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隋末群雄来说,和李世民身处同一个时代是他们最大的悲哀,李世民仿佛天生就是为了来终结隋末乱世开创大一统的,就连李渊都惊叹李世民的军功,专门为他设立位列三公之上的官职,这就是天策上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f42d67eafa57c0fa0bd84df6bd2244a0.png)
隋末最后有资格争夺天下的就是李渊、王世充和窦建德
而李世民一生最闪耀的战果莫过于在武德四年(621年)一战擒两王,同时消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这两股势力,至此天下再也没有能阻挡大唐一统的势力了。
如果对于王世充和窦建德的实力不了解,那么我们打个比方,这一战就好比后世的朱元璋(类比李世民)正在进攻张士诚(类比王世充),陈友谅(类比窦建德)带着十万大军过来救援顺便摘桃子,被朱元璋带着几千人活捉了。
当然朱元璋如果这样被夹攻肯定做不到,但李世民却做到了,这也是教员称他为最能打的帝王的原因。
扯回窦建德身上,在隋末群雄中,窦建德是一个几近于完美的农民起义军领袖,而他的起点却是隋末各个群雄里最低的一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68262450a011e76442f289899d829792.png)
窦建德是隋末群雄出身起点最低的一位
年轻时候的窦建德就在乡间颇有威望,后来又做过隋朝的百人长,也收留过朝廷重犯孙安祖,眼见隋末大乱,他便带着一些草莽兄弟啸聚山林,这个经历可以说和早期的刘邦一模一样。
不仅如此,窦建德还有服众的特质,当年天下大乱,盗匪横行,窦建德的家乡高士达就是众多盗匪之一,他们动辄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掠人钱物,但听闻窦建德的仗义,从来不去窦建德的乡里抢掠。
这让官府认定窦建德和盗匪有来往,直接杀了窦建德全家,这也是窦建德起义的原因之一。
这段故事后来被《隋唐演义》这类的小说所借用,比如秦叔宝“孝母似专诸,交友赛孟尝,威震山东半边天”就是以窦建德为原型的。
大业十二年(616年),窦建德带领义军杀死涿郡通守郭绚,义军逐步壮大,次年窦建德开始称王,自称长乐王,年号丁丑,初步建立官署。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40aea52f7d1a6d42b5460455daf990db.png)
隋末群雄起义
丁丑是当年的干支,如此轻率地使用干支为年号,也说明当时窦建德并没有足够的人才,也证明当时窦建德的实力不过是加强的草头王。
窦建德的势力首次转型就是隋炀帝被杀之后,天下再也没有共主,在河北的隋朝官员开始投靠窦建德,这批人开始帮助窦建德从真正意义上构建政权体系。
隋末农民的起义直接起因就是隋炀帝的横征暴敛,普通百姓最直接的感官就是地方官吏的暴虐,因此义军一旦起事,往往会杀掉地方官员以泄愤。
在这其中,窦建德是仅有的能善待官员的义军首领,他礼贤下士、善待士人、知能善任,因此对于隋朝的地方官而言,义军四起的隋末,投靠窦建德就成了优先选择。
武德元年(618年),窦建德改年号五凤,这次改元包含了重要的政治意义,说明了他手下的谋士开始为平民出身的窦建德构建天命观。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4e821955e45fe114bd6e1cf37b55bfc3.jpg)
宇文化及
窦建德势力彻底转型是在武德二年(619年),底层出身的窦建德很清楚自己的局限,从隋炀帝死后,他就注意以隋朝的旗号来获得旧官僚的支持,高举着为隋炀帝报仇的大旗。
攻灭宇文化及政权,夺得了象征天命的传国玉玺,救出萧皇后夺得了天下大义,而且为帝报仇获得隋廷衮衮诸臣的效忠,获得了大量的人才。
这其中就包括裴矩、崔君肃、何稠、虞世南以及欧阳询等人,这群人悉心的为窦建德打造制度构架,比之李渊靠品级不高的闲官窦威搞的朝廷制度只强不弱。
到了这里,窦建德已经有实现统一的优势了。
窦建德本身就是一个能服众的人,而且不忘本。
“每倾身接物,与士卒均执勤苦,由是能致人之死力”
“建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妻曹氏,不衣纨绮,所役婢妾,才十许人。及破化及,得隋宫人千数,即时散遣之”
窦建德底层出身,自然知道百姓疾苦,在其他割据势力纷纷横征暴敛的时候,窦建德却劝课农桑、发展生产、兴修水利,使人民安居乐业。
