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老杨是一位患糖尿病多年的老人,在这漫长的与糖尿病抗争的岁月里,他经历了各种治疗方案的尝试。
起初,他只是单纯地依靠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但随着病情的发展,血糖的波动越来越难以掌控,医生开始给他使用药物治疗,先是二甲双胍,后来又加入了阿卡波糖。
老杨一直听闻,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 “大杀器”,但他对自己目前的用药组合也充满了疑惑。
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联手,和胰岛素比到底咋样糖尿病的治疗药物中,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都有着独特的作用机制。
二甲双胍主要是通过抑制肝糖原的输出,减少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从而降低血糖水平,它就像是一个血糖的 “节流阀”,让身体不会产生过多的葡萄糖进入血液。
从细胞层面来说,二甲双胍能够激活细胞内的 AMPK(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这就像是给细胞内的能量调节开关一个信号,让细胞减少对葡萄糖的合成与吸收,转而更多地利用脂肪酸等其他能源物质,进而降低血糖浓度。
而阿卡波糖则是作用于肠道,抑制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让吃进去的碳水化合物,不能那么顺利地转化为葡萄糖被吸收,就好比是在肠道里给葡萄糖的吸收,设置了一道 “减速带”。
它主要是抑制肠道内的 α- 糖苷酶,这种酶原本的作用是分解碳水化合物,阿卡波糖抑制了它,就使得多糖不能快速地分解为单糖被肠道吸收,从而降低了餐后血糖的升高幅度。
胰岛素的作用机制,则截然不同。
胰岛素是由胰腺分泌的一种激素,能够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就像是一把 “钥匙”,打开细胞的大门,让葡萄糖顺利进入细胞内被利用,从而降低血糖。
当胰岛素与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细胞内信号传导,使得细胞内的葡萄糖转运蛋白,从细胞内的储存部位转移到细胞膜上。
这样一来,葡萄糖就能够顺着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内被利用或者储存起来。
对于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联用和胰岛素的比较,不能简单地说谁好谁坏。
在 2 型糖尿病早期,很多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此时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联用可以从不同途径改善血糖状况,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阿卡波糖减少餐后血糖升高幅度。
两者协同作用,往往能在不依赖,外源性胰岛素的情况下较好地控制血糖,并且避免了胰岛素使用可能带来的体重增加、低血糖风险增加等问题。
二甲双胍在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同时,并没有额外地增加身体对葡萄糖的摄取负担,只是让身体自身更好地利用已有的胰岛素,阿卡波糖则是在源头减少了葡萄糖的吸收,两者相辅相成。
然而,对于一些 1 型糖尿病患者,或者 2 型糖尿病晚期胰岛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自身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胰岛素的补充治疗则是必不可少的。
也就是说,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联用,无法替代胰岛素的关键作用。
1 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 β 细胞,几乎不能分泌胰岛素,没有胰岛素这个 “搬运工”,葡萄糖就无法进入细胞被利用,所以必须依靠外源性胰岛素注射,来维持血糖平衡。
而2型糖尿病晚期患者,自身胰岛功能极度衰退,仅靠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调节血糖已经远远不够,胰岛素的补充成为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
哪些人适合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联用?要注意什么?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适合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联用。
一般来说,对于肥胖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有助于控制体重,阿卡波糖能降低餐后血糖,两者联用较为合适。
这是因为肥胖,往往伴随着胰岛素抵抗,二甲双胍可以针对性地改善这种情况,它通过抑制肝糖原输出和减少肠道葡萄糖吸收,降低血糖水平,减轻身体对胰岛素的需求压力,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
阿卡波糖对餐后血糖的控制,可以减少血糖波动对身体的损害。
由于肥胖患者进食后,往往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较多,阿卡波糖能够有效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峰值,避免血糖急剧升高对血管、神经等组织器官造成损伤。
但在联用这两种药物时,也有诸多注意事项。
第一个,胃肠道反应是比较常见的。
二甲双胍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阿卡波糖也可能导致腹胀、排气增多等,在用药初期,需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让身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例如,二甲双胍可以从 0.25 克每日两次开始,阿卡波糖从 25 毫克每日三次开始,然后根据血糖情况和耐受程度慢慢调整。
