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被唐太宗誉为一面镜子,为何下葬不久就被唐太宗毁婚砸碑?

梨评历史 2023-09-15 09:07:01

唐太宗和魏征被誉为千百年来明君和诤臣的典范,他们君臣之间的情谊和默契在历史上广为传颂,也是后世君臣竭力仿效的楷模,魏征更是被唐太宗誉为自己明得失的一面镜子,但这面镜子的碑文一度被唐太宗砸过一次。

君臣楷模

贞观十七年(643年)注定是大唐帝国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影响唐朝政治走向的一年。

正月

正月初,当朝侍中、太子太师魏征卧病不起,唐太宗非常关切,亲赐药饵,派中郎将李安俨在魏征的宅院里留宿,一有动静便向他立即报告。

不仅如此,唐太宗还亲自指婚,将自己的最小的女儿也是李治的同母妹妹新城公主赐婚给魏征的儿子魏叔玉。

此时天可汗的威名远播四方

对于魏征这位多年的老臣,唐太宗已经做到自己能做的一切,也给了魏家最大的荣耀,一个臣子能让当朝皇帝和太子一起探望,还有公主的联姻,这份荣耀古往今来少之又少。

但魏征已经病入膏肓,药石无医,正月十七日,魏征去世。

唐太宗悲伤不已,哀痛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为此还废朝五日,亲撰碑文,追赠魏征司空、相州都督,追谥“文贞”,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丧,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靠近帝宫的荣宠位置。

如今的魏征墓

作为皇帝,自然不能给臣子送葬,唐太宗命令太子李承乾为魏征举哀,命晋王李治奉诏致祭,给了魏征身后极大的荣耀,唐太宗还登上禁苑西楼,遥看魏征送葬队伍痛哭,非常的悲哀。

二月

正当唐太宗为魏征的去世悲伤不已的时候,自己的第五子齐王李祐居然谋反。

李祐为阴妃所生,外公正是当年掘了李家祖坟并水灌墓室毁其风水的阴世师,阴世师被杀后,女儿被李世民纳娶,小儿子阴弘智也深受重用,担任检校吏部侍郎、御史中丞等职。

对于李世民,阴弘智视其为杀父仇人,在外甥前往齐州就藩的时候暗示他招募死士自卫。

李祐本身也是一个喜欢打猎且亲近小人的人,多次顶撞直言劝谏自己的长史权万纪,不久就将其射杀。

权万纪

随后私自署为上柱国、开府等官职,设置拓东王、拓西王等官职,大肆招募兵士,暗中谋反,消息传来,唐太宗震惊不已,自己儿子居然学自己争位,立马命李世勣带兵平叛。

不到一个月,齐王李祐被迫投降,被押解到长安,赐死在内侍省,对于这次谋反,唐太宗没有过于苛求,只株连了四十四名同党,但没想到却牵扯出了太子李承乾心腹侍卫纥干承基,由此牵扯出贞观朝最大的政治事件——太子谋反案。

四月

四月初,纥干承基为活命,检举太子李承乾谋反。

对于李承乾,唐太宗是极力培养,希望大唐能够出现一位励精图治节制纳谏的好皇帝,不仅安排名臣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悉心教导,还给予政治的实践,每次出巡,唐太宗都是安排李承乾留京监国。

对于这个太子,李世民煞费苦心

可以说李承乾是大唐无可争议的皇位继承人,但偏偏唐太宗又宠爱另一个儿子魏王李泰。

李泰身体肥胖,外形和性情上都和李世民相差甚远,但李泰很会经营自己,摸准父亲的喜好来吸引他的注意力。

自东汉班固之后的几百年时间里,再也没有人修过介绍全国山川地理的专著,李泰别出心裁地提出修《括地志》,这本全新的地理著作出现在大一统的贞观一朝,无形之中会增加李世民的功绩,这种实干的做法可比单纯的颂圣好很多。

