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本投降前5天,毛主席在枣园小礼堂5天做了5个战略布局

凡梅说历史 2023-02-27 00:23:00

伟大领袖毛主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论持久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广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结束战争。

其实对于日本什么时候战败,抗日战争何时结束,毛主席一直都盘算着,预估着。

1945年6月,毛主席在给王震南下部队电报中,这样说道:

“估计日本失败尚有一年半。”

1945年8月4日,毛泽东在给李先念的电报中,说道:

“预计日本投降尚需一年。”

可仅仅过了6天,毛主席便得知日本已经准备投降,至于获此消息的渠道,《毛泽东年谱》、《毛泽东传》都没有记载,毛主席对消息来源也未提一字。

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的消息瞬间传遍全球,当日清晨,关于日本投降的电报也早已传达至毛主席身边。

日本投降的时间和毛主席预估确有偏差,其原因主要是美国和苏联对日本的“动作转变”。

事实上,西方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一直打着“太极”,当时美国希望苏联开始对日作战,而苏联知道要结束这场战争的根本在于日本本土作战,这样必定造成重大伤亡,所以迟迟不愿出手。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下的两枚原子弹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这两枚原子弹直接摧毁了日本负隅顽抗的决心,进而做出了无条件投降的决定。

此后苏联果断“锦上添花”对日宣战同时进军东北残余日军,由此,日本战败的事实彻底形成。

日本无条件投降

毛主席拿到电报之后,认真将电报内容看了一遍后放在桌子上,又拿起看了第二遍、第三遍。直到此时,毛主席才沉吟道,

“日本终于投降了,好!抗战八年总算彻底取得胜利!”

简短的一句话透露出毛主席面对抗日战争结束这一时代里程碑的喜悦,可随之而来的是沉重的压力,抗战虽然结束,但中国赋予他的重任还未结束。

《毛泽东传》记载:抗战最后胜利,是毛泽东早就预料到的。但它来得那样快,却是毛泽东没想到的。整个局势在短时间内发生急转直下的变化,无数新问题一下子涌来,需要迅速地作出决断。毛泽东以惊人的精力,日以继夜地投入工作。为了应付瞬息万变的形势,毛泽东干脆把办公室搬到枣园的小礼堂,一面处理日常事物,一面接见各地来请示工作的负责人和将领。他每天工作都在十多个小时。办公桌是原来的一张乒乓球台子,中间摆着笔墨纸砚,别无它物。毛泽东饿了,就啃几口馅饼或面包充饥。小礼堂周围放着一圈长条靠背木椅,来自各地的干部坐在那里等候他的指示。

这就是毛泽东五天做出五大战略布局的工作情景,那么毛主席到底做出了哪五大战略布局呢?这五大布局又如何拯救了中国的命运?

第一个战略布局——由兵力分散转变为兵力集中

抗战以来,中共中央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以游击战为主,兵力相对分散,只有兵力分散,才不易被日军大规模吃掉,有利于机动灵活消灭日伪军,有利于牵制大量日军,更有利于武装和发动群众。

但日本一旦宣布投降,原本分散的兵力,只有化零为整,积土成山,才能,大规模消灭日伪军,并缴获日伪军的物资装备。

于是,8月11日,毛泽东便在枣园小礼堂发出命令:

各地应将我军大部迅速集中,脱离分散游击状态,分甲乙丙三等,组织成团或旅或师,变成超地方性的正规兵团,集中行动,以便在解决敌伪时保证我军取得胜利;解决敌伪后,主力应迅速集结整训,提高战斗力,准备用于制止内战方面。

毛主席这一战略调整和布局,为迅速缴械日伪军做了充分准备,为扩大解放区和保卫解放区做了充分准备,为制止内战和不得已而反击内战做了充分准备。

伟大领袖毛主席

第二个战略布局——由制止内战转变为坚决反击内战

其实,从抗战前,乃至抗战期间,种种迹象表明蒋介石骨子里是想打内战,消灭共产党的。

但抗战期间,最大的敌人是日本,毛主席便想方设法制止内战,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亲赴重庆谈判就是制止内战的实际行动。

然而,谁都知道制止内战的最好办法,就是坚决回击内战。所以,毛泽东在8月11日指示:

各地对蒋介石绝对不应存在任何幻想,必须在人民中揭破其欺骗,对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危险应有必要的精神准备;各解放区应有必要兵力防御国民党进攻,国民党一旦向我大举进攻,我应准备调动兵力,对付内战;放手武装群众,放手提拔地方干部带兵;放手发动减租,组织群众,以便迅速确立我党在群众中的基础。

8月13日,毛泽东提出制止和反击内战的三原则。第一,蒋介石左右手拿刀,我们也左右手拿刀;蒋介石磨刀,我们也磨刀;蒋反我亦反,蒋停我亦停。第二,蒋介石对于人民是寸权必夺,寸利必得,我们的方针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第三,内战不论哪一天爆发,我们都要准备好。

当毛主席在得知日本投降的当天,便指出:

苏联参战,日本投降,内战迫近。第二天又强调:苏联参战后,日本已宣布投降。国民党积极准备向我解放区收复失地,夺取抗日胜利果实。这一争夺战,将是极猛烈的。

毛主席这一战略调整和布局,向国民党展示了共产党人“不挑战,不惧战”的作风,“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决心,在蒋介石挑起内战前做好充足准备。

