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夫妻俩最近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闹得不可开交。
丈夫认为拼命存钱,买个学区房是给孩子最好的保障;而妻子则觉得不需要那么辛苦,孩子的成长更多靠的是家庭的教育和理解。
小两口争执不下,最终决定找邻居的孩子小明聊聊,因为小明虽没有上知名的学校,但却考上了名牌大学。
鼓励:为孩子提供稳固的脚手架“加油,你能行!”这句话仿佛成了家长们的口头禅。
但有多少父母知道,真正的鼓励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加油”,而是一种像搭脚手架一样,层层递进的帮助。
当小明开始学骑自行车,他的父母没有只是站在一旁高喊“别怕摔”,而是蹲下身给他做示范。
“你看,手把握好车把,身体保持平衡,先用脚滑动几步,慢慢来。”具体的指导让小明很快就掌握了骑车的技巧。
父母的这种稳固的“脚手架”式鼓励,不仅让孩子在尝试中获得信心,也让他明白了努力方向。
发现进步:用放大镜看细节小明小时候考试成绩并不突出,有一次,他在数学考试中考了70分,妈妈并没有责怪他,而是发现了一道他做对的难题。
“这道应用题你是怎么想到用画图来解题的?很有创意啊!”
这种关注细节的认可,比简单的“你很聪明”更有意义。
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不仅让小明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还让他认识到,每一个小的进步都值得被认可。
比如,当他整理房间时,妈妈发现书架上的书被按颜色分类,便表扬他:“这个排列真有创意!”
即便是这种小细节,只要被认可,就能在孩子心中建立起“我能行”的信心。
表扬:像GPS一样精准导航“你真棒!”多么熟悉的表扬,但它并不总是有效。
父母的表扬要像GPS一样,给孩子指明具体方向。
当小明帮妈妈洗碗时,妈妈没有泛泛地夸他“很棒”,而是具体表扬:“你记得先冲掉油渍再擦洗,这样既省水又干净。”
当小明背下古诗时,爸爸则会说:“你刚才背诵的样子真像古人吟诗呢!”
这种形象具体的表扬方式,既能让孩子感受到自豪,还能巩固他们的好习惯。
理解:做孩子情绪的翻译官孩子摔碎了碗碟,大哭小叫是常有的事。
小明的妈妈也曾如此,当她看到怯怯的小明时,走过去没有责怪他,而是蹲下身说:“你是不是既害怕又心疼?
妈妈小时候也摔碎过爷爷的茶杯呢,躲在衣柜里哭了两个小时。”
这种情绪共鸣,让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指责,而是被理解。
因为被真正理解,孩子才有可能冷静下来,去尝试做得更好。
发现孩子偷玩手机时,妈妈会说:“游戏确实很好玩,对吧?我追剧时也总想多看一集。咱们一起想想怎么合理安排时间?”这种理解后再引导的方法,远比单纯的训斥来得有效。
升华主题:教育不是浇灌而是唤醒回到小李夫妻俩,他们在和小明及其家长聊完后,受益匪浅。
教育不是浇灌,而是唤醒。
一所好学校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家庭里日复一日的细微关注和持续认可,才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土壤。
当你在饭桌上认真听孩子讲学校趣事,这份专注就是最好的教育投资;当你把孩子乱涂的草稿纸贴在冰箱上,这个举动胜过报万元美术班;当你为TA收藏褪色的第一朵小红花,这个铁盒就是宝贵的成长博物馆。
其实,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座小火山,父母的鼓励像地热能让岩浆保持流动,认可如同岩层托住喷发的能量,表扬则像火山灰滋养土地,而理解像监测仪守护安全边界。
我们可能给不了孩子金锄头银水壶,但用这四件礼物日日浇灌,终会等到那座小火山喷薄出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