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孩子,不管是长得模样不太好看,还是在学习或者做事方面显得有些笨笨的,或许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其他人有可能会因为这些原因而对他们表现出嫌弃的态度呢。但是呢,有两个人绝对不会这样做,那就是他们的父母啦。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那可真是全心全意的付出,无论孩子是什么样的状况,他们都会无条件地去爱、去包容。就像那句俗话说的:“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意思就是说,父母为了子女那可是费尽了心思,耗尽了心力,全天下父母的这份心意真的是太让人感慨、太值得人去敬重啦。
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位母亲,她面对自己的儿子,说出了这样一番令人心寒的话:“我会回去给你买一口棺材,然后就静静地等着听到你死去的消息呢。”这样的表述实在是让人难以想象,一位母亲竟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出如此冷酷无情的话语。
人们不禁会疑惑,这位母亲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竟然要这般去诅咒自己的儿子?难道说她的儿子是做出了什么极为恶劣、丧尽天良的事情,才导致母亲如此呢?
严厉的郡吏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的儿子名叫严延年,严延年在西汉时期可是相当有名,并且是一位酷吏呢。
当提到“酷吏”这两个字的时候,估计很多人心里就大概能明白这说的是怎样一类人了吧。就说严延年,他在当官期间呢,对地方的治理成效其实是很不错的哦,他所负责治理的地方,甚至都看不到有一个盗贼出现呢。可让人奇怪的是,既然他治理得这么好,为啥他的母亲却要准备棺材呢?这其中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严延年母亲的姓氏如今已难以考证,那咱们在这里就暂且称她为严母吧。
严延年的母亲生性善良,而且还十分聪慧。在对待孩子们的教育这件事情上,她可从来都不马虎,一直都非常重视。也正因如此,打小就聪明伶俐的严延年才能够接受到极为良好的教育。
严延年的父亲担任着一定的官职,而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之下,严延年打小就对法律萌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在那个时候,他常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钻研各类法律条文呢。他的心里怀揣着一个美好的梦想,那就是期望着在未来的某一天,自己能够顺利成为一名御史属官。
在那之后,严延年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那里呢,他经历了各种各样严格的考核流程。经过一番努力与考验,他最终成功地当上了郡吏。从这时候起,他的人生就像是开启了新的篇章,踏上了一条全然不同的崭新道路啦。
严延年这个人啊,着实是心怀正义的。打小的时候起,他就看那些在街头巷尾横行霸道的混混们特别不顺眼,心里满是厌恶。后来呢,他当上了郡吏,这可算是有了能施展拳脚的机会。于是,他便雷厉风行地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整顿行动。在他眼里,那些成天在大街上为非作歹的混混们,一个都不能放过,必须全都给抓起来,好好整治一番,以正当地的风气。
无论这些混混有着怎样的背景来历,只要到了严延年这儿,统统都得接受刑罚的惩处。也就是说,严延年可不管那些混混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势力或者情况,只要犯了事,落到他手里,那必然是要让他们尝尝刑罚的滋味,不会有丝毫的姑息迁就,一律按照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刑罚处置。
严延年踏上仕途当官之后,那可真是做了不少旁人都不敢去做的事儿呢。就因为他的这些作为,他们家乡的整个社会风气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变得比以前好多啦。当地的老百姓呢,对于严延年在当地的治理情况那是相当满意,都觉得他干得很不错呢。
在古代啊,要是在治理方面有功劳,那自然是会得到升官的机会呢。而且不管是升官也好,还是被贬官也罢,这两种情况往往都意味着要换个地方待了。就说严延年吧,他最后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跑到外地去谋求发展喽。
