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得知慈禧太后已经选定3岁的溥仪作为下一任皇帝的时候,光绪帝满心无奈,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何必搞得如此麻烦,直接找一个年龄更大点儿的孩子来当皇帝,那不不是更好吗?”
随后,光绪又道出了一句饱含深意且透着心酸的话语,据说,这句很可能是在对溥仪之后的命运进行暗示呢。
光绪曾经说过的那些话,到最后到底有没有得到实际的验证呢?
满清历代皇帝览
清朝是我国历史长河里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其末年的时候呢,出现了一连串的事儿,而且这些事儿产生的影响都不太好呢。也正因如此,后来的人们对于清朝这个王朝所给出的评价往往都不是特别高哦。
一个王朝究竟好不好,这和掌握王朝大权的皇帝可是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不过呢,仅仅因为王朝的情况和皇帝相关,难道就能据此判定皇帝就一定不好吗?显然是不能这样简单下结论的。
就来讲讲最开始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吧,这确实是没什么可争论的。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依照以往的惯例来看,一个朝代在开国的时候,前面几位皇帝通常情况都是挺不错的呢,特别是开国的第一位皇帝,往往更是有着突出的表现,努尔哈赤作为清朝奠基者,皇太极作为承上启下进一步推动发展的君主,自然也符合这样的规律啦。
接下来要说的是清朝入关后的首位皇帝顺治帝啦。这位皇帝在位的时间着实不算长呢,而且就其在位期间的表现来看,也并没有做出特别突出、能够让人印象极为深刻的贡献。
顺治帝在诸多方面有着一定作为,而其中贡献最为突出的,恐怕就得数在促进各民族之间关系这件事上了。他使得各民族能够融洽地相处,彼此团结起来,并且能够和平地共同生活。要知道,这一点对于当时的社会而言,那可是极其重要的,对于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等都有着深远且重大的意义呢。
接下来要提到的这三位皇帝,那在清朝的历史进程当中,可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呢,而且就算放在咱们国家整个古代历史的大范畴里去看,他们的地位那也是相当高的,不容小觑。这三位皇帝是谁呢?就是有着爷儿孙关系的康熙、雍正和乾隆啦。
在我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之中,唐朝时期曾出现过一段极为繁荣昌盛的阶段,那便是开元盛世啦。在这个时期,国家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社会呈现出一片蓬勃发展的景象,百姓生活也相对安稳富足呢。而清朝呢,同样也有一段被后世常常提及的盛世时期,也就是康乾盛世。这一时期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统治,在这期间,国家的疆域得到进一步巩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也依旧保持着一定的繁荣态势,在历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呢。
不少人对康乾盛世是不认可的,觉得这就是在糊弄人、夸大其词呢。但咱们也得客观来讲,在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皇帝当政的那段时期呢,实事求是地说,确实是要比其他很多皇帝在位的时候情况强出不少。
特别要提到中间的雍正时期,那时候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可真是特别舒坦呢。在雍正当朝的这段时间里,百姓们的生活状态很不错,方方面面都让人感觉比较顺心如意,就仿佛是处在一段较为安稳、舒适的岁月当中,真的是过得相当舒坦。
乾隆时期能够把清朝的国力推至历史上的巅峰状态,这里面雍正当年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可是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要知道,正是因为雍正实施了那些有效的政策举措,才为乾隆时期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乾隆能取得那样的成就,着实要好好感谢雍正当年打下的良好根基呢。
只可惜,打从乾隆皇帝执政到后期的时候起,大清王朝就已然踏上了下坡路啦。为啥会这样呢?其实也不难理解,人一旦上了年纪,往往就容易变得懈怠起来,乾隆皇帝也不例外,所以这大清的国运也就跟着开始走下坡喽。
在清朝的皇帝传承序列里,乾隆皇帝之后即位的是嘉庆皇帝和道光皇帝这两位。不得不说,这两位皇帝呢,在他们各自的执政生涯当中,并没有做出什么特别突出、能让后人铭记且对整个国家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贡献。不过呢,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那可真是没得说,非常勤奋努力,每日都在兢兢业业地处理着各种朝政事务呢。
清朝的国门确切来讲是在道光皇帝在位期间被打开的。不过呢,这道光皇帝其实是个挺勤劳的人哦,他的这种勤劳程度和他的父亲嘉庆皇帝还挺相似的呢。
