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1996年,一位开国中将因病去世,就在他的家人给他准备后事之时,一位开国少将从远方赶来。
他对他的家人们说,这位开国中将的后事早在50年前就已经安排好了。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走向革命
1914年,旷伏兆出生在江西永新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中,从他有记忆开始,家中就一直受到地主的欺负,虽然父母每日都在劳作,但是家中依旧贫苦不堪。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十几年,直到1928年,红军队伍来到了他的家乡,让他意识到了这是一支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队伍。
他们不烧杀抢掠,每个人都衣着朴素,并且真心实意地为贫苦的农民们做事,这样的队伍逐渐取得了当地乡民们的信赖。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之后,旷伏兆逐渐意识到这是一支真心实意为人民做事的队伍,于是在父母的支持之下加入了红军,从此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开始了革命的生涯。
在加入红军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他就登上了战场,虽然他的年纪不大,但是他在战场上表现勇敢,很快就得到了升职,并且在不久之后就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那之后他先后参加了红军的第四和第五次反“围剿”,在战斗中多次受伤,其中最危险的一次子弹直接穿过了他右边的肩胛骨,给他的身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在那时红军的生存十分艰难,各种物资都十分短缺,医疗条件更是十分艰苦,在这样的条件下旷伏兆根本无法得到很好的治疗。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靠自己顽强的身体素质成功转危为安,在身体复原之后又迅速加入到战斗之中。
地下长城
在抗日战争时期,旷伏兆被调到了冀中军区第10军分区担任政委,那时的刘秉彦是军区的司令员,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工作和战斗,友情十分深厚。
在1943年左右,冀中地区遭到了日军惨无人道的扫荡,各种清剿与合围反复上演,大批的人民遭到了日军的屠杀,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被日军杀害的人。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旷伏兆也一直带领着战友们坚持进行游击战争,在极端劣势的情况下依旧同日军做斗争。
为了应对日军的扫荡,冀中地区的人民们也爆发出了强大的智慧,利用各种方法掩护自身的安全,在敌人走后继续精心斗争和生活。
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蛤蟆蹲”、“螃蟹窝”的地洞设施,它们最初被发明出来就是为了藏身,没有战斗的能力,但即使这样也为后来的革命保存了火种。
而旷伏兆发现这种神奇的施舍还是在一次偶然当中,那时他正在一个村子里进行调查,突然间遇到了前来扫荡的日军,正在他打算与日军拼命之时老乡带他躲到了“蛤蟆蹲”中。
这才让他有惊无险地逃过了一劫,在经过这一番历险之后,他对“蛤蟆蹲”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他觉得这种地道是一种躲藏的好方法,但是一旦被敌人发现也没有任何生还的可能。
那要怎样才能提高“蛤蟆蹲”这种地洞的生存能力呢?旷伏兆认为可以把这种地洞连接起来,一个村庄甚至几个村庄的地洞都可以连接起来,在敌人袭击后就可以迅速撤退。
在把地洞修建为地道之后,还可以在地道内修建防御和攻击设施,在里面存储弹药和粮食,当敌人到来后可以趁他们不备迅速发动攻击。
当他把这种想法和司令员刘秉彦说过之后,得到了刘秉彦的认可,并且大力支持他带领乡民们一起修建地道。
在具体挖掘的过程中,旷伏兆认为要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想法,要经常向他们请教,才能修建出更加实用的地道。
除此之外他也亲自参与了对地道的设计,在他的想法之下,地道的入口被设计成了“凹”字形,不但可以有效防止敌人的毒气和炸弹攻击,还可以设置秘密入口迷惑敌人。
于是在各种集思广益之下,这个世界上最独特的“地下长城”就这样诞生了,这个“地下长城”不但能藏、能守还能打,一时间内让敌人闻风丧胆,再也不敢轻易地进入村庄。
在消息传出后很多革命根据地纷纷效仿,很快在全国掀起了地道战的热潮,使用神出鬼没的战法消灭了数倍于己的日军,造就了战时的奇迹。
生死之约
在冀中与日军战斗的过程中,旷伏兆与刘秉彦经常一起在地道中战斗,在这过程中他们经历了无数次的伤亡,情谊也越来越深厚。
在一次次地和战友们的生离死别之后,他们越来越意识到了生命的脆弱,有可能前一刻还在和你说说笑笑的战友下一刻就牺牲了,他们意识到生死之间的界限十分脆弱。
于是在一次的谈话过程中,他们的话题很自然地就谈到了生死,于是刘秉彦就提议,假如有一天他们之中有一个人先战死,就依旧埋在他们战斗的这片土地上,依旧守护这里的人民。
而另一个人也要埋在不远处,这样他们也能延续生前的情谊。但是旷伏兆却不同意这样的做法,他认为这样离得太远了,他们要埋在一处,这样既节约土地又能离得更近。
听到旷伏兆这样说之后,刘秉彦更是十分赞同,他说两人死后就要葬在一起,还要在他们边上种上一棵树,这样也方便后人纪念。
于是旷伏兆就立即补充,说一定要种上一棵松树,因为松树不畏严寒,正体现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品格,刘秉彦更是十分赞同,两人就此定好了死后要埋葬在一起的约定。
承诺的实现
在之后的日子里,两人一起并肩战斗,终于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旷伏兆被授予了中将军衔,刘秉彦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从那之后他们分别去到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但是这份友情却并没有断,他们依旧保持着亲密地联系,依旧维持着在战场上的友情。
在1996年6月4日这天,82岁的旷伏兆因病在北京去世,刘秉彦在得知消息后十分悲痛,他不顾自己的身体亲自赶到北京前去悼念,并告诉了他的家人自己与他当年的约定。
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旷伏兆的家人十分地感动,于是就按照他们的约定把旷伏兆将军的骨灰葬在了他之前战斗过的河北雄县的一个烈士陵园内,并在旁边栽种了一棵松树。
在他去世两年之后,刘秉彦也因病去世,也按照他们之前的约定葬在了那里,就如同他们所说的那样,两个并肩战斗了半生的战友在死后依旧守卫着这片土地的宁静。
来源
两位开国将军的世纪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