史书记载“建德治州,劝课农桑,境内无盗,商旅野宿”,要知道这可是隋末乱世,能有如此治理属实难得。
如此节俭爱士,窦建德手下将士归心,文武济济一堂,刘黑闼、苏定方、程名振等将均在其麾下,对外征战连续取得胜利,势力越来越大。
在河北地区击败群雄,击败唐军,俘虏唐李神通、同安公主、魏征和李世勣等人,李世勣向窦建德投降,李世勣替他征战一段时间,俘虏王世充麾下的刘黑闼,于是刘黑闼成了窦建德手下一员大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d2adcc68a00758908c1561c2d379ee10.jpg)
隋末割据势力
当时刘武周、薛举、李渊、萧铣、王世充等都纷纷称帝,窦建德始终为皇泰主所封的夏王,虽然有自己的年号是一个完整的政权,但始终保持尊隋的名义,所图甚大,甚至得到了突厥的支持。
从以上这么多条件来看,如果没有李世民,窦建德机会很大。
武德三年(622年)七月,李世民领兵出关中,攻洛阳,这一次就是要消灭王世充的实力,经过李世民几个月的攻略,唐军基本上占领了洛阳周围的所有城池,洛阳变成孤城一座。
隋炀帝当初经营洛阳城,把洛阳城修的坚固无比,唐军久攻不下,王世充也趁机向窦建德求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7c8ab5b3e51ffb855589ada6db24178f.jpg)
窦建德的夏
唐军和王世充胶着在一起的时候,让窦建德面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有利态势,唐军攻打洛阳数月而无法攻克,关陇将士疲敝思归,洛阳被围,王世充粮食匮乏苦苦支撑。两边都是如此,强盛的窦建德一下子就成为可以左右天下局势的强横势力。
窦建德不可能放过这个机会,恰好王世充派使者来,他顺水推舟,顺势而为,这节奏简直就是天授。
武德四年(621年)一月,窦建德带领十万大军亲征,三天之内就攻克了管州(郑州)、荥阳、阳翟等唐军占领的地方,可谓摧枯拉朽,然后在板渚修建行宫,派使者与洛阳王世充互通消息。
可以说窦建德坐收渔翁得利的想法很好,而且从当时的局势来看是完全正确的。
唯一失算的就是李世民的军事能力。
听闻窦建德带领大军前来,不少唐军将领劝李世民退兵,李世民非但不退兵,反而将指挥权交给李元吉,自己带领三千五百骑兵前往虎牢关阻挡窦建德的大军。
三千五百对阵十万,怎么看都不会赢,但李世民就是靠着顶级的军事天赋,先安排伏兵,自己和尉迟敬德带着几百人就去挑衅窦建德,吸引窦建德安排人马进攻,成功的伏击这批人马,以先声夺人让窦建德不敢随意出战,顺便偷袭窦建德粮道。
如此对峙下,窦建德的士气越来越弱,就在窦建德在阵前商议如何退敌的时候,登高远眺的李世民抓住机会,带领骑兵卷骑冲阵,到阵尾展开大旗,让窦建德大军误以为被包围,一时间窦建德大军混乱无比,死伤无数,就连窦建德都被抓了。
窦建德都被抓了,王世充也没了支撑下去的可能,随即投降,就这样,唐朝决定天下的战争就以这样的方式落下了帷幕。
窦建德以如此方式退场,很容易让大家一头问号,毕竟窦建德之前隐隐约约有一统天下之势,政治上是成熟的,道德上比当时统治者要优秀得多,可能指挥水平也不错,但就这样失去了争夺天下的可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811ba465ad14d377bc211909a8d2d193.jpg)
唐太宗军事实力就是个BUG
武德四年(621年)七月,窦建德被五花大绑押送到长安街头斩首,这一点李渊做的非常不厚道,一年前,都窦建德将俘虏的唐朝宗室李神通和同安长公主释放回去,李渊以怨报德,反手就杀了窦建德。
说实话,李渊也怕窦建德东山再起(窦建德被杀后,刘黑闼起兵那真的是席卷天下),因为窦建德治理河北深受当地百姓爱戴,赢得了民心,身死后,当地修建“窦王庙”,哪怕逝去了几百年,当地父老依旧群祭,历久不衰,夏故地还流传“豆甜李苦”的民谣,思念夏王窦建德。
就连《两唐书》里的窦建德也是英明神武的历史形象,甚至将窦建德的失败归咎于气运,大唐是天命所归,窦建德是败给了气数。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没有这次征战被俘,窦建德能夺取天下吗?说实话是不可能的。
首先就是唐朝在李世民的带领下已经占据了关中地区,得到关陇士族的支持,继承了北周以来的府兵制优势。
其次就是大唐出现了李世民和李靖这种冠绝天下的军事奇才,这种BUG一样的存在,群雄谁能挡得住?
只能说窦建德没能成事,真的是时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