《括地志》

与此同时,李泰平常刻意结交各路名士,获得了礼贤下士的美名,而士子之间不断称赞的美名自然也会传到唐太宗耳中,也让唐太宗越来越青睐这位儿子。

李泰这些做法果然有效,唐太宗对于李泰的赏赐已经能和太子相媲美了,一切都是按照皇子的最高标准来,甚至为了可以天天见自己儿子,唐太宗安排李泰到皇宫居住。

这些行为让很多大臣看出不对的苗头,纷纷劝谏唐太宗克制一下对李泰的喜爱,不然会造成前朝诸王争位的局面,这一下子惊醒了唐太宗,自己只是以父亲的角度来对待儿子,却没想到自己还有帝王的身份。

但为时已晚,李泰已经有了夺储的心思,让李承乾感觉自己的位置岌岌可危,冲动之余萌发了篡位的心思。

恰好侯君集被打压积怨颇深,想利用李承乾,直截了当地劝他谋反,有了功勋人士的支持,李承乾谋反之心更加确定,用重礼贿赂了左屯卫中郎将、顿兵人李安俨,他现在负责掌管宫廷的宿卫。

当齐王李祐谋反的事情传来的时候,李承乾表现极为不屑,对身边侍卫纥干承基等人说,我们离皇帝不过二十步左右,一旦出兵,岂是齐王能比的?正是这句话,要了李承乾的命。

对于李承乾的谋反心思,唐太宗自然不知晓,还担心李泰得宠影响他的位置,向朝廷非常清楚地明确坚持李承乾继位,虽然李承乾有足疾行走不便,但依旧是大唐的太子,哪怕他死了,他也会立嫡长孙,自己不会以庶子取代嫡生子,来开启觊觎皇位的根源。

李承乾谋反,朝野震动

可惜齐王李祐的谋反案牵出了纥干承基,他为了活命直接告发李承乾谋反,朝野震动。

唐太宗连忙命令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世勣与大理寺、中书省、门下省,一同参与审问,在重臣的调查之下,李承乾的谋反已经昭彰于世,对于这个结果,对培养儿子多年的唐太宗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自己是父亲,更是大唐天子,于情于理,都得处置李承乾,但唐太宗又不忍心杀害,于是废李承乾为庶人,幽禁在右领军府。

赐死一同参与的汉王李元昌、侯君集、李安俨、长广公主之子赵节、杜如晦的儿子杜荷等人,贬左庶子张玄素、右庶子赵弘智、令狐德等人为平民,赦免其他应当连坐的人。

至于太子人选,李世民一度属意魏王李泰,但李泰的头脑一热,说日后杀自己儿子传给弟弟李治,唐太宗一开始没有留意,但大臣却认为不妥,一个连儿子都不爱的人怎么可能爱自己的弟弟,如果立李泰为太子,那么必须处置李治,不然还会兄弟相残。

为了保全自己的儿子们,唐太宗立李治为太子,

四月份的易太子之争堪称火速,四月初一纥干承基告发李承乾谋反,四月初六李承乾被废,四月初七立李治为太子。

火速定位,就是为了防止引发朝局震动。

说了这么多,似乎和魏征没有关系,但别忘了侯君集是魏征推荐的,他还向唐太宗推荐杜正伦,认为侯君集和杜正伦有宰相之才,请求任命侯君集为仆射,但唐太宗认为侯君集喜欢自我夸耀,没有重用而作罢。

侯君集私心较重

至于杜正伦则担任对中书侍郎兼左庶子,负责劝谏李承乾,唐太宗要求杜正伦规劝李承乾,如果真的不可教诲,就让杜正伦告诉他。

但没想到杜正伦直接将唐太宗说的话告诉了李承乾,唐太宗得知后责怪杜正伦泄露此事,没想到杜正伦却义正言辞地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恐吓他,以便他能弃恶从善,唐太宗自然生气,直接降他为谷州刺史。

