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文化旅游:曲阜孔子、邹城孟子、嘉祥曾子、兖州李白

漫步经鑫 2025-01-16 16:53:03

从禹分九州、曲阜孔府孔庙孔林、邹城孟府孟庙、嘉祥曾子、兖州李白足迹,展现济宁文化旅游。

禹分九州

(一)济宁任城

上古时代,三皇有神农氏、燧人氏、伏羲氏。伏羲姓风叫太昊,太昊后裔成立四个风姓帮族,其中一支叫有仍氏,建立仍国。

夏朝时期,第三位王太康昏庸无道,被有穷氏的首领后羿夺取政权。后羿沉溺享受,不久被大臣寒浞杀死,并且把第五位王夏相也给杀了。相有一个遗腹子出生在仍国,叫少康。少康杀了寒浞,中兴夏朝。

商朝时期,商汤发动鸣条之战灭夏桀,并将仍灭国。周朝时代,姬发发动牧野之战灭商纣,并将仍复国,改名叫任国。

济宁市中心任城区由此而来,市区北郊萧王庄有东汉任城王及配偶的陵寝,一共四座,一号墓已开放参观。这里葬的是任国的始封王,尚王刘孝。汉光武帝刘秀之孙,在位十八年。墓室黄肠石墙上有800处题记,约4000字,对研究汉代文字、书法是宝贵财富。

(三)兖州由来

古代帝王祭祀五岳四渎,四渎为黄河、济水、淮河、长江。济水位于黄河与淮河之间,山东的济南、济宁、济阳都与此有关。后来济水被黄河夺道,现在流经济南的大清河、小清河就是济水的遗留。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王屋山,其中有一段叫兖水,兖州的名字由此而来。《春秋元命苞》有载:兖,端也,信也。

四千多年前发生过一场全球性大洪水,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都有相关记载。中原地区泽国千里,尧命鲧治水,鲧用掩堵之法九年未成,尧杀鲧又让鲧的儿子禹治水,禹用疏导之法治水而成功。禹治水期间为方便管理,按自然地理情况划分治理区,《禹贡》中记载禹将天下划为九州:冀青兖徐扬荆豫梁雍,后来人们就称九州代表全天下。

曲阜孔子

(一)三孔景区

曲阜从春秋时代便有了永恒的主题,儒家。静轩路成为历史的分割线,向北望去孔府、孔庙、孔林、颜庙。眼前的故城是明朝修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帝王伟业被时间轻易吹散。孔子的思想却润物细无声,根植于民族精神之中。自从儒家思想被统治集团推为正统之后,孔子的宅院被不断翻修,封号不断追谥,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大成至圣先师,被誉为天下第一家。

这座明代城墙上书写四个红色大字:万仞宫墙,迈步向前四个牌坊:金声玉振、棂星门、太和元气、至圣庙坊。穿过十三碑亭,后面是严格按照礼制建造的宗庙建筑群,孔府位于孔庙承圣门右手边。

孔林则需要再往北两公里,门口有许多人力车夫在招徕,即便是问路也会热情回应。孔林前矗立一座万古长青牌坊,这里是孔子长眠的地方。

(二)儒家思想

孔子在世时没有享受到儒家的风光,那时他还不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真正被统治集团接受要等到汉朝,后来起起伏伏,至宋元明清才达到无限荣光。

为何会起起伏伏呢?统一的王朝喜欢用儒家的大一统、天人合一、三纲五常来永固江山。分裂的春秋战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不能接受,接受儒家,争霸的诸侯就没合法性了。儒家最初的胜利不在庙堂而在民间,为百姓提供了一整套伦理道德体系,无论王朝更替,社会依旧运转,读书人也有了君子的追求。

任何思想体系都有缺陷,儒家自然也有糟粕,但没必要去攻击孔子,他在后世儒家是“商标”式的存在。对于做人,孔子是按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真正被诟病的主张是来自后世的儒家,那时的大儒们与统治集团达成了政治默契。为了发展儒家,也为了自己的成就,对孔子思想进行解读,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问礼老子

先秦圣贤健硕而深沉,他们选择在路上完善思想,给乱世留下串串背影。漫天黄沙,银虬老者骑青牛西行;天下离乱,温雅儒者坐在车上慢行;夜色深沉,黝黑墨者奔走楚国。世人只能望其项背。

已过而立的孔子站在尼山顶望着西沉余晖叹息,八百年前,商朝第二十位王盘庚带着子民从奄(曲阜),渡过滔滔黄河到殷(安阳)。孔子先祖微子为避纣乱回到奄,此时孔子的叹息只有世上的智者能回应。

