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里,马伊琍饰演的张凤侠看起来生活得挺“糙”,“只要天不塌下来,什么都影响不了睡觉”。而实际上,她的内心仍然留着爱情的位置。
丈夫李山去世五年,她一直在想念他,经常喝酒买醉,还保留着他的骨灰,放在一个饼干盒里,对家人谎称那是小苏打,直到利用转场夏牧场经过仙女湾的机会把骨灰留在了那里。

仙女湾对张凤侠来说是具有特别的意义的,她和李山初识正是在那里。
然后又是在仙女湾,张凤侠救下了高晓亮。
这个曾在乌鲁木齐坑了李文秀200元遣散费,前来找玉却被人连骗带抢身无分文又迷失在戈壁奄奄一息。
然后高晓亮就跟着张凤侠来到了夏牧场。
必须说明的是,并不是张凤侠带他来的,而是他自己打听着跟来的。
于是张凤侠又感受到了爱情——她觉得,她与高晓亮在仙女湾相遇,很可能就是文秀她爸的安排。
尽管文秀明确告诉她,这个高晓亮“也许不是坏人,但肯定不是好人”,她还是坚决地与高晓亮恋爱了。

只是这场恋爱持续了没多久,高晓亮睡够了帐篷,腰受不了了,就借着帮张凤侠到县城送货兼卖木耳,就一去不回了。再次出现,是在古尔邦节上收购虫草,但已与张凤侠没有关系。或者说,只是引发了更加激烈的冲突——最不愿看到的是导致了巴太射杀踏雪救文秀。
就是说,张凤侠与高晓亮的爱情,与《我的阿勒泰》的纯美景观似乎是格格不入的,为什么要安排这一段感情戏呢?
我想不只是为了营造点浪漫氛围,而至少有下面两个原因。
一、人需要感情。
剧中的张凤侠年纪并不大,四十多岁,正处于人生的盛年。
前面已经提到,张凤侠日子虽然过得糙,但正如李文秀说的,有点“恋爱脑”,内心对感情仍然是期盼的。丈夫李山已经去世多年,她身边一直没有出现过别的男人,现在突然在一个特定的地方出现了一个男人,又跟着她来到了夏牧场,不能不让她觉得“冥冥中自有天意”,或者这个人对自己是真心喜欢。

当然她心里对这段感情也不见得抱有多么高的期待,只是人生本来就是充满偶然性的,只要自然而然地发生了,那就让它发生好了。
二、物质文明的入侵。
这一点应该是最重要的。
在牧区,牛羊主要不是用来买卖的,哈萨克族牧民甚至“有一半财产是属于客人的”,你去一个牧民家里,他们未必肯把一头羊卖给你,但肯定乐意把那头羊宰了招待你。
就是说,在那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关系是“非物质”的。
而高晓亮所代表的,正是“物质文明”。
他从广东来到乌鲁木齐,再到戈壁,再到夏牧场,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赚钱。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赚很多钱,然后回家去,把钱甩在父亲面前,然后就出了从小被看不起的恶气了。

说起来也是可以理解,但这要放到工业文明的背景下才行。
所以他来到大西北,目标就是能给他带来金钱回报的东西,比如玉石,比如木耳,比如虫草。
他先后两次被骗,主要也是由于他太想着赚钱了。
他并不会在意自己用以赚钱的方式,会不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比如挖虫草。
护边员朝戈发现的被乱掘得令人心疼的草地,未必是高晓亮干的,但显然他并不会拒绝这样做,只要真的有虫草可挖;他也不会在意,夏牧场的虫草跟西藏的冬虫夏草不是一回事,药效甚微,用以冒充冬虫夏草实际就是欺诈。
这种情况在牧区是真实出现的,农牧文明也确实面临着工业文明的入侵。

所以电视剧用高晓亮与张凤侠的一场恋爱暗示了这种境地,同时又用“到底是两个世界的人”表达了对这种入侵的态度。
这样的想法,朋友你觉得妥不妥?留言讨论吧!
《我的阿勒泰》改编自李娟的同名散文集,里面也写到了牧区生态受到破坏的描写,非常值得反思。看了电视剧,再看原著,会引发更多思考和共鸣,推荐你一定要读。点击链接即可购买。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