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公你...可是被卧龙先生给骗了!”这是庞统在临死前对刘备说出的心里话,听到这句话后刘备一脸疑惑,他不明白为何对方会说出这样的话,更不明白庞统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他是三国中的“凤雏”,不可多得的谋士,然而却因为长相过于丑陋遭到所有人的嫌弃,就连孙权看到他的外貌后都直接摒弃了他的才华。

而他和诸葛亮同为刘备的军师,却能在临死前说出这种不利于蜀汉的话,究竟为何?按照他的说法,诸葛亮究竟欺骗了刘备什么?
三国时期的“凤雏”相传庞统从小就是非常老实的孩子,在人群中毫不起眼,再加上他背景并不雄厚,所以并不引人注目。
但他年少后却逐渐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博览群书,十分聪慧,对各种学问都有所涉猎。他善于思考,常常能对一些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二十岁时,他拜访了当时著名的清雅之士司马徽。司马徽久闻庞统之名,对他充满了期待。

两人从白天畅谈至黑夜,从政治军事,聊到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庞统的见解和思维,让司马徽惊异不已,事后更是感叹道:他才华横溢,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这么高的评价在士人之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庞统也因此话逐渐被世人所知,他的名声也开始逐渐传播开来。后来庞德公还将他比作“凤雏”,与卧龙先生相对应,这称号的含金量相比不用多说什么了。

要说庞统和诸葛亮不一样的还有一点,就是他对自己的才华非常自信。他经常和自己的好友聚在一起谈论古今,期间更爱评价这些人物的优缺点,再给出一些自己的建议。更自信的是,他曾经称自己的才能是能够辅佐帝王的。
但后来庞统刚开始在郡里做官时,继续延续了自己喜欢评价人物的习惯,按理说这个时候自己身上多少有些官职在,应该适当的闭嘴。但他不光没有收敛,还在评价的过程中经常夸大其词,造成了本来此人有五分的优秀愣是被夸成了九分。

这样的行为让人们感到奇怪,觉得他在哗众取宠,纷纷嘲笑他。但庞统却义正言辞的表示:自己当然知道其中有些水分,但只有夸大其词才能让那些坏人认为,现在的好人非常优秀,这样普通人能生出敬佩之心向其学习,坏人听后也会善罢甘休。
都是长相惹的祸虽然这样的说法十分牵强,但不得不承认,庞统的心中还是有一股正义之气存在的。赤壁之战前夕,庞统在周瑜手下干活。他假装投靠曹操,建议用铁索连舟,最终帮助东吴火烧曹营,立了大功。

然而,此战结束后庞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奖赏。性格有些高傲的他感到心灰意冷,认为自己的才华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和发挥。于是,他选择了离开东吴,去寻找一个更能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
于是,他选择了离开东吴,在诸葛亮的推荐下,来到了刘备的军中。刘备第一次见到庞统时也是先见到了他的文章策略,看过后觉得真不愧是“凤雏”,便急忙喊人带来召见。可谁知道这一见实在让他大失所望。

原因就是他长相实在丑陋,但相传外貌丑陋这件事有两个说法,一个是他自出生后长相如此;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传闻他是因为从小埋在书中,忘我苦读,以至于后来入迷,变得痴傻。
在古人眼中长相是十分重要的,亦正亦邪都是能从面相看出来的。更何况像刘备这种“汉室后裔”,更是需要一些有模有样的人带在身边。但这种人才可不能落到其他人的手中,所以刘备只给了他一个小县官的职位,将其留下。

庞统上任后也明白世人对他的偏见,自傲的他接受不了自己落到如此状况,于是整日喝酒,不理政事。刘备得知后大怒,想把他免职。关键时刻,还是诸葛亮再次劝说刘备,切不可因外貌而埋没了一位人才。
刘备这才意识到庞统的才华,与他深入交谈后大为器重,任命他为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共同掌管军机。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一位是刘备亲自请来的卧龙先生,一位又是后来不甘示弱的“凤雏”,这两位在世人口中并列的谋士怎么能同时存在呢?
且不说诸葛亮对庞统如何,就单单说放在庞统身上,两人虽然现在同是军师,但待遇和地位天差地别。他十分清楚自己属于毛遂自荐的投奔,而对方可是主公耗费心机好不容易请过来的。这就直接导致他在军中的话语权没有对方大,地位落后于他。

况且在谋略方面两人的意见也是相对的,诸葛亮早期强调政治与外交手段的结合,他的意见就是联合吴国,主张跨荆州、益州,最终实现刘备的目标
而庞统则更像是冒险派的思想,注重实际的军事行动。在几大地盘的选择中,他劝说刘备谋取益州,放弃荆州,毕竟此地地处险要,易受敌袭,不如益州地势险要,容易发家。
所以在益州的事上两人产生了分期,而以庞统的性格来讲,诸葛亮过于保守,束缚了刘备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荆州失守后,庞统更是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所以两人的不合早有预兆。

而在他被乱箭射杀,死前和主公也吐露出了自己的心生,还是认为诸葛亮的计划不如自己提出的更为精妙,所以才说出了那句“主公被诸葛亮欺骗”的话。
这句话中蕴含着的不光是两位谋士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敌对,更有一位苦苦寻觅良主不得重用的有志之才最后的感叹。在庞统早年期间心中就无比期盼着一位明主的到来,能在他辅佐后两人共谋大业。

只可惜庞统的一切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已然终止,剩下的只留下了遗憾。而他的军事计划确实也有可取之处,只不过刘备还是对诸葛亮更加信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