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某诊所按摩床上最震撼的1张照片流出:病态的父母,绝望的孩子

嗨猪的家庭 2024-04-21 20:30:48

01

古有关羽刮骨下棋,今有小孩正骨做题。这个新梗,来自一张全网流传的图。广东一家私人中医馆内,一个孩子正在接受正骨治疗。正骨很痛,孩子疼得哇哇大叫。旁边母亲急了,就掏出计算器,逼孩子背乘法口诀。一来转移注意力,二来不耽误功夫好好学习,提升成绩。

看到这张图我震惊了。想帮孩子转移注意力,用播放动画片效果不是更好吗?连看病都得做题学习,这到底是为了孩子,还准备逼疯孩子?评论区一些留言分享,更是刷新鸡娃的极限。“当时在儿科重症监护室知道的,一个14岁男孩跳楼没死。住院期间身体腹痛,去检查,途中他妈妈就拿着手机让他看看,群里布置了多少作业。”有网友分享自己教书经历。“有个孩子打着点滴上课,但我作为科任老师不好说什么。”“当班主任当着全班,大肆宣扬这个同学打点滴坚持上课时,我就知道,我们教育问题很大。”每个热衷鸡娃的父母都是应试教育的狂热信徒。他们坚信,考试分数决定孩子毕业后的工资,多考一分,干掉千人,成为人上人。这很热血。但,也只是热血,是某些父母的意淫——就像我们小时候总觉得自己很不一样,长大后发现,自己终归是普通人。我想说几个被忽视的教育真相。真相一,分数不能决定孩子命运,性格才是。比如神童张炘炀。10岁上本科大学,16岁读博士,被誉为“全国最小硕士生“。智商高达140,碾压绝大多数人。

但十年过去,这位神童过得如何?啃老。不愿意搞学术,也没有稳定工作,靠父母救济为生。他理直气壮说:每个两三个月(父母)就会主动给我打一万块钱。我现在没有固定工作,我不工作一辈子都可以。张炘炀之所以产生巨婴心态,这根源,就在于父母的鸡娃教育。在张炘炀成名爆红那会,张父出过一本书《神奇的学习》他以上帝视角叙述自己跟张炘炀的教育。里面有这样两段话。“为避免影响张炘炀学习,父母在他十岁前不看任何电视,也不再家里接客。”“张炘炀只有自我。他(张炘炀)说,我最佩服的就是张炘炀,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关于这本书观后感,钱江晚报编辑曾这样评价:此书只谈学习,不教做人,估计在他们眼里看来,博士是一个人成功的标准。对于张炘炀的成长,其导师评价:“你这啥事情都是他父亲包办的,你每天三顿饭都吃不到嘴里去,你还研究什么呀。”

张炘炀父母就是唯成绩论。只要孩子成绩好,什么都可以忽视,什么都可以无条件满足。这最终结果,就是培养出一个只会考试,但缺乏自我负责能力的“巨婴”。02我不是支持读书无用论。读书有益,学历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只是,当所有人都在吹鼓考试成绩重要性时,各位,别忘了,比这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塑造。情商,逆商,自我觉醒,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些,远比孩子分数多少,班级排名多少,更值得每个父母去关注。真相二,人活着的意义,不是为了和别人赛跑,而是遵从本心。作家梁晓声分享过一次座谈经历。某高校,梁晓声受邀,跟大一新生座谈。场内有四五百人。其中一个学生讲到自己对成功的渴望:“如果在三十岁以前,最迟在三十五岁以前,我还不能使自己脱离平凡,那么我就自杀。”梁晓声说:“可什么又是不平凡呢?”“比如所有那些成功人士。”“具体说来。”“就是,起码要有自己的房、自己的车,起码要成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吧?还起码要有一笔数目可观的存款吧?”“要有什么样的房,要有什么样的车?在你看来,多少存款算数目可观呢?”“这,我还没认真想过……”梁晓声在书中总结,足以窥见当下年轻人对平凡的恐惧。把出人头地视为人生终极意义,否则就感到羞愧——抱有这种执念,其实就是孩子内化鸡娃教育后的结果。我能理解。但依然觉得可悲。因为,实现阶层逆袭本身就是极小概率事件。以此为人生意义,你几乎注定会失望。江苏来龙镇光明村出了刘强东,很了不起,那村里其他人呢?难道就没有活着的意义了?都是失败者?当然不是。成功不应该被定义。如果非要有,便是那句耳熟能详的话:这世界只有一种成功,按自己意愿过完这一生。每个孩子都是带着自己使命来到这世界的。可能是成为下一个刘强东,但更可能是归于平凡,成为一个文员,一个护士,一个不被写进历史的人。你要允许如其所是。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平凡的人,也可以活出精彩人生。

0 阅读:172

嗨猪的家庭

简介:本号主要以分享亲子教育、育儿、家庭关系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