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百岁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访问中国之际,大洋彼岸,中国驻美大使谢锋应美方邀请,也出席了一场安全论坛。在当天的炉边对话中,谢锋大使直言,当前被美国制裁的中国企业多达1300余家,中国向来反对打着“维护安全”的幌子,挑起贸易战和科技战,对于美方的行径,中方不会坐视不管、无动于衷。值得关注的是,谢锋大使话音刚落,中方的反击就拉开了。
据观察者网报道,中国商务部近日发布公告,对原产于美国、销往中国的丙酸,实施反倾销调查。按照公告要求,涉及此次调查的当事方,需要在20天时间内,前往中国商务部登记,并配合调查。如果调查期间拒不配合、不提供材料、不如实反映情况,导致的任何不良后果,将由当事方承担。
眼下,中美关系是妥妥的低谷,这种背景下,中方对美国丙酸展开反倾销调查,自然会引发一些争议:到底是美国丙酸真的在中国市场存在倾销,还是这份反倾销调查公告,只是中方反击美国的一种手段?
根据通告,此次反倾销调查申请早在5月份就提出了,两个月后才宣布,应该是掌握了一定证据的。也就是说,美国丙酸极有可能在中国市场存在倾销。
据悉,丙酸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化学原材料,在精细化工和有机合成这两大类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用量是最大的,包括防腐剂、农药、医药、饲料、涂料、香料和食品等工业品和日用品,都会用到丙酸。得益于最近十几年,下游产业对丙酸的高需求量,中国每年消费的丙酸,一直呈现上涨态势。
尽管中国市场对丙酸的需求很大,但是丙酸不同于其他初级化学原材料,它的生产难度比较大,行业准入门槛比较高,没有先进的化工技术和雄厚的资金作为支撑,丙酸产业很难发展起来。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在2021年之前,中国几乎没有化工企业,可以生产达到工业使用标准的丙酸,中国市场所需的丙酸,高度依赖进口。
全球丙酸的产能,几乎被德国的巴斯夫和美国的陶氏、伊士曼等几家化工巨头所垄断。这些企业进入丙酸产业的时间很早,通过长时间的积累,不仅生产技术一流,而且成本管控也处于领先地位,因此这几家化工企业生产的丙酸,在国际市场拥有很强的竞争力,几乎找不到对手。
据统计,自2019年以来,原产于美国的丙酸,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客观讲,作为一种事关国计民生的核心化学原材料,其供应一直被外国企业拿捏可不行,中国的丙酸产业必须有所发展,即便做不到百分百自给,也要降低对外国企业丙酸的依赖。
在国家扶持下,最近几年,中国化工企业开始入局丙酸产业,国内丙酸产量逐步增加。2021年,中国丙酸产量达到了7.25万吨,相较上一年,同比增加了近80个百分点。去年中国的丙酸产量,则突破了8万吨,国产丙酸增加之后,外国丙酸在中国市场,自然就没有过去好卖了,这一点毋庸置疑。
面对国产丙酸的冲击,外企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动用倾销手段,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它们利用技术和资金优势,以低于国产丙酸的价格,向下游客户销售丙酸。这种倾销行为看似让下游客户得到了实惠,但是从长远来看,倾销的危害非常大。
长时间的倾销,会将国产丙酸彻底挤出市场,中国的丙酸产业也会随之萎缩甚至消亡。等到它们重新控制市场之后,它们就会提价,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下游客户将变成受害者。最为可怕的是,当外企掌握了中国某一经济产业时,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将构成极大的隐患。中国商务部的出击,“稳、准、狠”,非常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