咸丰在刚刚继承皇位的时候,表现得还算比较勤奋呢。他那个时候,心里是有着想要振兴国家的一番雄心壮志的哦。
他心里怀揣着重振国家、使其再度走向富强的想法,这初衷无疑是很不错的。然而在那个时候呢,国家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内部存在着诸多令人忧心的忧患,外部又不断遭受着各种威胁与侵扰,各方面所暴露出的问题都已经严重到了极点。整个国家的状况就如同一个千疮百孔、腐朽不堪的大厦一般,各种弊病积重难返,想要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把这些问题彻彻底底地解决掉,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要知道啊,就算把咸丰皇帝所处的那个时代,换成康熙、雍正或者乾隆皇帝中的任何一位来面对,那些棘手的问题也都很难得到解决。这么来看的话,咸丰皇帝还真的是有点运气不佳,赶上了这么个情况,就好像是生不逢时一般呢。
当抵达避暑山庄之后,咸丰帝已然被列强的强势攻击彻底击垮,整个人的志气都丧失殆尽了。打这以后,他就完全抛开了朝政之事,再也不去理会国家大事该如何处理啦。每日里就只知道尽情享受,不是吃吃喝喝,就是玩乐消遣。要知道,那时候他正处于大好年华,本应该是鼓足干劲、勤奋努力操持国事的绝佳时机呢,可他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早早地就选择了如同安享晚年一般的生活方式,把该承担的责任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接下来要说到的呢,就是今天故事里的两位关键人物啦,他们就是光绪和溥仪,这二位可都是末代皇帝。
要对这两位皇帝做出评价其实挺难的,就拿溥仪来说吧,他在位的时间特别短,总共也没几年呢。并且,他当时年纪还很小就登上皇位了,所以要全面、客观地去评价他,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光绪帝呢,从某种程度来讲,似乎更接近亡国皇帝的样子。不过呢,这事儿还真不能全怪他。怎么说呢,只能感慨他这人的命运实在是太不济了,运气太差啦,所以才落得那样的局面呢。
同治帝身处清朝时期,他的行事啊极为荒唐,结果把自己的性命都给玩没了。这同治帝去世的时候呢,有个情况比较特殊,那就是他并没有一个正儿八经、名正言顺的子嗣。在这样的局面下,当时手握大权的慈禧太后就站出来做了个决定,那就是要另外挑选合适的人来继承皇位啦。
那么要立谁呢?很显然,应当是年纪小的那个人。
多舛人生
不然的话,一旦她失去了手中的权力,那可就说不准会遭到多少人的报复,甚至有可能被活活打死。
当光绪的父亲知晓自己年仅4岁的儿子居然要登上皇位成为皇帝的时候,他整个人一下子就仿佛失去了支撑的力气,直接瘫坐到了地上,随后便抑制不住地放声大哭起来。要知道,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对他而言,实在是太过沉重了,儿子如此年幼就要肩负起皇帝的重任,未来会面临怎样的状况,一切都是未知数,也难怪他会有这样崩溃的反应呢。
估计到这时候,就会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了:“当皇帝能有啥不好的?怎么光绪皇帝的父亲会难过成那个样子呢?”
其原因是这样的,光绪皇帝的父亲对当时所处的形势看得极为明白。
在当时的晚清时期,国家的大权毫无争议地被慈禧太后一人牢牢掌控着。在那样的局面下,光绪帝即便登上了皇位,实际上也不过就是个傀儡罢了,根本难以真正地行使属于皇帝的权力,很多事情都得听从慈禧太后的安排呢。
在那个时候,慈禧太后每天都会把光绪帝带在自己身旁。她对光绪帝在生活方面颇为照顾呢,给他提供好吃的食物,让他能品尝到各种美味佳肴;还给他准备好看的衣服,把光绪帝打扮得妥妥当当的。并且,慈禧太后还会教导光绪帝各种各样繁琐复杂的规矩,从日常言行到礼仪规范等诸多方面,都一一细致地传授给他呢。
有一个年仅4岁的孩子,原本正是该享受那无忧无虑、充满欢乐的童年时光的时候呢,可他却早早地就失去了这样的美好。他被困在了宫中,就好像被绳索紧紧束缚住了一般,没了自由,也没了本该有的童真快乐。要知道,作为孩子的父亲,但凡还是个有良心的人,又怎么能狠下心来,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去忍受这样的苦难?这种苦难对于一个小小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太沉重、太残酷了。
想必在这个时候,就会有人站出来讲这样一句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嘛。”意思就是说,只有能够经受得住各种艰难困苦的磨砺,才有可能成为出类拔萃、比别人更优秀的人呢。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观点,很多人在谈到面对困难和吃苦这件事的时候,往往就会搬出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虽说这话是这么讲的,可那毕竟仅仅是个才4岁的小孩子,这样做或者这样对待他,真的是显得太过残忍了呢。
光绪皇帝的生母,那可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呢。按常理来说,这关系够亲近的了吧。可慈禧呢,她满心满眼就只有权力,在她心里,这份亲情压根就没什么分量,根本不会去考虑这层亲属关系。
