候,他就曾经举报过经济大案,其事迹被写成长篇通讯。当时辽宁省纪委副书记称他为"自觉保持共产党员的共产主义纯洁性的一个典型。"这个评价,周伟一直铭记在心,并以此为准则指导自己的行动。
慕绥新、马向东案的判决,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人开始关注周伟的故事,他成为了反腐斗争的象征。各地的媒体纷纷前来采访,想要了解这位老人的传奇经历。
面对突如其来的名声,周伟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他常说:"我做的这些,只不过是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他强调,反腐败不应该只依靠少数人的努力,而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周伟的事迹也引起了上级部门的重视。他们认识到,像周伟这样的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不仅有丰富的经验,还有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因此,有关部门开始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老干部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
随后,一些地方开始尝试建立类似于"老干部反腐败队"的组织,让更多的老干部参与到反腐败工作中来。这些组织虽然不是正式的执法机构,但他们的存在,无疑为反腐败工作增添了一份力量。
周伟的故事,也成为了党校和干部培训中的一个重要案例。很多年轻干部通过学习周伟的事迹,深刻认识到了保持廉洁自律的重要性,以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周伟并没有停下脚步。他继续关注着身边的腐败问题,随时准备再次挺身而出。他常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在,我就会继续为反腐败事业奋斗下去。"
周伟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传奇,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展现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仍然有人坚守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付出一切。这种精神,无疑值得每一个人深思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