这是因为较大剂量的药物,可能会过度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胃肠道蠕动紊乱或者消化液分泌失调,从小剂量开始能让胃肠道逐渐适应药物的作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第二,肝肾功能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二甲双胍本身不会对肝脏造成损害,但如果患者存在严重的肝功能不全,可能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疗效,需要谨慎使用或者调整剂量。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肝功能受损会导致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减慢,可能会使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二甲双胍的排泄会受到影响,容易在体内蓄积,导致乳酸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当肾小球滤过率低于一定水平时应禁用。
正常情况下,二甲双胍主要以原形经肾脏排泄,肾功能减退时,二甲双胍的排泄减少,血药浓度升高,乳酸酸中毒的风险随之增加。
阿卡波糖对于肝功能异常,达到一定程度的患者也需要慎用,它可能会加重肝脏的负担。
阿卡波糖在肠道内发挥作用后,代谢产物仍需经过肝脏进一步代谢,肝功能不佳时,可能无法正常处理这些代谢产物,从而影响肝脏功能。
再者,在服用阿卡波糖时,要注意与食物的关系。
阿卡波糖必须与第一口主食同时嚼服,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抑制碳水化合物吸收的作用,如果在饭前或饭后服用,效果会大打折扣。
毕竟阿卡波糖,只有在碳水化合物开始消化的初期就发挥作用,才能有效抑制 α- 糖苷酶的活性,而二甲双胍一般在餐中或者餐后服用,可以减少胃肠道刺激。
餐中或餐后服用,食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稀释药物浓度,减轻药物对胃肠道黏膜的直接刺激,同时也能让药物更好地与食物混合,随着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发挥作用。
中老年糖友注意:冬天打胰岛素,有 1 点很关键冬天,中老年糖友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季节,尤其是那些需要注射胰岛素的患者。
在寒冷的天气里,人体的血液循环会相对减慢,胰岛素的吸收也会受到影响,其中一个关键的点就是胰岛素的注射部位。
在冬天,由于四肢末梢血液循环较差,如果仍然像平时一样在手臂、大腿等部位注射胰岛素,可能会导致胰岛素吸收延迟,血糖控制不稳定。
此时,腹部是一个相对更好的注射部位选择。
腹部的皮下脂肪较厚,血液循环相对丰富,胰岛素的吸收速度较为稳定,不容易受到外界温度的过度影响,这是因为腹部的血管分布相对较为密集。
而且脂肪层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使得胰岛素能够较为均匀地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在注射胰岛素时,要注意轮换注射部位,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防止皮下脂肪增生、硬结等问题,影响胰岛素的吸收效果。
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导致该部位的皮下组织反复受到刺激,引起脂肪细胞增生、纤维化,形成硬结,这样会阻碍胰岛素的正常吸收,导致血糖控制不佳。
另外,中老年糖友在冬天由于活动量相对减少,饮食结构可能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比如,摄入更多高热量的食物来抵御寒冷,这就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及时调整胰岛素的剂量,寒冷天气人体消耗能量增加,本能地会摄入更多食物。
但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可能会引起血糖波动。
平时可以增加血糖监测的频率,比如从平时的每天监测 2 - 3 次增加到 4 - 5 次,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睡前血糖等。同时,也要注意保暖,寒冷刺激可能会引起体内肾上腺素等升糖激素的分泌增加,导致血糖升高。
当身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交感神经兴奋,会促使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这些激素会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从而使血糖升高。
而做好保暖措施,能减少这种因寒冷引发的血糖波动。
结语: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复杂而个体化的过程,对于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联用,以及与胰岛素的比较和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
中老年糖友们在用药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密切关注自身的血糖变化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生活方式的调整,都是为了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就像老杨一样,在不断地学习和摸索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控糖之路,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糖尿病带来的挑战,让自己的晚年生活,依然能够充满阳光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