随着李承乾的谋反案爆出,担任过左庶子的杜正伦也受到牵连,说李承乾让侯君集送了一条金带给他(后承乾构逆,事与侯君集相连,称遣君集将金带遗正伦),六月份,杜正伦被降职为交州都督,侯君集因参与谋反被处死。

魏征推荐的两个人都牵涉到了谋反案,而他本人当时还担任太子太师,唐太宗开始怀疑魏征有结党营私之嫌。

魏征至少得落下一个识人不明的罪名

说实话魏征对杜正伦与侯君集的举荐是非常高的,尚书省仆射在贞观一朝收百官之首,为从二品,当时担任尚书左仆射是房玄龄,尚书右仆射是高士廉,就连唐太宗的小舅子长孙无忌还没上位,所以魏征对侯君集的举荐是一个非常重的至高举荐。

可惜侯君集是心怀叵测且非常危险的谋反者,魏征的这次举荐无疑是危害社稷的失察之举,举荐乱党,就算不是谋反的同党,魏征想要毫发无损也是不可能的,至少得落下一个识人不明的罪名。

谋反案之后,唐太宗不得不怀疑魏征有结党营私之嫌:

“及正伦以罪黜,君集谋反诛,上始疑徵阿党”——《资治通鉴》

不仅如此,还有人爆料魏征自己抄录在朝中的谏言给起居郎褚遂良看,也因此褚遂良记录了很多关于魏征谏言的记录,史料对于记录国家大事和重大战争过程都是惜字如金,却让后人看到了很多魏征的长篇谏言,为了他博足了名声,而唐太宗一定程度上成为他风头的垫脚石。

魏征的谏言都能汇集成册流传于世

魏征的所作所为,颠覆了其一贯的铮铮高洁纯臣形象,加上他有结党营私之嫌,唐太宗自然气愤不已。

魏征是以谏言闻名后世的,他能这么做,纯粹是遇到一个纳谏的政治环境,他之前辅佐过李密、窦建德、李建成,他们就不爱听谏言,也没见他留下多少名声。

正是唐太宗刻意鼓励培养进谏的政治环境,哪怕说狠了说偏了也不以言获罪,给魏征犯颜直谏的机会,也因此魏征的进谏胆量越来越大,越来越放的开,什么事都要掺和一下,加上文学造诣高,切入点狠,很多事情刚刚出现苗头就开始批评提醒,在一众进谏大臣中能脱颖而出,鹤立鸡群。

魏征说的每一句都对,但却有很多不切实际的苛求,贞观初年突厥来袭又逢大灾,内忧外患下群臣各种节俭无可非议,但贞观后期国库充裕,百姓安居乐业,国力大增,魏征却上了《十渐不克终疏》,说唐太宗要和贞观初年一样节俭、鼓励谏言等等一番话。

这些话能说有毛病吗?更何况魏征在后面说了自己愚笨无知看不清事理机缘东列西列这十条,给自己一条后路。

当然这些都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魏征将所有的谏言都给了好坏都敢记的起居郎,让唐太宗和其他谏官如同吃了一个苍蝇一样难受,更别说唐太宗几个儿子叛逆乖张,和这些不怕死的谏官有很大关系,唐太宗受得了,这些二代们可受不了,一点小事都能被一通锤,最终捅到唐太宗那里。

六月底,气愤不已的唐太宗认为魏征的所作所为已经颠覆了魏征的纯臣形象,不符合御题碑文之褒赞,直接撤销自己亲题之碑和赐婚。

魏征也有小心思

不过唐太宗也没做绝,未损其坟不减其爵,撤销赐婚而丝毫不罪其门,相当于高高拿起,轻轻放下。

当然推倒魏征的碑文后唐太宗又后悔了,毕竟魏征也是为自己好,加上已经死了还是牵连的谋反案,直到征高丽后重新给魏征立碑并劳赐家属,唐太宗此举无疑是打自己的脸,但也看出唐太宗肚量真的很大。

0 阅读: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