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楚双雄争霸:中原霸业的巅峰对决

小白爱历史 2025-02-09 15:11:16

楚文王死后,太子杜敖即位,五年后,杜敖听说弟弟熊恽(yun)要造反,不禁大怒,命令将熊恽擒杀。熊恽得知后,逃往随国,并借助随国之兵偷袭郢都,杀死杜敖,自立为王,史称楚成王。

楚国政变

这件事比较奇怪,息妫被强占是在公元前680年,政变发生于公元前671年,这就是说当时息妫的两个儿子还不到十岁,这如何造反呢?因此,可以肯定的时这背后必然涉及贵族之间的权力之争,这几乎是楚国难以根除的顽疾,后面楚国推行的变法也因守旧势力过于强大而夭折。

楚成王即位后,因其年幼他的叔叔子元掌握了军政大权,子元执政后明白,楚国经过多年的持续不断的扩张,军力民力消耗极大,也到了休养生息的时候,《司马法》中说:“国虽大,好战必亡。”因此一方面选贤任能,任用子文、屈完、斗章、斗班等贤臣,另一方面施行仁政,减轻赋税和徭役,宽刑少罚,同时交好周王室,数年后国中大治。不过国内安定了的楚国又要磨刀霍霍了。

然而,彼时的楚国尚不足以与齐国相抗衡。故而,楚国率先将视线投向西南方向,征服了巴国以及其他南蛮部落,由此使其领土拓展了数千里之遥。即便如此,楚国真正的目标始终锁定在北方。在稳固自身于南方的地位之后,楚国毅然决定向北拓展。郑国地处中原腹地,堪作楚国北上中原的绝佳跳板,具有极其关键的战略地位,并且郑国土地肥沃、商业繁荣。倘若能够将其吞并,无疑会极大程度地增强楚国的实力。基于此般考量,楚国决意对郑国发起攻势。

齐楚交锋

楚国攻郑

公元前659年,楚军大举攻郑,郑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经过反复权衡,认为楚军大举进犯郑国是对中原联盟的挑战。于是齐桓公率齐、宋、鲁、陈、曹、许、郑、卫八国联军援救郑国,一场万众瞩目的以齐楚为中心的南北对决拉开了序幕。

管仲建议齐桓公不要直接攻打楚军,而是先攻打归顺楚国的蔡国,然后攻占方城,方城位于伏牛山和桐柏山的交汇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楚国北进中原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原诸侯南下攻楚的必经之路。而且此时方城精锐尽数被大将斗章带走攻打郑国,方城防守的守备力量是比较薄弱的,攻城损失不会太大。

攻下方城,依托城墙防御,北上攻击攻郑的楚军,和郑军南北夹击,一举灭之,再携胜利之威,南下攻楚,必能威服楚国。即使不能威服楚国,占领方城,也能阻断楚军北进中原之路,可保华夏诸侯安宁,保持齐国霸业。齐桓公深表赞同。

但是他们都忽视了一个道理,军事行动要想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战役的突然性,敌人毫无防备必然军心大乱,八国联军,声势浩荡,又不做任何掩饰,其行军轨迹必为情报人员获知。当楚成王看到联军行军路线,思虑之后,就明白了管仲的用心,因为讨伐一个蔡国根本不需要八国联军同时行动,真正的目标是楚国。随即楚成王急忙下令让斗章撤军回师方城,防御联军。

徐、江、黄三国攻打舒国

也许上天眷顾了楚国,联军中许穆公病逝,齐桓公命大军就地停留三日,哀悼许穆公。就是这宝贵的三天,让斗章大军回撤方城,大好的战机就这样没有了。但是联军远道而来,不能空手而归,否则有损齐桓公霸主威名,于是与管仲一合计,想了一招。联军在方城牵制楚军精锐部队,鼓动徐、江、黄三国攻打楚国的附属国舒国,楚国首尾不能相顾,必然会求和。

果不其然,由于联军施加的巨大压力,楚国主力集中到北方,由于楚军与联军在北方长时间的对峙,无暇南顾,舒国为三国所灭。

齐楚妥协

齐桓公率领的联军依然与楚军对峙,丝毫没有整军攻城的打算,战机的失去固然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恐怕是齐桓公和管仲都没有战胜楚国的把握,楚国幅员辽阔,楚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如果不能胜之,几十年辛苦建立的霸业恐怕就要毁于一旦。从巅峰跌落到谷底,当了几十年的盟主有一众诸侯跟随和讨好,如果因为战败而失去,齐桓公扪心自问是无法接受的,但是就此罢兵而去,无功而返也是不甘心的,而且无法向其他诸侯和国人交代。

