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明珠得知康熙要杀他,转头叮嘱妻子:正好抓紧去举报我谋反!

谈谈旧历史 2025-02-18 09:48:36

前言

“现在朝廷上有不少弹劾我的声音,怕是陛下看到那些证据很难不相信,你现在抓紧写份奏章,就说我意图谋反!”

说这话的人正是被称为“千古第一伤心词人”纳兰性德的父亲——纳兰明珠。

要说在康熙时期有这样的一位大臣,他上到皇帝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对他称赞。然而这位大臣虽然身居要职,就连太子太傅都当上了,但他却不是名副其实的好官。

如今朝堂上已经有这么多人弹劾他,可他还为何要再让自家人举报自己谋反一罪呢?这谋反的帽子扣上可是要被皇帝“九组消消乐”的,他是否真的要谋反,康熙又该怎么治罪呢?

出身贵族深得帝心

纳兰明珠的家族是叶赫那拉氏的后裔,他的祖父金台吉在和女真的激烈征战中不幸败亡。在这个关键时刻,纳兰明珠的父亲审时度势,毅然率领叶赫部投降了努尔哈赤。

此举不仅保全了部落,也为他们家族的兴起埋下伏笔。努尔哈赤对叶赫那拉的投降给予了肯定,不仅授予了其官职,在后来在建立后金也依旧对他委以重用。

除此之外纳兰家族与皇室之间,还存在皇亲关系。金台吉的妹妹孟古哲哲,成为了努尔哈赤的妃子。更重要的是,她为努尔哈赤生下了一子,就是后来的皇太极。皇太极的分量想必不用多说,作为日后大清帝国的开国皇帝,更是对自己母亲的家族十分关切。

因此,纳兰明珠可是大清开国皇帝的表侄,这强大的家族光环可是别人不曾有的。并且在之后他还迎娶了英亲王之女,也就是皇太极的侄女,这家族和家族之间的关系环环相扣,家族荣辱与共,兴衰一体,自然更加强大。

后来的康熙帝上位后他更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姑父,如此错综复杂的家族关系网络,使得纳兰明珠在朝堂上的活动,更加如鱼得水。

刚开始的他是先从一个侍卫做起的,为人聪明,办事张弛有度,很快便赢得了康熙皇帝的青睐和赏识,后来一路成为了内务府总管,升职之路十分速度。这不仅仅得益于他显赫的贵族背景,更在于他总能准确把握康熙皇帝的心思,在处理各种政务时游刃有余。

但要说真正彰显了他政治实力的,那就不得不提到康熙政治生涯初期最重要的“三藩之乱”了。

获得皇帝信任

在纳兰明珠辉煌的政治生涯中,最为人称道、最为瞩目的莫过于他力主议撤三藩。这是康熙在登基初始就面临的一大难题,当时以吴三桂为首的三位藩王手握重兵,势力庞大如云,对朝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他们盘踞一方,在当地集兵握权,犹如三块大石头压在康熙心上,尤其是吴三桂的吃穿用地极其奢靡,已经给朝廷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但面对是否撤藩这一重大决策,朝中大臣们意见分歧严重,许多人因畏惧三藩的势力而选择沉默以对,不敢轻易表态。

而纳兰明珠却力排众议,他看出了康熙心中对藩王的那根刺,便应和支持皇帝,坚决主张撤藩一事。

而康熙其实需要的就是像他这样的支持者,在明珠的全力支持和筹划下,朝廷成功地平定了三藩之乱。事后皇帝当着朝廷百官的面夸赞了纳兰明珠支持自己的行为,更声称像他这样的忠臣不可多得。

此话一出更是增加了纳兰明珠在朝廷中的含金量,支持削藩的这一重大决策不仅充让他在朝堂的政治地位更加稳固,也为他赢得了康熙的信任。从此,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权势日益显赫。

然而,随着权力的不断膨胀,纳兰明珠逐渐迷失了自我,他不管在私下利用自己的身份结党营私,还在民间做起了“卖官”的生意,不管是地方还是朝廷,只要肯给他花钱,就一定能给你安排到想要的职位上去。

逐渐膨胀 踏入不归路

除了贪污受贿外,他最不该的就是利用康熙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大肆培植亲信,在朝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股支持者势力。甚至他想要做到的事情都会让这些亲信来进行,放在康熙眼里这些行为简直不要太明显。

这些行为也引起了朝野上下的强烈不满和愤慨,引得许多人向皇帝揭发他的行为。最后他因朋党之罪被弹劾,朝廷对他展开了调查。

面对如山铁证,纳兰明珠无从辩解,他临被带走调查前喊来自己的妻子,叮嘱她一定要在被抓走之后想办法往皇帝跟前举报,切记举报他是要谋反。妻子虽然感到诧异,但听后不得不服从他的命令。

其实纳兰明珠这一决定是十分明智的,现在自己的种种行为已经是板上钉钉了,但这时候让自己的妻子站出来说自己谋反,那皇帝一定会认为这是无稽之谈。但转念一想,这些罪证突然冒出来要直接将他置于死地,就连谋反的罪名也用上了。

这下皇帝必然会下意识觉得此事另有蹊跷,再用谋反一事提醒皇帝我们是“一家人”,这下子觉得罪过也能从轻处置。

或许是他的算计奏效了,也或许是皇帝想起了他曾经的功绩,总之纳兰明珠最终被罢免官职,革职入狱,并没有失去性命。过了一段时日后皇帝念及旧情,在征战葛尔丹的关键时刻,再次启用了他,给予他将功补过的机会。

纳兰明珠深知这次机会来之不易,在西征过程中担任运输粮饷的任务,十分用心。最终,他凭借自己的表现,成功地官复原职。

不过即使在努力,曾经帝王对他的信任已然崩塌,所以此后的他再也没能拥有实际权力,只能凭借基础俸禄安度晚年,最终因病离世,享年七十三岁。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著名的词人纳兰性德就是他的儿子,十八岁就考上了举人,深受康熙赏识。这样的个人结局,相较于同期其他权臣的悲惨下场,已算是相当幸运了。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