夜幕,收拾好行囊,与先祖一样,他也要向西远行。去洛邑(洛阳),那里有位长者是守藏室之使(国家档案馆馆长)老子。此行便是向老子“问礼”。这场会面,没有目击者记载,后世只能推测谈话内容。从结果看,两位圣哲的碰面影响了孔子一生。

不久,老子骑着青牛西行塞外,消失在茫茫黄沙之中。只通过函谷关守将尹喜给世人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按照老子的道法自然,或许留下五千字都是多余。

(四)周游列国

回到家的孔子考察、游说、做官、教学,沉浸在滚滚红尘之中。可以推测那次问礼老子没给出具体办法,只说大势所趋顺其自然,孔子会说遵守礼制,则天下安定。又经过二十年的沉淀,五十五岁的孔子带着弟子们开始周游列国,这一走又是十四年。

后世对孔子游说列国行为,与当时人们的看法一样,报以嘲讽的目光。他在鲁齐卫受挫、在匡地被拘禁、在蒲地遇叛乱、从陈到蔡七天无粮、在郑走失惶惶如丧家之犬。

如果认为孔子没有准备那就错了,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端木赐(子贡)担当了周游团队的职业经纪人。子贡出身卫国贵族,家庭富裕善于经商,被后世推为儒商之祖,团队每到一国前子贡会上下打点铺平道路。子路擅长军事指挥、颜回忠心耿耿。

(五)思想传世

沉淀二十年后的周游,不会只为谏君王。乱世没有畅通的传媒手段,孔子团队的周游就如路演一样,向天下宣扬儒家主张。与百年后稷下学宫和同时期的雅典学院不同,孔子不想只坐在杏坛讲学,他建立了一个“徒步大学”,一路都是师生问答,一边教授学生一边完善学说。

孔子并不迂腐,他对世事看得很清晰,他说:如果仁德便让人相信,伯夷叔齐就不会饿死,如果智慧行得通,比干就不会被杀。他又说:如果不完善学说只让他人接受,那志向就太低了。为何团队历经磨难学生都没动摇?因为孔子在用行动来实践什么是君子,年近花甲的老者善良,健康,又智慧。

六十八岁那年,孔子拖着老迈的步伐回到家中。一年前妻子去世时没能见最后一面,两年后独生子孔鲤去世,又一年得意门生颜回、子路、冉耕相继去世。白发人一次次送黑发人,时间在逼迫着年近古稀的孔子。

虽然已经心力交瘁,但他苦苦支撑做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带领学生们一起整理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对后世,他编写的《春秋》开创编年史文体,其中传达的社会历史观念,塑造了几千年的民族精神。他编写的《诗》将春秋之前二千多首诗歌,按照儒家思想的标准裁剪,剩下三百首。

游说、路演、教学、整理六经,孔子把一切都准备好。只等后世儒家出现一位营销大师,在大一统的王朝将儒家推上顶峰。

曾子孟子

(一)嘉祥曾子

离开曲阜南下到邹城去拜访孟府、孟庙是顺路的,但还是绕道先去西北方向的嘉祥,那里走出过儒家宗圣曾子。春秋的圣人孔子与战国的亚圣孟子相隔百年,而承上启下的便是曾参。

曾家父子俩,父亲曾点是孔子第一批学生,参加过周游列国团队。著名的“浴沂水,风乎舞雩,咏而归”便是他说的。儿子曾参是孔子晚年收的学生,孔子临终前将孙子孔伋托付给曾参,可见孔子对他的认可。

嘉祥汽车站南边不远有座曾子塑像,基座四边有讲述曾子事迹的浮雕。城南二十三公里的南武山有曾庙,嘉祥除了拥有曾子,还是中国的石雕之乡。曾子不入仕专心讲学著书,齐国聘相国、楚国迎令尹、晋国许上卿,他都婉拒。

曾子看明白了世道,他只收拾人心。他说做人要孝恕忠信,政治上修齐治平,修养上要慎独、三省其身。颜回去世后,曾参开始主持《论语》编写,给后世留下《孝经》、《大学》、《曾子》。他教授孔伋,后来孔伋的门人教授孟子。

(二)邹城孟子

坐落于邹城市中心的孟府、孟庙为宋朝时所建,明朝时期重建。孔子的后代世袭衍圣公,孟子的后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子作为孔子正统继承人的地位,是唐朝韩愈为他确立的,南宋神宗时将其著作《孟子》纳入科举,与《论语》、《中庸》、《大学》并称为四书。

孟子一生坎坷很像孔子,他面对的是儒家又一次时代危机。战国时代世道更加离乱,百家争鸣到了高潮,此时墨家的墨翟、道家的杨朱最为耀眼,后来跟上的法家、兵家、纵横家逐渐兴起。孟子此时提出“仁政”“性善论”名气日甚,如何担起儒家重担,挽救危局?