管理的范围逐渐扩大,严延年所采取的管理手段也变得越发严厉起来。要知道,当管理的人群增多后,形形色色的人都会出现,在这种情况下,管理手段自然就得与时俱进,跟着做出相应的更新,所以严延年才会如此这般调整他的管理方式。
严延年在当时所采取的主要手段呢,就是对那些豪强势力予以有力的打击,同时积极去帮扶那些家境贫困、势单力薄的老百姓。简单来讲的话,他所做的事儿其实就有点类似大家常说的“杀富济贫”的那种感觉啦。
在当时的情况下,要是碰到那些仗着自己有钱就去欺负贫困老百姓的有钱人,严延年可不会坐视不管。他必定会绞尽脑汁,动用各种办法,务必要让这些为富不仁、欺负穷苦百姓的有钱人受到应有的惩处,给他们定下该有的罪名,绝不让他们逍遥法外。
在当时的情况下,要是有穷人触犯了那些并非十分严重的法律规定,严延年采取的做法往往是,直接将这些穷人无罪释放掉,不予以追究他们相应的法律责任。
另外,严延年有一个很特别的行事风格。就是当大家都认为某个人不应该被处死的时候,严延年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立刻吩咐手下人把这个人给杀掉;而要是大家都觉得某个人应当被处死,这严延年呢,又会完全不顾众人的看法,直接就把这个人给放了。
严延年当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杀伐果断。在为官过程中,他行事风格鲜明,一旦做决策,往往能够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展现出极为果决的一面,这种杀伐果断的特质在其为官生涯里表现得较为突出。
要是自己的下属提出这个犯人能够被判定死罪的话,那么严延年便会说道:“行嘞,这就马上送他去赴死吧。”
严延年觉得,那些即将面临死亡的人,已经没有继续留存的必要了。毕竟,留着他们的话,时间拖得越久,就越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变故。为了防止后续生出更多麻烦,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在严延年看来,还是应当尽早把这些人给除掉,如此才能彻底断绝可能出现的后患。
每一年进入冬季之时,常常能看到这样一种场景,仿若“鲜血满地流”一般,场面颇为惊悚。而造成这一状况的人是严延年,也正因如此,他被众人赋予了一个颇为骇人的称呼——“屠伯”。
对于犯人采取这样的处理方式,乍一看呢,可能会让人觉得特别解气,心里感觉挺痛快的。但实际上呢,仔细琢磨琢磨就会发现,这做法确实是有点太过分啦。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在这些犯人当中,有不少人他们所犯的罪行并没有达到那种极其严重、死有余辜的程度,是不应该受到如此过度的对待的。
严延年的做法使得当地的百姓们满是怨言。为啥会这样呢?原来,他在管理上实在是太过严苛了。就因为他这严格的管理方式,百姓们即便心里有诸多不满,也都只敢在背地里悄悄地发发牢骚罢了。不过呢,也得说这严延年的严格管理还是有那么点效果的,那些平日里作威作福的富豪们,还有那些到处为非作歹的盗匪流寇们,在他的治理下,也都变得老实了许多呢。
严延年在治理方面存在着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他采取的治理手段并非是用那种更为柔和、温暖的方式去感化众人。相反,一旦遇到事情,他往往直接就动用刑罚来进行处理。
那种可怕的刑罚确实能起到一定作用,能让众人表面上老老实实的。然而呢,大家心里其实是既不情愿又不甘心。这么一种状况,就好比是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呢,说不定啥时候就会出问题啦。
严延年曾经经历了许多年杀伐果断的行事以及执行极为严厉的刑罚,这样的经历使得他之前原本的性格发生了彻彻底底的改变。从前的那个他仿佛已经远去,如今的他就如同经过了一番洗礼一般,整个人像是为了推行吏法而获得了新生,与过去相比全然不同了。
严延年这人胆子大到什么程度呢?他居然敢去弹劾权倾朝野的大将军霍光。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好多人都一度觉得,他这么做简直就是不想活了,毕竟霍光的权势那么大,敢去弹劾他,这得需要多大的胆量啊。
母亲的劝告
在西汉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颇为有名的人物,那就是霍光,他属于外戚权臣这一类角色哦。话说当年啊,汉昭帝驾崩了,可这汉昭帝离世的时候并没有儿子来继承皇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手握大权的霍光就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选择立汉武帝的孙子刘贺来当皇帝呢。
