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穷台”威力多大?一年经济崩溃,大量台湾人变成保姆

历史海大富 2025-02-05 03:14:51

一、两岸关系水乳交融

在很长的历史中,海峡两岸在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水乳交融、相互融合形成了互利互惠、相互依存的关系。从2001年后,两岸关系进入制度化发展阶段,各方面交流更加深入,双方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不断深化。2008年之后,两岸进入全面交流的新时期,基本实现了双向“三通”,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

在和平发展时期,大陆也如同母亲对孩子般关爱,采取了相应的惠台政策。总体来说,在2018年之前主要是以经贸领域的优惠政策为主,2018年之后则以落实“同等待遇”、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为核心。

2005年开始,大陆方面通过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海峡论坛以及两会协商等平台发布信息,内容涉及了对台产品采购、关税减免、陆资入台、陆客入台、人员往来、两岸直航及台资企业融资等领域的新政策。第二年,大陆方面逐渐扩大了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对部分蔬菜开放检验检疫准入并实施了零关税。

此后海峡论坛大会上再次宣布了推动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等八项协助台湾发展经济的落实方案。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领导人也共同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这一协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对两岸经济贸易产生了深远影响。之后两岸又陆续签署了《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等内容。

2018年之后,两岸政策主要以落实“同等待遇”、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为核心。国务院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9个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31条惠台措施”),涵盖产业、财税、用地、金融、就业、教育、文化、医疗等多个领域,旨在为台资企业及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的台湾同胞提供“同等待遇”。

在此政策之下,台资企业可以参与国家重大行动计划和重点研发项目,享受与大陆企业同等的待遇。以广州海鸥住宅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受益于“31条惠台措施”,获得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后补助等政策支持,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在半导体产业,大陆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台湾高端人才和技术流入大陆,推动了两岸半导体产业的协同发展。台湾的影视、文创等产业也受益于政策放宽,能够更便捷地进入大陆市场,共享大陆发展机遇。

二、单方面交恶

但是从某个时间段开始,两岸关系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大陆方面也从惠台政策向“穷台”策略转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台湾当局的“台独”行径以及外民进党当局上台后,不断推行“台独”政策,倚美谋独,挟洋自重,频繁挑衅大陆。

民进党当局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导致两岸官方对话难以推进,两岸关系陷入僵局。其“台独”立场愈加明显,多次公开宣称“两岸互不隶属”,甚至称台湾与大陆是“两个不同的国家”,这严重挑衅了两岸关系现状。台湾当局利用从大陆赚取的贸易顺差,甚至大量采购美国武器,企图以武拒统。

台湾当局对大陆的贸易限制不断增加,严重违背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中“逐步减少或消除双方之间实质多数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义务。在国际方面,美国为了给贸易战“对象”中国“使绊子”,不断介入台海问题,支持“台独”势力,甚至派遣高官窜访台湾,直接挑战大陆的底线。这种外部干涉使得两岸关系更加复杂,大陆的惠台政策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其实早在大陆惠台时期,尽管大陆长期实施惠台政策,但台湾社会对大陆的误解和敌意并未减少,之后反而在“台独”势力的煽动下有所增加。台湾民众在长期的“台独”宣传下,对大陆的认知存在偏差,甚至将大陆的善意视为“糖衣毒药”。事实是残酷的,台湾当局是把通过大陆单边让利赚来的钱都买了美国武器,这实在是血淋淋的教训。赖清德上台后,台湾地区大幅增加军事预算,2024年防务预算高达6470亿元新台币,占GDP的2.45%,创历史新高。

因此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防范“台独”势力的挑战。商务部已认定台湾地区对大陆构成贸易壁垒,并考虑终止更多产品的关税减让措施。这种经济手段的反制旨在纠正台湾当局的不合理行为,推动两岸关系回归正轨。具体可能通过一系列“穷台”策略,切断“台独”势力的经济来源,迫使其回归和平统一的轨道。

