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审干货——企业舞弊的举报动机分析,如何激发举报欲望?

内审师修行与实战 2022-07-24 22:20:32

ID:内审师修行与实战

一、举报机制的重要性

举报机制,目前仍旧是企业舞弊风险控制的最重要方式之一。

据大数据统计,企业内部的舞弊案例,其立项来源中,举报方式占据90%以上。

就本人多年审计经验来看:如果不是以举报方式立项的舞弊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很难取得确凿证据,以证实舞弊的发生。

日常审计过程中,就算有重大舞弊嫌疑,也只能归入“管理不到位”“控制缺陷”之类的问题中,追究的,也多是“失职”之类的责任。

无论为了舞弊审计的效率、效果,还是为了更好的警示作用,我们都不得不重视举报机制的建立和维护。

最起码,要有完善的投诉举报渠道:所有潜在举报人的都可接触到举报电话、举报邮箱等渠道信息。

最重要原因:能否取得有效的舞弊证据,对举报人的依赖性非常高。

无论你专业性有多强,也很难像“公安”等国家机关那样的成效,主要还是缺乏相应的侦查手段。

二、动机分析

我们常常关心举报信息本身:有效性、合理性、证据充足性或相关性。

但很少关心举报人的动机。

动机不同,提供的信息也不同,所以我们还是有必要了解下举报动机的。

第一种动机:维护企业利益

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怀疑我们身边有正直之人。

一旦有舞弊,无论是内外勾结,还是侵占公共财物,根儿上,都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伤害组织的同时,也间接地伤害了其他成员的利益。

自然会有一些正直之人站出来,为企业出声。

因为举报人并没有从中获得直接利益,所以,这种单独靠“道德自觉”的动机就比较弱,举报信息也较少。

第二种动机:出于忌妒

这一类动机的举报人,从数量上看倒有不少,但是,仅仅以“忌妒”“攀比”等似类情绪来推动举报行为,仍旧动力不足。

而且,这类举报,信息量一般很少,他们也不愿意配合后续审计工作。

这类举报人,既缺少正直品格的支撑,又没有利益纠纷,从根儿上看,他们举报的意愿并不强烈。

虽然,这一类举报信息很多,但后续审计难度也很大。

第三种动机:纯粹为了报复

这一类的举报人往往是为了报复或泄愤,他们并不是为了从中获得多么大的利益。

相反,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在组织中的声誉或潜力,也要报复。

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让对方知道,对自己的伤害是自己不能容忍的。

这算是比较极端的一种方式了,甚至更多时候,是头脑一热情况下才做出的举动。

无论举报人是企业内部的,还是外部,所用的都是“七伤拳”,以伤换伤。

极大多数的实名举报,都是这种动机。

第四种动机:谋私利

这类举报人的主要动机就是:打击对自己不利的人和事,包括:竞争对手,妨碍自己升官发财的领导或同事、不听话的手下。

举报人一般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甚至是蓄谋已久的。

所以,他们能够提供最有效和最充足的证据,“破案率”也较高。

第五种动机:恶意举报

既然是恶意,那举报信息自然不真实、不客观。

单单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借助审计之手来抹黑别人。

其方式,就是以毁坏对方声誉为主,同时,也让被举报人陷于审计风波中,无暇他顾。

举报信息的内容也多是捕风捉影,有效证据更不会有。

如果审计人员无法甄别“虚假举报”和“真实举报”,就可能浪费大量人力、物力。

最终不仅不出成果,其审计行为还会被有心人利用。

这对被举报人,对企业、对审计人员都有损伤。

三、如何激发举报欲望,让举报机制更有效

1.上文的五种举报动机中,前三种动机的举报人,并不能从中获得直接利益。

为企业好、忌妒和报复,其中都有“心理需求”或“情感需求”。

如果你是一位理性人,恐怕很难会做出举报决定。

在这三类举报人的内心深处,其实都背负着一定的“心理负担”:出卖同事的愧疚感。

只有当举报动机压过“愧疚感”后,才会产生举报行动。

为了加强这几类人的举报欲望,还得从情感和认知上出发:消除或降低他们的“愧疚感”;

最主要方式是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企业文化教育也好,员工持股也罢,跟投也中,总之是让员工有企业主人的使命感,当他们发现有舞弊线索时,才会毫无心理负担地举报。

2.为私利之人:此类最多

人都是自私的!

所以,举报事项中,这一类动机才是最多,最大的一类。

也是我们审计人员最经常接触的一种举报动机。

举报人有内部员工(打击竞争对手),也有合作单位(收钱不办事之类的)。

当他们抓到对手有舞弊线索时,就会极力抓住。

除了获得自己的利益之外,还有一个潜在的心理需求:“我帮你抓到了舞弊之人,就算我有问题,你也得减轻我的责任,我如果没问题,也需要一定的补偿(老板的信任或私下褒奖)。”

作为审计人员,对于极力配合之人,无论其真实动机如何,都会有意无意地予以“善意”的回报。

这类人,最害怕的是举报信息被“曝光”,所以,保密措施一定要做足。

3.恶意举报

对于恶意举报动机,除了增加我们自身的专业判断能力之外,还要保持良好态度。

不要因为对方是恶意举报就直接打脸回去,说对方故意搅乱是非,怎么怎么滴,甚至恶语相向。

哪怕对方骂审计人员不作为,审计人员能力差,也不要回骂,直接无视就行了!

权当:狗咬了你,你不能再咬回去。

要记得的一点儿:哪怕举报人是在捕风捉影,但仍旧能够提供一定的审计线索!

结语:

所有举报机制的有效运作,都要有一个前提:畅通的举报渠道。

举报渠道不是单向的,而是双方的,举报人给你信息,你也要反馈给对方信息。

也组织内部,可以适当地公布举报成果:举报信息数量、有效举报率、查实率等数据。

不断培养举报机制的“权威性”,这样,才有人通过举报渠道给我们提供更多的舞弊线索。

请多多关注转发!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