刘贺这个人呐,说起来就跟个小混混没什么两样呢。他老是干些让人不齿的事儿,就比如说吧,经常会穿着其他官员的衣服,然后跑到民间去为非作歹,搞得民间是鸡犬不宁的。也正因如此,朝中好多大臣那可都是对他极为不满的,觉得他这样的行为实在是太过分啦,完全没有个该有的样子。
大臣们聚在一起商议,琢磨着如今这皇帝似乎不太合适,要不干脆把他废掉吧,然后再另立一位新皇帝呢。霍光得知大臣们的这个想法后,觉得挺不错的,挺可行的。随后,霍光便着手行动,真的就把当时在位的刘贺给废掉了,接着又重新拥立汉宣帝刘询登上了皇位,让其成为了新一任的皇帝。
西汉历史上有一位皇帝是汉宣帝,他的表现还算不错呢。在他继位之后,霍光向他表示,要把手中的权力归还给汉宣帝,让他开始亲自行使皇帝的权力,亲自处理朝政事务。
汉宣帝觉得自己无论是能力方面,还是在经验积累这块,都存在欠缺之处。所以,他作出了一个决定,依旧让霍光一人独自掌管那至关重要的大权呢。
在霍光掌握大权的那段时期,凡事都得先经过他这儿过一道手呢,之后才会呈送到汉宣帝那里去。就拿严延年所写的弹劾书来说吧,这弹劾书自然也没能例外,同样是先到了霍光手中,所以霍光也就看到了这份弹劾书啦。
严延年心里认为,霍光居然擅自就把皇帝给废黜了,而后又立新的皇帝,这种行为可不是身为臣子所应当去做的。在他看来,霍光这样的举动是不合规矩的,应当按照相关的规定给霍光定下罪名才是。
当时,霍光看过那份弹劾书之后,并未发表任何看法,就这么把它搁置在一旁了。而汉宣帝呢,在见到这份弹劾书后,同样也没有说什么话,也没有针对其做出任何回应。就这样,严延年精心撰写的那份弹劾书,最终就如同石沉大海一般,被大家渐渐遗忘了,再也没有引起什么波澜。
在当时那个时期,朝中存在着一部分大臣呢。对于霍光擅自就做主这样的行为,其实他们心里是挺不满的。不过呢,这些大臣心里也都有顾虑,因为霍光手中所掌握的权力实在是太大啦,他们都特别害怕霍光,所以即便心里面有着诸多的不满情绪,却也都不敢直接站出来去弹劾霍光呢。
在西汉时期,满朝的那些文官武将众多人等里面呢,就只有严延年这么一个人敢于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心里真实的想法,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而这个严延年呢,在西汉历史上可是相当出名的,他是被称作酷吏的这么一个角色哦。他这性格,真的是特别厉害,厉害得都有点让人觉得害怕了呢。
刚正不阿确实算得上是一种很不错的性格特质,它往往代表着一个人能够坚守正义,不向歪风邪气低头。然而呢,任何事情其实都是有个限度的哦。就像那句老话说的:“物极必反”,意思就是当一种情况发展到极端的时候,就很可能会走向相反的方向啦。在刚正这件事上也是如此呢,要是一个人太过刚正了,往往就会变得不懂变通,很容易在一些复杂的情况下碰壁,甚至遭遇挫折。严延年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就是因为过于刚正,不懂得适度地处理一些事情,最终落得个身亡的结局呢。
话说在某一年,眼瞅着腊八节马上就要到了。有一位严母,她已经好久都没见到自己的儿子啦。这当儿,她心里就琢磨着,得去瞧瞧儿子,而且正好赶上腊八节,还能和儿子一块儿过个节呢,于是便决定动身前往看望儿子。
要知道,自己的儿子现在已经当上了朝廷的大官,这严母心里头那自然是满满的骄傲之情呢。可当她来到严延年所管辖的那座城市之后,就那么一下子,她立马察觉到情况有些不太对劲啦。
瞧那路上的百姓,一个个显得特别拘谨呢。他们说话的时候,都是小心翼翼、偷偷摸摸的样子,仿佛生怕被人听见了似的。再看整条街道吧,安静得很,一点热闹的声响都没有,到处都透着一种寂静的氛围呢。
就在严母满心疑惑之时,她瞧见一群犯人正被押解着往刑场的方向而去。见到这样的场景,严母并没有径直前往儿子的府邸,反而是寻了一家宾馆,随后便在那里住了下来。
严延年看到母亲的一个举动后,心里满是疑惑不解。究竟是什么举动呢?反正就是母亲的这一行为,让严延年觉得十分纳闷儿。在这种情况下,他一刻也没耽搁,赶忙动身去把母亲接回家里了。
儿子一声声地呼唤着,然而严母始终都没有给儿子开门。严延年心里琢磨着,母亲这是怎么了?他想着或许是因为自己没有出城去迎接母亲,惹得母亲生气了吧。这么想着,他便一直在门前直直地跪着,满心盼着母亲能消消气,给他开开门呢。
过了挺长一段时间后,严母这才给儿子把家门打开。门一开,严母便立刻开启了诉说模式,一桩桩、一件件地开始历数起儿子之前的种种行为表现来。
严母的意思,简单来讲呢,就是她对自己儿子的管理方式极为不满。在严母眼中,她觉得儿子就只晓得依靠吏法去对百姓们的行为加以约束,却完全不明白还可以用爱去感化百姓,让百姓们从内心深处自觉地规范自身行为,而不是单纯靠强硬的吏法去限制,儿子这样的做法在她看来是很不妥当的。
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严延年看到某种情况后,赶忙着急地做出解释,他说道:“我所抓捕的这些人可都是犯了罪的,按照法律规定把他们处决掉,这能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呢?”
