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英子的儿子才8岁,上小学二年级,孩子早上起床,一个闹钟就搞定了,闹钟一响,孩子立刻行动起来,刷牙、洗脸、吃早饭,然后出发去上学。
傍晚回家以后,妈妈做饭,孩子就自己写作业,吃完晚饭还会帮助妈妈做家务,然后去练钢琴,他仿佛是一个“比妈妈还要心理成熟”的小大人。
他在假期里,虽然也会玩手机,但学习、阅读、做公益,丝毫没耽误,父母完全不用担心他会浪费时间!
人家的孩子为什么这么听话?怎么我的孩子就做什么都很费劲儿呢?实际上就是孩子有没有“内驱力”的问题。
内驱力是什么呢?内驱力指的是在一个人内心产生的一种推动行为的力量。
让孩子自己产生发自内心的动力,就不需要我们再给他外部的压力了,而且,内驱力具有持久性,一旦形成以后,能够持续推动孩子的行为,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使孩子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更加投入和专注。
如何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呢?肯定是所有家长想要得到的答案。
其实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并不难,家长趁着假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孩子会越来越有自驱力的!
第一
别说教,可以用6部纪录片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说教是我们家长常用的,但却是孩子最不喜欢的,会让他们很烦,这样的方法很难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除了家长身体力行,还可以用纪录片,来帮孩子唤醒和激发内驱力。
比如《村小的孩子》,是一部记录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纪录片,一群挤在破旧的校舍的孩子们,他们依然热爱学习,渴望用知识和努力改变命运。
相信这种在困难而永不放弃的精神,能够激励孩子们更加努力学习,珍惜自己唾手可得的学习机会。
而且孩子也能从这部纪录片中得到启发,慢慢地去寻找自己的人生理想,一旦找到,孩子内驱力会很足,也会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
家长也不需要天天在孩子耳朵旁边唠叨:“赶紧写作业……赶紧学习”了。
像这样激发孩子内驱力的纪录片还有许多:
像《人生第一次》,能帮助孩子理解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会珍惜每一个瞬间,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生活。
而《18岁的流水线》,记录了那些年少辍学的打工者,是如何被流水线渐渐磨平了棱角,磨去了眼里的光芒。
这能让孩子们真正意识到“做其他事情可能比学习难上千万倍”,读书才有更多的选择权,这样孩子会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学习内驱力更强一些。
《智造中国》调研了海尔集团、三一重工集团等上百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拍摄了多个先进制造业的智能制造工厂。
这部纪录片,能让孩子们了解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激发他们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追求。
《小小少年》聚焦于6个痴迷于艺术、运动、科技等领域的少年,真实呈现了孩子们因热爱而发光的故事。
里面有一个8岁女孩自学跳芭蕾,非常有天赋,经常在爸妈肉铺前表演,后面终于圆梦,找到了名师学习。
孩子看了以后,能激发他对兴趣的追求和热爱,愿意像纪录片中的主人公一样勇敢地坚持下去。
《翻山涉水上学路》展现了偏远地区孩子们为了上学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也值得家长带孩子去看。
趁着假期,就可以带孩子看这6部纪录片,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律。
当然除了纪录片,家长也可以寻找身边具有内驱力的人作为榜样,引导孩子学习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比如说成功的企业家、优秀的学者或者身边努力奋斗的朋友都可以。
第二
发现和巩固孩子的兴趣,帮他激发内驱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激发孩子的兴趣是最重要的一步。
家长可以带孩子不断尝试新事物,不断接触新的领域和活动,让他慢慢发现自己的兴趣点。
也许孩子在尝试绘画、编程或者学习一门新语言的过程中,会找到让自己充满热情的事情。
当然孩子平常表现出喜欢做手工、做美食、cosplay,咱们家长也要支持,说不定这就是激发孩子内驱力的突破口。
当孩子有兴趣后,我们要鼓励他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探索,挖掘其中的乐趣和价值。
兴趣能让孩子主动投入,这种主动投入的状态,正是内驱力的重要体现。
第三
帮助孩子明确奋斗的目标
做完上面两步,孩子可能激发了一些梦想,但依然有点迷茫,不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在哪里,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帮孩子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第一步,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制定一些容易实现的短期目标,让孩子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比如,每天阅读一定页数的书籍、每周学会一首新歌等。
然后,再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帮助他们设定长期的奋斗目标。
这个目标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又不是遥不可及。例如,孩子想成为一名画家,可以设定在一年内参加一次绘画比赛并获得奖项。
家长要为孩子提供支持和鼓励,为孩子提供实现目标所需的物质条件,在孩子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和支持。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当孩子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养育孩子的方法如果对了,就会事半功倍,孩子在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充满动力,不断前行,就会成为一个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人。
鸡汤文[汗]
言传身教,青出于蓝而已。[汗][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