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弥小木
有人说,世间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对于“爱”,确实,很多人没有“辜负”,并且,愿意献上自己的生命。
不信?看看那些新闻中,为“爱”奉献了一切的新闻人物,他们的状态像极了苏珊·福沃德在《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里描述的“执迷”模样。
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合著的《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深层分析了“执迷”爱恋的具体类型、背后根源,以及如何疗愈“执迷”爱恋。
读这本《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又有哪些收获呢?至少清晰了解如何区分“执迷”爱恋,以及一些启发。
执迷的定义和区分什么是“执迷”?苏珊·福沃德在《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里,给了自己的定义:形容特定的行为。
什么样“特定的行为”在关系中,算是“执迷”的模样?《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里,给了可以对照的问题清单。
有从“执迷”者的角度来判断
也有从“被执迷”者的角度来分析
看着这两页对照清单,脑中居然浮现了《涉过愤怒的海》中的两位年轻主角。他们两位算是在“执迷”者与“被执迷”者之间互相切换,互相伤害。
当处于一段不舒服的关系中,可以参考《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里的这两页清单,看看是否处于“执迷”与“被执迷”的状态。
如果是,及时抽身,才是明智的选择。
两点触动可以被治愈的执迷状态
读《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里的例子,会让人有种窒息的感觉,但又能被书中的一句话疏通:
执迷是可以被治愈的。
执迷是可以被治愈的,如何治愈?苏珊·福沃德在《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里,给了具体可参考的步骤。这部分内容,值得深处执迷状态的人,好好消化,认真实践。
如果在关系中陷入了执迷的状态,别害怕,磨人的执迷状态,是可以被治愈的。
与我们有关啊
读这本《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最初是一直处于旁观者的角度阅读,拿来分析分析影视剧、各种新闻挺有意思。直到看了苏珊·福沃德剖析执迷状态的深层原因,才开始有了与我有关的感触。
深入解读执迷状态之后,会发现一个人在成年后的关系中,是否会处于执迷与被执迷的状态,和“原生家庭”有关。
行吧,又到“原生家庭”这了。
《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中有这样一段话: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父母的行为是我们学习如何与恋人相处的课本,我们从父母身上学到男女之间应该怎样互动。父母如何对待对方,是我们长大后对待恋人的范本,同时我们也希望自己被那样对待。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是我们对爱的理解的基础。
为人父母的我们,是如何对待孩子的?对待孩子的方式,让他们有了对“爱”最初的理解。父母之间又是如何互动的?互动的方式,是孩子们长大成人后对待恋人的范本。
孩子们长大成人后的行为模式,不说和父母一模一样,但一定会有相似的地方。
这和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给孩子们当好“爱”的“范本”啊。好好对待孩子,好好与伴侣相处。毕竟,存在于家庭关系中的互动模式,会给孩子们传递如此多的信息。
至于哪些能被孩子们看到、感受到、吸收到?谁又能说得清呢?不能啊。既然不能,那就好好提升家庭关系的经营能力吧。
写在结尾的话如果一个人是要在爱恋中遇见另一个人的,那么这本《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值得读一读。
能遇到良人当然是最好的,只不过,并非所有的人,遇到的都是良人。那就需要储备一点辨别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为人父母的我们,读这本《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可以看到原生家庭会带给孩子们的一些影响。
其他的人生角色,在《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里,能看到什么?得阅读后才知道了。
Hi~我是弥小木家有两娃,一儿一女(小学生+初中生)佛系养娃的沪漂老母亲~孩子们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挑战课题。老母亲一边学习怎样当妈,一边保持自我的成长。分享女孩&男孩养育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