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其思想渊源是以《道德经》为代表的的道家经典,与“清静无为”、“修身养性”、“天人合一”等黄老之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德经》、《易经》、《太平经》等经典,辅以先天八卦、炼丹之术、风水气运,道教就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了。相比春秋时期的道家,道教多了一份神秘色彩(神化),但两者同样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修道者的最高境界就是“飞升得道”,与天地合而为一。唐代就有一位女道士,14岁辟谷,一生不食荤腥;65岁飞升得道,引得数千百姓围观。
分明得道谢自然,古来漫说尸解仙。
如花年少一女子,身骑白鹤游青天。 ——施肩
谢自然,人如其名,常年游历于名山大川之间,感悟“天人合一”之道,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不食烟火、与世无争的自然气息。青城山、峨眉山、金城山、天台山、武当山等地,幽深的密林间,幽静的小道上,到处都留有谢自然悟道的足迹。唐王朝开放的风气下,女道士的地位极高,王公贵族女子以修道为荣(参见玉真公主),并不会招来太多世人非议。因此,谢自然的父母,并不排斥她修道,相反还给予了她一定的帮助。
谢自然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在朝为官,母亲亦是名门之女。幼年的她显得格外不同,聪慧过人、悟性非凡;而且不食半点荤腥,只以瓜果蔬菜、五谷充饥,是一个极佳的修道苗子。谢自然的母亲非常开明,在她7岁的时候,将她送进了道观。在道观中,谢自然诵读了《道德经》等经典,接触到了修道之法。但谢自然体弱多病,母亲只好将她接回了家中,中断了她的修道之路。
回到家中,谢自然不习女工歌舞,对于街头巷尾的俗事毫不关心;一心修道,所谈论的尽是道家之事,终日修习道家经典。谢自然十二、三岁时,就对《道德经》、《黄帝内经》有着独特的见解。早年对于道家经典的系统学习,为谢自然的修道生涯,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14岁那年,谢自然就能够“辟谷”,终年不食五谷杂粮,只以瓜果蔬菜、山泉朝露充饥。《庄子.逍遥游》中对于“辟谷”描述如下:“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认为:“辟谷”就是不食用五谷杂粮,喝点露水,就可以了。但人不可能不摄入半点营养物质,因此后世“辟谷”者,大多只是不食用五谷,以瓜果蔬菜、营养药膳,保持基本的生理需求。
那么“辟谷”有什么好处呢?《史记.留侯传》:“张良性多疾,即导引不食谷”。留侯张良体弱多病,就选择了不食五谷,以减少杂质入体,杂以“吐纳”养气,以“辟谷”练气修身养性。这里没有具体交代,张良到底食用了什么,但应当是有瓜果蔬菜、营养药膳为辅的,不会是纯粹的“吸风喝露”。
谢自然14岁“辟谷”,一生不食荤腥的事迹,在民间广为传颂,刺史韩佾进行了官方的考察。谢自然游历到川蜀的时候,刺史韩佾将她请了过来,并让她居住在特定的阁楼中。每天只送来足够的饮水,和一些瓜果蔬菜,让谢自然食用,这一关就是好几个月。谢自然出关之后,体态面色没有改变,声音依旧清晰明朗,和几个月前没有区别。自此,刺史韩佾再无疑虑,对谢自然非常推崇,像敬重老师一样尊重她。
谢自然的悟道方式,与许多人并不相同,游历名山大川,就是她感悟“天人合一”的途径。峨眉山、会稽山、太白山、武夷山、青田山、桃源山,名山大川之间,清幽古道之上,那个灵动而飘逸的身影,就是求道路上的谢自然。从7岁那年,谢自然就和道家有了不解之缘,而这份不懈的追求,直到她飞升得道那天。
贞元十年,也就是公元794年,谢自然白日飞升,数千百姓围观,目睹了谢自然飞升得道的一幕。官员李坚在金泉道场,为谢自然立碑、雕像,享受人世间的香火。《东极真人传》就是根据谢自然的一生,编撰而来的,那里记载着她和道结缘的始末。14岁辟谷,一生不食荤腥;65岁白日飞升,引得数千百姓围观;谢自然以女子之身,在道教经典人物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辟谷不是不用吃东西的意思吗?那后面那句一生不是荤腥,不是啪啪打脸?
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