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经济学角度看华夏历史,你知道多少?

俇攘 2022-03-26 10:33:18

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人口的推动,人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根基,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都不是人烟稀少的国家,而像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等国,即使国土面积再大,资源再丰富,人均GDP再高,也难以成为世界一流的超级大国,没有其他理由,只是因为人口太少。

华夏作为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古国,有过无数个强盛的时代,而最强盛的时期,无不是当时人口数量达到一个峰值时期,譬如强汉时期、盛唐时期、北宋时期、元朝时期。而华夏历史最衰落的时代,自然就是人口骤减的时代,如三国、两晋和十六国,如五代十国。

古代种植

而历史上,华夏人口数量总是起起伏伏,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实现重大突破。这当中自然是因为粮食产量的问题,毕竟在生产力有限的古代,单位土地面积内的粮食产值过低,粮食总产量就有限,有限的粮食自然导致人口增长难以突破一个瓶颈。而华夏历史上人口的增长是有几次重大突破的,这主要与华夏几次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变革相关。而人口的增长自然会导致华夏文明一步一步发展得更高更强。

接下来,我们就主要从农作物的种植以及农业经济学的角度来解读华夏历史。

粟、黍、菽

1、粟、黍、菽

先秦时期,当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艰辛的从森林中走出来,走到河谷,走到溪边,走到阳光里,也走进了文明。而文明有着很多种定义,但是无论如何,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都是其中的重要标志之一。无论是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还是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比伦文明,抑或是印度河流域的南亚文明都是如此,当然,属于我们的黄河长江文明也是如此。

人类的发展,是一次不断驯服世界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是先易后难,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如今的我们已经驯服了这个认知世界范围内的大部分东西。而我们的先辈驯服农作物也是一样的规律。

先秦农作物

从部落到夏商,乃至周朝时期,我们所熟知的农作物就是今天所说的五谷,麻、黍、稷、麦、菽,因为当时手工业不发达,对于种植业的经验乃至知识都相当溃泛,更别提灌溉、防虫这种高级技术,所以种植一些耐旱且生长周期较短的农作物,成为当时的必然选择。粟、黍、菽等农作物就成了首选,所以先秦时期,北方大面积种植这些农作物,渐渐成为了文明的象征。

诚然当时南方已经有了水稻种植,但是由于当时的水稻属于低产量,长生长期的作物,且种植环境要求特殊,对水分要求高,所以只在南方小面积种植,而当时的气候条件和人的适应环境能力,南方不适合人类居住,于是种植五谷的北方成了文明中心,且占据了大量的人口。

正是靠这些农作物,撑起了先秦时代的璀璨文明,老庄、孔孟都是吃着五谷而成为了华夏圣人。不过也正因为粟、黍产量有限,产能低,且淀粉含量不足,导致了我国人口有一个巨大的瓶颈期,大秦一统天下之后,人口也就在两千万左右。

古代麦子

2、小麦

而提及华夏最强盛的时代,莫过于汉唐时期。而滋养出汉唐璀璨文明的,是现今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农作物之一,小麦。小麦种植技术起源于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历经数千年,才从波斯传到中亚,再从中亚传到新疆,最后再到中原地区。虽然据考证,周代我国北方已经有小面积种植小麦,但是因为技术不成熟,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一直到西汉时期,小麦才成为我国百姓的最主要口粮。小麦耐旱,且种植难度不高,所以一经传播,便在我国北方扎下根来,相比五谷来说,小麦亩产更高,而且磨出来的面粉更加细腻,面粉制作的食物碳水含量更高,提供的热量也就更高。根据学者论证两汉以粟麦为主的粮食生产结构是北方作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反映。

正是因为小麦的大面积种植,创造了粮食的增长,而粮食增长带来的必然是人口的迅速增长。在两汉时期,我国人口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东汉后期,人口已经可以达到五千万左右,而且因为小麦产量高的因素,我国在战乱后人口恢复也会很快。东晋十六国战乱之后,南北朝相对稳定的局势,北方人口得以迅速恢复,到北魏中期,人口已经恢复到三千万以上。