孟子除了采用游说、做官的办法,还用了辩论形式,这一辩就是一辈子。政治上先见齐宣王、又见滕文公、再拜见梁惠王、最后返齐国做官,前后用了二十年。

后世编排孟子说: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有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这里的典故都是出自《孟子》。殊不知,孟子的论战可比这打油诗激烈多了。

孟子前后两次事齐,共七年,论战就在这里发生。齐国首都临淄城门外建了一个稷下学宫,这是历史性创举,齐国允许各派在此辩论,齐王将百家建议拿来治国。

儒墨两派的辩论最为精彩,互相找漏洞不断完善。在学术自由的沃土里,孟子再次培育出儒家的参天大树。他的著作《孟子》就是采用问答式编写,进一步弘扬孔子思想。最终,孟子辞去齐国官职回到鲁国,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孟子很长寿,享年八十四岁。

(三)儒家发展

儒家能被社会接受,除了与统治集团达成默契、给民众提供普世价值观,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包容,具体表现为儒释道三者结合。这在汶上县得到非常好的诠释。

汶上是大汶口文化、北辛文化发源地。公元前501年,孔子来这里任中都宰,据说在他管理中都(汶上)期间,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景象。

汶上县的中心是宝相寺,给人整体感观是县城围绕寺庙而建。佛教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汶上,唐宋时期开始盛行。宝相寺原名昭空寺,北魏时期修建,经过时代变迁战火洗礼,唯一遗迹是寺院后面的一座八角十三层楼阁式宝塔,现在恢弘的宝相寺是新建的。

大宝相寺建筑群北边是唐朝开元年间修建的文庙、元代中叶修建的关帝庙,三教共存在一条街上。关羽这个角色很有代表性,三教都喜欢他,儒家拜其为五位文昌帝君之一、道家拜其为武财神、释家拜其为护法伽蓝神。

五四新文化时期为了民族崛起,摒弃旧思想旧文化,一直开展批判儒家活动。现在到了民族复兴新时期,该怎样理性对待儒家文化,扬弃继承成为新任务。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不是简单让孩子读几本《弟子规》、街上画几幅《二十四孝图》、上几个国学班就成功了。

兖州李白

(一)李白的奔走

古代文人一直在奔走,先秦诸子奔走各国宣扬各派主张,司马迁奔走遗址准备写史记,两晋贤士奔走竹林间寻找内心。唐代李白仗剑去国,比前人又多了一份豪侠气派。他的奔走有两次,第一次从24岁走到34岁,第二次从44岁走到61岁,短途便不计其数了。

李白出生西域,家里又是商人,所以他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后来短暂入仕还是因为在朝廷做官的朋友推荐,可惜李白仕途不顺。他的诗词中多次表露过寻仙的想法,在兖州居住期间还去过崂山访仙。最后离开兖州也是写了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再见朋友们,我又要去找神仙了。

(二)李白与杜甫

李白特别爱交朋友,走一路交一路。最喜闻乐见的是李白遇杜甫,诗仙遇诗圣千古美谈。他俩认识的时间不长,但相交甚深。很难想象,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杜的诗文老气横秋,李的诗文飘逸俊秀。

这种文风跟经历有关,李白天生浪漫云游四方,成名于安史之乱前。那时的大唐昂扬向上积极乐观,国民的精气神也不一样。杜甫几次科举都没考上,长年抑郁,后来好不容易考上又遇社会动荡,继续抑郁。

公元734年,杜甫又没考上,去兖州看望父亲杜闲,杜闲当时在兖州做司马。恰巧李白的叔叔是任城令,同年李白去兖州定居,两位诗人就这样相遇了。他们互相欣赏对方的文采,“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东蒙隐居、尧祠宴饮、城北访友、泗河泛舟、石门送别。安史之乱时,李白被误认为叛军被抓,杜甫还四处打听,写诗慰问。

兖州区有少陵台是古时一段城墙,当年两人曾在此饮酒作诗。杜甫号少陵遗老,明朝重修城墙将此保存下来,并命名少陵台。任城区有一个浣笔泉,古时叫墨华泉,相传李白曾在此浣笔写作。浣笔泉西边不远有济宁市李白纪念馆,讲述他在济宁期间的生活。

《全唐诗》四万八千首,两千八百余诗人,唯有李白笔风雄奇清新。他用一生奔走写作,他用一生寻仙访道,他用诗提高了中国人的审美标准。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