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4年,34岁李恪被逼自缢,当时无人在意,6年后应验

鱼羊史记 2024-12-04 13:57:12

在我国古代,皇权之争总是充满了曲折与悲壮。

653年,年仅34岁的吴王李恪含冤被迫自缢,死前他对着长孙无忌发出了恶毒的诅咒。令人惊异的是,仅仅6年后,这个诅咒竟离奇地应验了。那么,李恪这位高贵的皇室成员,究竟为何会走上这条不归路呢?说到李恪,就不得不提他显赫的身世。

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他的母亲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而曾祖母和外祖母都是北周卫国公独孤信的女儿。集杨隋、李唐和独孤氏三大权贵之血于一身,李恪的身份之尊贵,历史上也属罕见。他不仅机智过人,文武双全,还自幼受到父亲李世民的宠爱,未满周岁便被封为长沙郡王,之后更是陆续获封汉中郡王、汉王、蜀王、吴王等高位。李世民一直认为李恪是自己最为相似的儿子,一度考虑立他为储君。然而,太子之位的争夺使李恪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643年,太子李承乾因谋逆被废,李世民有意立嫡次子李泰为太子,但李泰的一番言辞让李世民极度失望。李泰虽聪明伶俐,却在此时显得过于狡诈。

他竟在李世民面前言称,若被立为太子,待其登基后定会将自己的儿子处死,传位给弟弟李治。此言一出,李世民大为光火,险些气绝,立时打消了立李泰为太子的念头。最终,在长孙无忌等重臣的强烈建议下,李世民选择了嫡三子晋王李治为太子。李世民的考虑是,李治仁慈温厚,能够维持国家的稳定。然而,李世民心中始终难以释怀对李恪的偏爱。在他看来,李恪不仅英勇果敢,与自己最为相像,或许更是皇位的最佳继承人。于是,李世民召来长孙无忌,言道:“先前你劝我立晋王为太子,但晋王过于仁厚,恐难担大任。吴王英勇果敢,与我甚为相像,我有意立他为太子,你意下如何?”

长孙无忌作为李治的亲舅舅,自然是全力支持李治。当李世民提出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时,他虽表面平静,但内心却十分震惊。他以太子之位关系重大,不可轻举妄动为由,婉言拒绝了李世民的提议。同时,朝中反对李恪的声音也很大,毕竟他身兼隋朝皇室血脉,一旦登基,可能会引发隋朝复辟的动乱。因此,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最终只能作罢。然而,长孙无忌对李恪的忌惮并未因此消散。在他看来,李恪始终是一颗潜在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威胁李治的地位。为此,他一直伺机寻找机会铲除李恪。

李世民驾崩后,李治即位为唐高宗,尽管李恪与李治手足情深,李治仍对这位兄长相当礼遇,加封其为安州刺史兼太子太师。然而,事与愿违,李恪的平静生活并未长久维持。永徽四年(653年),房遗爱谋逆案爆发。唐高宗李治命令长孙无忌负责审理此案。长孙无忌认为这是除掉李恪的绝佳时机,于是唆使房遗爱诬陷李恪参与了谋反,并捏造了一系列证据。李恪最终被陷害,被迫在宫中自缢,年仅三十四岁。

临终前,他对长孙无忌怒目而视,立下诅咒:“长孙无忌窃弄威权,陷害忠良。若宗庙有灵,定要使你族灭!”当时,李恪的诅咒并未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但事态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仅仅六年之后,显庆四年(659年),长孙无忌因“谋反”罪被削职流放,三个月后也被迫自缢,家族因此衰败。这一段历史不仅揭示了皇权斗争的残酷性,也展现了人性中的复杂与多变。李恪之死无疑是一起冤案,但当时的唐高宗李治并未为他平反。直到唐中宗时期(706年),李恪的爵位和封地才得以恢复。

更令人感慨的是,到了南唐时期(938年),开国之君李昪为了提升自己的合法性,追认李恪为四代祖,并追封为孝静皇帝,庙号定宗。这一举动无疑是对李恪高贵血统和影响力的再次肯定。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