面对联军的压力楚成王明白楚国之强应对中原任何一个国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当中原诸侯联合起来,楚国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而且此时齐楚的相持使得天下瞩目,齐国不会无功而返。周天子楚成王不得已派出屈完充当使者,去齐国大营求和。

屈完出使

屈完客气的询问此次出兵理由,管仲听完后十分刚硬的回复了两条:第一,楚国多年未按时进贡,这是蔑视周天子;第二,当年周昭王南征时,楚国人动了手脚,导致天子殒命,楚国必须负责。

齐国这个战争借口今天看起来很蹩脚,但是放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却是光明正大的理由。春秋以来,礼崩乐坏,但周礼依然是各国公认的准则。这一时期诸多诸侯面对复杂的政治局面,依然坚持以“礼”行事,把“礼”作为治国、外交的手段。“礼”的维护等级制度、维持社会秩序的本质特征使它在治理国家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春秋时代战争的特点是,至少表面上看,一切都围绕着“礼”,也即师出有名。战争的目的至少在表面上,是让对方承认过错,遵守周礼。对方承认了过错并表示悔过,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避免的。

屈完认为齐桓公率领的联军错失进攻方城的良机后,恐怕已经不想开战了,管仲刚刚的责问,让屈完更加确信。于是屈完回复说:“诸侯不朝贡周室,是天下诸侯都有的,并非楚国一国。这是周室失德所导致,因此罪在上而不在下。不过没有按时向周天子进贡,这确实是我们的错,楚国今后一定会按时进贡。至于周昭王之死,则确实与楚人无关。”

屈完承认不贡天子,不承认周昭王之死,这是机智的避重就轻,但是楚国已屈服,此次行军的目的已达到。如果不同意楚国求和,执意实施军事打击,如若胜了倒还好,倘若失败则齐国数十年建立的霸主地位不保,因此伐楚只能胜不能败。楚国已是千乘之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楚军主力已集中于北方应对联军,而且楚成王绝不是平庸之辈,此战胜算恐怕不大。齐桓公和管仲商量后,同意与楚国言和。

召陵会盟

于是双方达成协议,齐国率联军退兵百里,驻守召陵,屈完返回楚营向楚成王复命。楚成王虽极不情愿,但眼下也只能如此。命屈完为使者,以宗室之臣相陪,准备贡品朝觐周天子,同时返回郢都,打开府库,装上八大车金银财宝,交给屈完,交给联军以示诚意。

召陵之盟

于是齐桓公改征讨楚国为与楚国会盟,齐桓公执牛耳,行盟主之礼。屈完代行楚军之命,与其他诸侯一一见礼,订立盟约,誓言互不侵犯,和好通婚,结为兄弟之国。随后,齐国释放蔡侯,楚国放回掳掠的中原百姓。天下瞩目的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决就这样落下了帷幕,惊天动地的军事冲突并没有发生,以这种戏剧性的和平方式暂时维持了天下的太平,之所以说是暂时的,是因为如果不彻底灭亡楚国,则其北进之心不死,总有一日会卷土重来,那时又是天下大乱。果不其然后来郑国背弃齐国,投靠了楚国,楚国感到北进中原的时机已到,再度北上灭亡了弦国。

此次会盟后,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进一步提升,楚成王遭遇执行以来的最严重挫折,此后楚成王不得不停下扩张的脚步。原定战略目标虽未达成,但遏制了楚国,也算是成功。双方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达成了妥协,正应了那句名言:外交是妥协的艺术。

召陵之盟中齐桓公实现了有限的战略利益,在不把楚国逼到绝境的前提下,遏制了楚国北进的势头,保障了中原诸侯的安全。召陵会盟后,楚国一度将其扩张的重心转向东部的淮河流域,此后十余年间楚国不在北上。召陵之盟标志着齐桓公的“攘夷”大业达到了顶点。

齐桓公返回齐国后,不久就举行了一场盛大的会盟活动,周天子也派出使者参加,此次会盟周天子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这次会盟又会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