严延年心里觉得,他所做的一切其实是在为百姓们消除祸害。可奇怪的是,百姓们却并不会因此而念他的好。这到底是为啥呢?原因就在于,他施行的吏法实在是太过严酷了。在处理各种事情的时候,常常是稍微有点情况,就直接对相关人等处以死刑,这让百姓们心里对他很难有什么好感。
咱们先来说说啊,不管自家的孩子是个什么样子,是优秀也好,是有些不足也罢,父母那可都是打心眼里不会嫌弃他们的。哪怕是自己的儿子犯下了错误,做了不该做的事儿,当父母的那也是绝对狠不下心来看着孩子一步步走到刑场上去,最后落得个被处决的悲惨结局。
严母尝试着和儿子沟通,可怎么都说不通。没办法,她当下就做了个决定,心想还是回去算了,就不留在这儿和那浑身透着股子杀气的儿子一起过节啦。
在即将离开的时候,严母心里很是担忧儿子的行事作风,为了能再给他一个极为严厉的警示,便狠下心来说,等自己回去之后,就要提前给他把棺材买好。严延年呢,确实也听到了母亲这般狠话,可他压根就没把母亲的这番告诫放在心上,依旧我行我素,没太当回事儿。
执法人最终成犯人
这种情况其实还算正常啦。要知道,很多人碰到类似情形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母亲大概是正在气头上呢,所以说出那样的话很可能就是气话。就像严延年,他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就没把母亲说的那些话放在心上咯。
母亲回到家之后,严延年依旧按照以往的方式继续过着自己的日子。然而,时间悄然流逝,大约过了一年的光景,一直悬在严延年头上的那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终究还是落了下来,皇帝下达了对他的处决命令,他终究没能躲过这一劫。
他平日里行事作风极为严厉,这可把他的一位好朋友府丞义给吓得不轻。府丞义心里直打鼓,老是担心说不定哪一天就会被严延年给抓进监狱,落得个被处死的下场。思来想去,为了避免这样可怕的情况发生,府丞义最终决定干脆先下手为强。
府丞义察觉到自己在世的日子已经不多了,于是他把严延年所犯下的种种罪行一一罗列了出来,随后派人将这些罗列着严延年罪行的相关内容呈送给了汉宣帝。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做完这一系列事情之后,府丞义竟然选择了自尽这条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检察院经过商讨后认为,严延年所犯下的诸多罪过,其严重程度已经达到了足以对他判处死刑的标准。就这样,严延年最终被押赴刑场,在那喧闹的街市之中,他的人生就此画上了句号。
可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过刚易折”。想当年呢,严延年在工作方面表现得极为突出,正因为如此,汉宣帝对他十分看重,并且还委以重任,让他担当重要职责呢。
在古代的官僚体系当中,那些负责吏法方面事务的官员啊,其实说白了,就仅仅是皇帝手中的一枚棋子罢了。皇帝要是有需要用到他们的时候,那肯定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能够充分地施展自身的才能,在相关事务上大放光彩,把自身的作用发挥出来。可一旦皇帝觉得不再需要他们了呢,那这些吏法官员的命运就只能是被无情地遗弃掉啦,只能无奈地被搁置在一旁,不再有施展作为的空间咯。
严母当初所说的那些话,可绝不是在故意夸大其词、吓唬人呢,这是因为她把朝堂之上的种种事情都看得透透彻彻的。她当时给出的警告那是相当及时的,本应能起到作用的,可让人无奈的是,她的儿子压根就没把这些话听进去。
在汉朝时期,有一位被称作“万石严妪”的严母。之所以她会得到这样一个称呼,是因为她膝下的五个儿子可都在汉朝担任着大官呢,这在当时也算是颇为引人瞩目的情况啦。
咱们可以从儿子们的做官历程当中瞧出朝堂之上的形势。就说那些有能力的人吧,皇帝呢,在平日里确实是会对他们加以重用的,可一旦碰到了某些事情,哪怕这些人之前功劳不小、能力挺强,皇帝也会丝毫都不犹豫地直接把他们给处死喽。
在过去帝王们的眼中,臣子们就如同棋盘上的棋子一般。什么时候需要用到臣子了,那就把他们摆在相应的位置上发挥作用;而一旦觉得这些臣子没什么用处了,或者是不符合自己的某些需求了,便会毫不留情地将其丢弃。所以呢,在那样的环境下当官,其实没必要太过较真、太过认真地去做事,只需要把自身能力发挥出个大概的、一般的水平也就可以啦。
严延年这个人呢,其实心眼说不定也并不坏哦。不过,他在处理犯人这件事上,做法可就太残暴啦。要知道,他曾经把好多好多人都给送到了刑场上去呢。结果呢,挺让人感慨的,到最后他自己居然也走上了刑场。这么看来,说不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因果报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