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海拔3500米的天然草原,红军长征三次从中经过,牺牲了无数战士。
如今80多年过去,若尔盖草原旧貌换新颜,成为全国三大草原牧区之一,是众多珍稀动物栖息地。
为何若尔盖草原的前世今生差别如此之大?

1935年,红军到达川西北部区域,本想在此发展革命。
但是川西的情况较为特殊,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而且群山密布,人口稀少,发展难度较大。
于是中央决定北上到基础条件好一些的陕北。
而要到达陕北,自然是困难重重,不但要翻越雪山,还要经过一片广袤的草原。
从4月到7月,红军几乎一直在雪山中行军。
由于雪山的海拔较高,气温很低,加之山上多积雪,山间有劲风,周围又没什么人居住,所以这段征程十分艰辛。

在8月,红军越过雪山,看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
与雪山相比,虽然草原的海拔稍低,但是也有3500米。
长期的饥饿与疲惫,已经让很多人十分憔悴,而且这片草原的面积太大,几乎只有草,想找些吃的都很难。
为了顺利越过草地,红军专门花了一些时间准备干粮。
他们将青稞做成炒粉,向本地人学习辨认野菜和草药的技巧,又找来一些马匹和牛,再配上辣椒和酒御寒。
不过,即使是做足了准备,很多战士也只是带了五六斤干粮,有的甚至更少。

那片草地与我们印象中的草地完全不同,由于没经过开发,草地深深浅浅,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十分消耗体力。
而且有些地方看起来与其他地方差不多,但真的踩下去就会陷进泥沼里。
最让红军战士们头疼的是下雨天,有些本就受伤生病的战士更扛不过凄风冷雨。
由于过草地的难度远超大家的想象,所以行军时间被大大拉长,很多战士携带的粮食完全不够吃。
战士们只能不停的往嘴里塞草,有的甚至将鞋子煮了吃。

如今听到这些,恐怕很多人感到不可置信,但是在那个时刻,却是长征路上的真实写照。
可即使是这样,还是有很多战士没有走出草地,永远的留在了这里。
20米宽的班诺河算不上太险峻,但是红军战士们饿得没有力气过河,有800人在这里牺牲。
过了这条河之后,情况才有所好转。
在过雪山和草原期间,原本8万多人的红军部队,直接锐减到了4万人,人员损耗非常大。
可以说,当时的若尔盖草原简直就是“吃人”的地方。

如今80多年过去了,曾经处处凶险的若尔盖草原大变模样,不再是环境恶劣的不毛之地。
新中国成立后,若尔盖草原上出现了聚居的人群。
他们大多从事农牧行业,会赶着成群的牛羊来这里吃草,久而久之,原本险恶的草原一点点改变了样貌。
当大量牛羊来这里吃草时,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比如原本湿润松软的草地变得更加干燥,一些危险的泥沼更是消失不见。
到了20世纪60年代,若尔盖地区的居民不断增加,大家在此处开沟排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自然环境。

1994年,若尔盖被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人们减少了对它的开发。
经过多年努力,若尔盖基本恢复了原本的模样。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牧人搭建的临时住房,成群的牛羊,遍地的青草,还能看到各种稀少的鸟类从蓝色的天空飞过。
2022年,若尔盖国家公园方案通过审批,这意味着未来的若尔盖将以自然和旅游为基底,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根据相关资料,若尔盖的旅游资源一直在稳定完善,从2009年到2022年,总游客数量达到了406.21万人次。
等若尔盖国家公园正式建成,这一数据有望加速上升。

从“吃人”的草原转变为吸引人的公园,若尔盖草原的转变之大,足以令人刮目相看。
但不管怎么变,屹立在此处的烈士纪念碑不会褪色,那段壮烈的历史也不会消失。
当年悲壮的长征诗篇,当年用血泪与生命铸就的胜利,托举起了如今的新时代。

《过雪山草地:铸就长征的不朽丰碑》光明日报
《孜孜以求,让绿色成为最美发展底色》四川日报
《长征革命遗址、遗迹》若尔盖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