而小麦真正给华夏文明带来的巅峰,是在隋唐时期。在隋唐两代,因为种植技术的更新,小麦平均产量有所提升,在隋唐两代都将华夏人口数量推上了六七千万,甚至更多,大唐巅峰时期,可能全国人口数量超过八千万。

而汉唐是我国从世界民族之林脱颖而出,站上世界各民族最巅峰的关键崛起阶段,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小麦托起了华夏民族的崛起。

古代收割水稻

古代种植水稻

3、水稻

小麦虽然给汉唐盛世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但是却没能实现八千万人口数量的瓶颈突破,然而小麦毕竟属于旱作农产品,只适合在北方大面积种植,众所周知,北方水土远不如南方肥沃,因为北方耕地面积的原因,导致了北方人口很容易达到上限,再加上气候变迁,北方气候转冷,更加导致了小麦的减产。在南方大面积种植的水稻成为了我国另一种主要的农业产品。

其实我国种植水稻时间很早,早在上古时期,长江流域的先民便已经有了种植水稻的先例。但是因为很长时间里,南方气候炎热潮湿,不适合人居住,而且中国早期培育的水稻品种比较劣质,产量很低,所以水稻成为附属农业产品。

可是到了北宋时期,因为气候的变迁,北方小麦减产,长江流域温和湿润的气候,吸引了大量北方人的南迁。而南方最不缺的就是肥沃的土壤和水源,可耕种面积更多,所以种植水稻成为了人们的首选。恰好在这时,来自越南的“占城稻”这一优良品种被引入中国。水稻种植的产量得到了保证,南方迅速取代中原成为了全国最重要的产粮区。

粮食为南方带来了人口增长和经济活力,在北宋中后期,南方已经取代北方成为了全国的经济中心,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南方人口数量实现了对北方的超越。正是因为北宋时期,南方水稻和北方小麦种植的共同助力,北宋人口实现了破亿。

水稻真正奠定我国主要口粮的地位,是在南宋时期,随着北方陷落,宋室南渡,在江南偏安。虽然国力衰落,但是却迎来了水稻种植技术的成长,南宋巅峰时期,人口超过八千五百万,以半壁江山,养活如此多的人口,可见水稻的重要作用。也正是在南宋时期,南方实现了在经济文化上全面超越北方。

高粱

4、高粱

高粱,在今时今日,似乎只是酿制白酒的主要材料,但是在遥远的古代,这种下等食材,也是北方人口的主要口粮之一。在北方气候变迁之后,小麦减产,而与小麦差不多时间传入中国的高粱成为了其重要的替代者。

相比于小麦,高粱更加不挑剔种植环境,其耐旱、抗涝、耐盐碱、耐贫瘠,只要随意撒上种子,就可以产出数量不菲的农作物。因为其野蛮生长的能力,所以被称为农作物中的骆驼。

正是因为高粱的广泛种植,保证了人口熬过了多个小冰期,数量稳步增长。

红薯收获

玉米收获

5、玉米、土豆、红薯

这整个欧亚大陆一样,华夏人口真正的跨越式增长是在明清时代,这是因为亩产更高,碳水含量相当充足的农作物,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被引进到了中国。在明清两代为国人提供了大量食物,玉米亩产是水稻的近两倍,土豆亩产甚至达到了四千到一万斤,红薯亩产也超过六千斤。光靠这三种主食,便可以养活全国大部分的人口。

所以在明朝和清朝,我国人口实现了大增长,万历年间,我国人口已经达到了一亿五千万上下,而到了康乾盛世时期,我国人口已经成功突破了两亿。到了晚清,因为生产工具的变革导致生产力的提高,我国人口基本达到了三到四亿。

古代人口

所以,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的发展,最基本的还是种植业的发展,总结下来就是,五谷孕育出了璀璨的春秋战国以及周礼秦律;小麦孕育出了汉唐盛世,助力了我国真正的崛起;水稻创造了北宋盛世,实现了人口破亿的伟大突破;而高粱挽救了北方种植业,维护了北方人口的增长率;玉米、土豆和红薯这些外来物种,真正让我国实现了人口增长数量的伟大突破。

所以,华夏历史既是一部文明发展史,又是一部战争史,还是一部农耕文化史。也正是农作物种植的变革,才让华夏民族一步一步登上进步的阶梯,走向了伟大的辉煌。

1 阅读: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