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编辑 万史浮华
从上世纪开始,韩国就轰轰烈烈的搞起了“去汉字化”。
可看现在的汉语字典,60%的都是汉字,中国人一分钟就能轻松拿捏。
甚至有人直呼,韩语就是“中国拼音”!
只不过这个消息一出来,韩国人就觉得受了刺激,直呼“扎心”。
明明好不容易“发明”了韩语,怎么最后却沦落成“中国拼音”了呢?

本文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内容为作品完整存在虚构成分,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去汉字化”·】——»
1945 年之后,韩国刚摆脱日本 35 年的殖民统治后,就开始大力推动韩文。
所以韩国就通过了《谚文专用法》,明确规定所有公文都得用韩文来书写。
不过在过渡时期,允许在韩文词汇后面用括号,把对应的汉字标注出来。
就好比写“학교(学校)”。
在这个时期,汉字在韩国的使用依旧很广泛,中小学里也都设有专门的汉字课程,学生们还能系统地学习汉字的读写和含义。

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韩国总统李承晚,发起了第二次“去汉字化”运动。
在这一时期,韩国的官方文件迎来了大变革。
以往那些夹杂着汉字的文件,如今全面改用韩文书写,教育体系也全面转向韩文教学。

在1970年,韩国总统朴正熙,直接颁布了汉字废止宣言。
政府公文、报告里,这些原来用汉字的地方,全换成韩文。
中小学教材都用韩文编写,首都汉城也改成了首尔,建筑物上的汉字部分都被抹掉了……
可 50 年过去了,韩语真把汉字彻底去掉了吗?

«——【·自食苦果·】——»
去是去了,可最后却只能自食苦果。
韩国上千年来的历史文献、古籍都是用汉字写的。
废除汉字后,年轻人根本看不懂本国古籍,就连名胜古迹上的汉字名称,对他们来说也是个谜。
2010 年修复光华门的时候,韩国文化部门没办法,只能顶着压力恢复汉字牌匾,因为韩文实在没法体现历史的厚重感。

韩文是表音文字,一个发音能对应好几个汉字。
像“柳”和“俞”、“郑”和“丁”这些姓氏,发音一模一样,在重要场合就容易出错。
婚礼上送礼金,如果只写韩文,新人说不定都认错对方名字。

2010 年,韩国还发生过一起严重的高铁事故。
因为图纸上“防水”和“放水”,发音和书写都是“bansu”,结果防水材料被错当成吸水材料,15 万根枕木报废。

另外,就算废除了汉字,韩国人身份证上还是得保留汉字姓名。
因为韩文区分不了同音姓氏,要是不标汉字,同名同姓的人可能得有好几万。
还有议员因为同名,被调侃“连座位都得用汉字区分”。

面对这些麻烦,韩国社会只得重新审视汉字的价值。
2005 年废除了《韩文专用法案》,2008 年恢复中小学汉字教育,不过只是作为选修课。
但这些努力效果不太好。
调查显示,韩国本科毕业生汉字识别率平均才 29.5 分(满分 100),6.6%的人连自己名字的汉字都不会写。
废除汉字,就像把文化的根给砍了,现在连韩文都没了支撑。
如今闹腾了一圈,只得再次“回归”。

«——【·重学汉语·】——»
从2010年起,韩国中小学有了新变化,重新把“汉字基础课程”纳入教学体系。
在初中阶段,每学期明确规定学生要学习80个汉字词。而到了高中,要求就更高了,学生得掌握800个常用汉字词。
再看2022年,韩国教育部在高考中推出“高考高级语义题”,题干使用“原文汉字注音标注”。

在文化领域,对汉字也重新重视起来。
以韩国企业为例,当他们输出韩流文化时,就发现绕不开“汉字身份”。
像SM娱乐、CJ集团这些知名韩企,在申请商标的时候,大量使用汉字注册。
为啥呢?

因为在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汉字有着很高的影响力和识别度,使用汉字注册能让他们的文化产品“通关”更顺畅,更受当地消费者的认可。
还有2010年,韩国首尔光化门重新修复,特意恢复了朝鲜王朝高宗时代武将任泰瑛用汉字写的匾额。

韩国经济界,尤其是大企业,在录用新员工以及老员工升职时,特别强调汉字水平和汉语能力。
比如三星集团,明确规定对具有汉字能力三级证书的应聘者加20分。
还有,韩国人的身份证上,名字依然用汉字书写。
这可不是多此一举,因为韩语里有很多发音相同但写法不同的名字,用汉字书写就能很好地区分,避免混淆。

«——【·结语·】——»
韩国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去汉字化”后,如今重新重视汉字教育和汉字在文化中的应用。
这就好像走了一大圈,最后又回到了原点。
但这种变化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韩国社会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综合权衡后的明智选择。
汉字在韩语中的重要性,从词汇构成,到文化传承,再到国际交流,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韩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2023年6月25日,魔幻的韩国文化

澎湃新闻,2017年2月24日,曾经在韩国使用了二千多年的汉字如何成了“天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