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过得可真快,感觉还没咋好好享受呢,大年初三就过完了,返程潮也跟着来了。作为农村人,一直觉得过年挺热闹的,可今年这春节和往前不一样了,这7个反常现象,让人深思。
第一个反常,拜年的方式变了。以前大年初一,天还没亮,家里的男孩子们就已经穿着新衣服新鞋子,挨家挨户去拜年了。村里本家的长辈都拜一遍,吃点瓜子花生和糖果啥的,再说些吉祥话,然后长辈给晚辈发红包,虽然钱不多,但胜在热闹。
可今年,好多人都选择在微信上拜年。我也收到不少拜年的消息,都是复制粘贴的,看着总觉得少了点真诚。
以前拜年,大家见面还能唠唠家常,了解一下彼此的近况,现在都被手机给替代了。虽说方便是方便了,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好像也没那么强了。
第二个反常,村里的年轻人不爱聚在一起玩了。以前过年,年轻人都从城里回来,聚在一块儿打 牌、聊天、唱歌,可热闹了。即便没有娱乐活动,搬个板凳坐在门口也能聊半天,可今年,大家都各自捧着手机,各玩各的。
就算路上遇见了,不是问做什么工作,就是工资多少钱,专往人心口上扎。
想去别人家串门吧,要么大中午了,对方还没起床呢,要么就是长时间不见面,突然见面了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大家都觉得尴尬,也就不想再聚了。
第三个反常,走亲戚的次数变少了。以前过年,从初二开始,就拎着大包小包的礼品走亲戚,一家一家地串,在亲戚家一待就是一整天,大家围坐在一起,吃吃喝喝,聊聊家常,一天就过去了。
可今年,好多人都是匆匆去亲戚家坐一会儿,放下东西就走,连顿饭都不吃。大家都说是因为时间紧,可我觉得,这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像没以前那么紧密了。
以前走亲戚,是亲情的一种维系,大家都盼着见面,可现在,这种盼头淡了。
因为随着年纪的增长,发现人情世故也是一种虚伪。亲戚见面,都打听你的生活,大多不是关心你,而是看你过得好不好。言语之间也是互相攀比,谁家孩子有本事,赚得多,谁家孩子没本事,谁家孩子三十多了还没成家。
过年本来是为了团聚,放松心情的,谁想听别人唠叨呢?
第四个反常,农村的春节氛围布置简单了。以前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挂灯笼、贴福字,把家里布置得红红火火。村里的主干道上也会挂上彩灯,拉上横幅,充满了喜庆的氛围。
可今年,好多人家的布置都简单了许多,春联贴得马马虎虎,灯笼也不挂了,感觉冷冷清清的。以前大家对这些布置特别上心,因为这代表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现在大家好像更注重物质享受,对这些传统的氛围布置没那么在意了。
第五个反常,农村春节期间的邻里交流变少了。以前过年,邻里之间没事就互相串门,坐在热炕头上,嗑着瓜子,唠着家常,分享着一年里发生的事情,不管好的坏的,说出来,心里也敞亮了。
可今年,大家都待在自己家里,很少出门走动。以前邻里之间关系特别融洽,有什么事儿都互相帮忙。现在虽说生活条件好了,但邻里之间见面少了,时间长了关系疏远,邻里之间的亲密感也越来越淡了。
第六个反常,农村的相亲活动少了。以前过年,好多年轻人都趁着回家的机会相亲,说不定就能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可今年,相亲的人明显少了。
以前大家觉得,过年的时候,大家都在家,时间也充裕,是相亲的好时机。可现在,年轻人的观念变了,越来越多人开始享受单身的自由生活,结婚过日子不再是人生的唯一选择,所以对相亲,也没那么热衷了。
第七个反常,农村的集市没以前热闹了。以前过年,集市上那叫一个人山人海,卖年货的摊位一个挨着一个,春联、鞭炮、糖果、新衣服,应有尽有。大家在集市上穿梭,讨价还价,满载而归。
可今年,集市上的人明显少了,摊位也没以前多。一方面,现在购 物渠 道多了,很多人在网上买年货;另一方面,大家手里没有多少钱,也不敢乱买东西了。
以前逛集市,是一种过年的仪式感,也是感受年味儿的重要方式。现在这种方式渐渐被取代,年味儿也跟着淡了一些。
过年这些变化,说到底,就是生活的缩影。有舍才有得,在追求新事物的同时,有些传统的东西难免会淡去。
不管是过去春节的热闹,还是现在的这些新变化,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要会接受和适应。不管生活方式怎么变,只要一家人和和睦睦,就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