三、棍棒底下出孝子

“穷台政策”是中国大陆为了应对台湾地区“台独”势力及其背后的外部势力而采取的一种经济策略。该政策的核心是通过限制对台援助和经济贸易等方面的举措,压缩台湾地区的经济空间,让“台独”势力失去生存之地。

早在清朝时期,康熙帝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为了削弱台湾郑氏政权经济基础就采取了严格的经济封锁措施。1656年,清廷颁布禁海令,禁止沿海居民与台湾进行贸易,并将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切断了郑氏政权与大陆的经济联系。康熙帝还通过外交手段,劝说日本等国断绝与台湾的贸易往来,进一步孤立台湾的经济。经济封锁导致台湾岛内物资匮乏,经济陷入困境,民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人心思变,也为最终武力收复台湾打下了重要基础。

如今历史重演,2023年4月12日起,中国大陆对台湾地区对大陆贸易限制措施进行贸易壁垒调查,涉及2455项产品,主要包括农产品、五矿化工产品、纺织品等。大陆也开始限制或禁止进口某些台湾产品,特别是那些对大陆市场依赖度较高且可替代性强的产品,如部分农产品和工业制品。相应地,大陆可以通过扶持本土企业或寻找其他国际市场替代品,减少对台湾产品的依赖。

经济和贸易方面,大陆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台商回流大陆或向其他地区转移产业,减少台湾地区对大陆市场的依赖。国际上,大陆将继续阻止台湾地区以任何形式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如世界卫生大会(WHA)等,进一步压缩其国际空间。阻止台湾地区加入如RCEP、CPTPP等区域经济协定,削弱其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

大陆也会对台资企业在大陆的融资活动进行更严格的监管,减少其在大陆市场的资金获取能力。也会同时停止对当局认定的“台独组织”的议题设立经费赞助,削弱其影响力。减少对台湾地区以及在台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和支持,促使跨境投资冷却。在半导体、电子信息等高科技领域,两岸产业链联系紧密,但政治因素导致技术合作受阻,特别是在涉及国家安全和战略性技术的领域。

进一步提高两岸交流的门槛和限制措施,强行压缩两岸旅游、学术、文艺等领域的合作,限制民众赴台自由。同时加强在国际社会上对台招商引资形象的操纵,尝试消减台湾的国际影响力。

这些举措的目的并非单纯的与台湾方面交恶,而是希望有力阻止“台独”势力的发展,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正如一句老话,棒棍底下出孝子。要让台湾地区意识到自身所处的危险境地,引导其向和平发展的方向走。

其实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大陆市场,如果失去大陆市场的支持,台湾地区的经济将面临困境。当大陆的穷台政策逐步落实时,最直接的就是影响了台湾对大陆的出口,进而对其经济增长产生压力。例如,台湾地区2023年第一季度GDP增幅下滑,相当一部分的原因与大陆市场的变化有关。

大陆通过产业转移和政策调整产生的经济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使台湾地区物价上涨,民众生活成本增加。例如,有报道指出,岛内经济下滑导致民众生活受到影响,部分商品价格上升,民生也受到影响。甚至有调查表明,由于近些年穷台政策的出台,台湾经济下行,许多人在被迫之下只能做保姆贴补家用。

仅以纺织业为例,如果对其产品全部实行正常关税则将影响其136种纺织产品出口,导致台湾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陷入危机,影响至少10几万的从业者。有些人调侃,这些人可能真要去抢菲佣的饭碗了,岛内出现到处都是台湾保姆的景象也不意外了。

从穷台政策的影响来看,经济压力可能会影响岛内政治格局,促使民众在选举中更倾向于支持推动两岸关系改善的政党。通过经济手段反制“台独”,可以减少外部势力利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的空间。相关政策也会引发国际社会对两岸关系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也会更加理解中国始终强调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国家统一的立场。

信息来源:

[1]福建发布十七条惠台利民新措施.福建省人民政府.

[2]康熙的经验:统一前须进行穷台困台政策.红色文化网.

[3]台海局势更趋复杂但统一进程稳步推进.台海网.

[4]深化两岸融合发展 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政协网.

2 阅读: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