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1月28日,决定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德黑兰会议召开。
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讨论了国际形势和战争问题,并发表了《德黑兰宣言》。
德黑兰会议对二战的战争走向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开辟第二战场问题。
三国首脑达成协议:进攻西欧的“霸王”战役和进攻法国南部的战役于1944年5月同时发动,登陆兵力达100万人,苏联则承诺在同一时间向德军进攻,以配合盟军西线的行动。
根据这项决议,盟军于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8月在法国南部登陆。苏军在1944年6月22日发动了白俄罗斯战役。
关于对日作战问题,苏联初步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后半年左右参加对日作战。
作为交换,苏军可以进入中国不冻港大连,大连可以在国际监督下成为自由港。
此项内容并未经过中国国民政府的批准,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会议还就战后世界安排问题进行磋商并基本确立了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
在会议上,斯大林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阵营”的思想,即苏联和东欧国家组成一个政治军事联盟,这个联盟的成员国在政治上认同苏联的模式,在经济上互相协作,在军事上共同防御。这个思想得到了罗斯福和丘吉尔的认可,并成为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础。
会议对世界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上,会议确立了以美国、苏联和英国为首的三个主要政治力量中心,形成了战后世界的两极格局。
在经济上,会议确定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基础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在安全上,会议确定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安全体系,维护了世界和平与稳定。
尽管中国是同盟国之一,却并没有获邀参加此次会议,中国在战争中的角色和贡献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肯定。
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不重要。
相反,中国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