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9年,北京东郊的曙光电机厂(现中航工业曙光)正热火朝天地建厂。工人们喊着“以基建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短短一年职工人数飙升至5000多人。然而,厂子建得快,吃饭却成了大问题——食堂只有两个,一个借民房改建,另一个是五间平房加个棚子,几千人挤在这儿,吃饭堪比打仗。
1960年,自然灾害让粮食供应雪上加霜,每人每月定量仅30斤。食堂的“硬菜”是稀饭、窝头配“光板汤”(白菜汤里捞不出菜叶)。工人们饿得浮肿,半夜靠喝凉水骗肚子。有人发明了“稀饭兑水法”——先喝半碗,再兑开水续杯,假装吃饱。某天,食堂突然宣布改善伙食——卖烙饼!消息一出,全厂沸腾。炊事员盘算每人4两足够,可工人们太久没见白面,个个都想多买。结果前面的人买光,后面的干瞪眼。烙饼得一张张现做,一锅只够几个人,队伍越排越长,从中午排到下午4点,还有1/3的人没吃上。炊事员紧急改蒸窝头,可等最后一批工人吃上“午饭”时,天都黑了……熬到1961年,新食堂终于建成,但伙食依旧寒酸。厂领导灵机一动,联合全国总工会在黑龙江克山办农场,种小麦、大豆,还养了猪。从此,工人们隔三差五吃上猪肉炖豆腐,豆油管够。肚子有了油水,干活的劲头更足了。
这场“食堂混乱”是新中国航空工业起步的缩影——条件艰苦,但工人们硬是靠“兑水稀饭”和“抢烙饼”的韧劲,撑起了大国制造的脊梁。如今,航空人或许已不用为吃饭发愁,但那段“饿着肚子搞科研”的岁月,成了航史里最鲜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