英勇的八路军

第三个战略布局——由分散占领转变为重点占领

抗战胜利前,蒋介石躲进了“峨眉山”,国民党的主要势力自然也随之集中在西南地区,实力雄厚。

但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为日伪占领,可想在日本投降后,凭借自己的武装力量全面夺取日伪占领区,是不现实的,也不可能的。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了切实可行也最为紧要的便是重点占领中小城市,广大乡村,交通要道,扩大解放区,创建新的根据地。

其中关于占领中小城市,8月10日,毛泽东在给华中局电报中指出:

你们所处地位不可能夺取大城市,而应乘机扩大地区,夺取武装,夺取小城市,发动群众。

关于占领广大乡村,8月12日,毛泽东在给华中局电报中指出:

江南力量就地向四周发展,夺取广大乡村及许多县城。

关于占领交通要道和扩大解放区,8月11日,毛泽东说:

占领一切可能的交通要道。8月12日,毛泽东又强调:江北力量的任务是占领津浦路,配合八路军占领陇海路。

关于创建新的根据地,8月11日,毛泽东在给王震部队电报中,指出:

日本投降,内战迫近,你们任务仍是迅速到达湘粤边与广东部队会合,坚决创造根据地准备反击内战。

毛主席这一重点占领的布局有三个方面的目的:其一,为迅速消灭日伪军做了准备,最大限度地抢夺物资装备。其二,迅速扩大了我党的武装力量,打铁还需自身硬。其三,迅速做好了反击内战的准备,以逸待劳。

枣园

第四个战略布局——由拒绝原地待命转变为迅速缴械日伪武装

抗战结束,如果八路军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原地待命,无异于将日伪军缴出的物质装备拱手让给国民党,这样一来双边的力量将更加悬殊。

于是,8月10日深夜,朱德发布命令:

要求各解放区抗日部队向附近敌伪送出通牒,限其于一定时间内缴出全部武装。不缴枪者坚决消灭。

8月11日,中央连续发布了六道命令:

命令贺龙领导的武装部队、聂荣臻领导的武装部队等各解放区的武装部队,向一切敌占交通要道展开积极进攻,迫使日伪军投降。

然而,蒋介石得知后大发雷霆,下令说:

朱德发表的命令,是一种“唐突和非法之行动”。并命令八路军总部:“所有该集团军所属部队,应就原地驻防待命”。

为了采取迅速反击蒋介石的阴谋和就地接受日伪军投降的政策和行动,毛主席果断予以坚决反击。8月13日,他连续撰写《蒋介石在挑动内战》和《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给蒋介石的两个电报》,在舆论上彻底揭露了蒋介石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和发动内战的阴谋。

舆论上反击蒋介石的毒计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用实际行动迅速反击。8月15日,以朱德总司令名义直接给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茨下了七道命令:

诸如,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听候我军命令;所有被我军包围的日军,保存一切武器、材料,静候我军受降;所有在我防区的飞机、舰艇,应即停留原地;一切物资设备,不得破坏等。

从拒绝原地待命到迅速缴械日伪武装,是从行动上对蒋介石阴谋的反击。

毛主席和朱老总

第五个战略布局——由配合苏军作战转变为东北直接进军

东北,地理位置、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等都极为重要。九一八事变,特别是七七事变以来,毛泽东高度重视东北。中央两次专门研究和部署东北的工作。

1939年1月26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在听取关于东北抗联的报告后,他指出:

东北抗日义勇军抗战最久,有七年的历史,现在虽只有一万人,但成为很好的基础。现在的问题是使中央同东北抗日联军建立联系,首先派出交通员并设法派电台去。东北抗日联军,如果有好的领导,在山村及反对民族敌人等条件下有发展的可能,否则也有削弱的可能。

东北工作刻不容缓,关系中国未来局面至巨。1944年9月4日,中央专门开会研究东北工作,毛泽东指出:

满洲工作之开展,不但关系中国未来局面至巨,而且已成刻不容缓之紧急任务。指示晋察冀分局及冀中区委、冀热区党委,山东分局及胶东区党委各成立一满洲工作委员会和领导一切可能的力量开展满洲工作。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第二天,毛主席便指出:

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力地配合苏联作战。并在同一天,致电斯大林,说道中共中央热烈欢迎苏联对日宣战,将鼎力配合苏军。

而实际上,毛主席在指示我军配合苏军作战的同时,迅速决定派部队直接进军东北。8月12日,华北各部队迅速分兵北进;冀东三个军分区部队分别向承德、赤峰、沈阳进军;山东分局,万毅东北军速即完成出发准备,待命开往东北。

从结果来看,五大战略布局中,直接进军东北的战略布局是决定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一招,也是为了中国未来至关重要的一招。

向东北进兵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悍然撕毁停战协定,以193个旅、158万兵力,向各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全面内战爆发,解放军中原部队开始突围。

最终,在毛主席的“农村包围城市”策略下,并取得的日军遗留在东北的武器“硬实力”下,历经辽沈、淮海(徐蚌)、平津三大战役,最终得到解放。

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没有毛主席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中国人民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推翻“三座大山”,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

正如毛主席曾在《论持久战》中也说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如果没有先辈们浴血奋战,运筹帷幄,中国也很难如今日一般向强国迈进,即使成功,时间也不能如此之短!

文/轩羲十三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