有些人是没有感情的,你知道吗?这样的人真的特别可怕。他们就好像缺失了某种很重要的东西,对身边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无动于衷,既感受不到别人的喜怒哀乐,也无法给予他人应有的情感回应,想想都让人觉得心里发怵呢,真的是太可怕啦。
就这样,慈禧又一次开启了她人生中的第二次垂帘听政历程。在当时的局势下,种种因素交织,使得慈禧再度走到了能够掌控朝政的关键位置,从而踏上了这第二次垂帘听政的行程呢。
同治可是慈禧的亲儿子,可即便如此,她在对同治的管教方面就没怎么上心,做得并不好。后来到了光绪这儿呢,情况也没什么改变,同样是没有好好去管教光绪呢。
光绪相较于他的哥哥同治来说,那可是强出不少呢。同治在位期间干过一些挺荒唐的事儿,而光绪呢,最起码他可从来没有做过这类荒唐的事情。
当光绪帝到了要成婚的年纪时,挑选皇后这件大事就落到了慈禧太后的头上。慈禧呢,亲自出马为光绪帝挑选了皇后,这位皇后姓叶赫那拉氏。大家一听这姓氏,估计心里就有数了,这显然又是和慈禧太后有着亲属关系的人。没错,这位被选中的皇后,实际上就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呢。
在慈禧的想法里,她觉得若想要完完全全地把皇帝掌控在自己手中,那就非得找个人紧紧地盯着皇帝不可。如此一来,一旦出现哪怕一点点的异常情况,就像是有了什么风吹草动似的,慈禧便能够在第一时间就察觉到、知晓得清清楚楚呢。
光绪帝在结婚之后,按常理来讲就应当开始亲政了。可实际上呢,慈禧太后并没有把权力真正交到光绪帝的手中。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在这种权力交接不顺畅的状况下,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之间慢慢地就产生了矛盾。而在诸多事件当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那就是戊戌变法这件事儿啦。在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想要推行一系列的变革举措,可这无疑触动了慈禧太后等守旧势力的利益,双方之间的矛盾也在这个过程中愈发凸显出来。
甲午战争前后那段时期啊,光绪皇帝的态度一直很明确,那就是主张要主动发起攻击呢。他心里想着,通过主动出击这种方式,说不定就能达到出奇制胜的良好效果哦。然而呢,李鸿章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做法,他始终坚持避战保船的策略,就是尽量避免和敌军正面交战,把重点放在保护船只上面啦。
另外,在当时军费相当紧缺的状况之下,慈禧太后竟然还要大兴土木去修建颐和园。光绪皇帝得知这一情况后,可没有就此纵容她。光绪多次明确提出要求,坚决不允许挪用军费来用于颐和园的修建工程。
光绪想要阻止颐和园的修建,为此他多次提出反对意见,可这反对却没起到什么作用呢。为啥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光绪他手头上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权力,在很多事情上做不了主。就这么着,尽管光绪心里不情愿,也努力去阻拦了,但最终颐和园还是按照原本的计划修建完成啦。
我们来看看李鸿章的避战保船这件事。大家可能会疑惑,李鸿章作为一个大臣,怎么就敢不听皇帝的命令呢?这里面其实是有缘由的。要知道,李鸿章那可是慈禧太后这边的人呢,在当时的情况下,慈禧太后掌握着实权,而皇帝呢,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权力。所以,李鸿章自然就觉得没必要非得听这个没什么实权的皇帝的话啦,于是才有了避战保船这一做法呢。
在当时那样的一种情形之下,康有为以及梁启超等一批人犹如横空出世般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相互联合,共同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这一事件,而此事件的发生,一下子就打破了此前那看似短暂的平静局面呢。
光绪的心酸
在那之后,就发生了戊戌变法这件大事。这次变法呢,其实就是一场改革啦。而当时的光绪帝,对这场改革那可是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呢。他非常认可这场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和想要达成的目标,在整个戊戌变法的过程中,光绪帝都积极地参与其中,以他的身份尽力去推动改革的各项举措,足见他对这次改革的重视程度。
戊戌变法所涉及的改革是多方面的,在进行这些改革举措的时候,主要是参照了西方的一些做法呢。为啥要参照西方的?这是因为在当时那个时期,西方列强一个个都特别强大。那既然人家有着强大的实力,觉得人家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所以就跟着人家去学习啦,希望能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国家也变得更好。
戊戌变法不仅仅着眼于学习西方的一些理念及做法,同时也着重针对国内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力开展了改革举措。也就是说,这次变法并非单纯地借鉴西方那一套,还把目光聚焦到了国内自身面临的各种状况,然后在此基础上推行一系列旨在改变国内现状、解决国内问题的改革行动呢。
当谈及国内问题的时候,往往就会面临诸多棘手的状况呢。要知道,进行改革这件事呢,总归是会触碰到一部分人的利益的。就拿戊戌变法来说吧,它在推行的过程中,就触动了清朝那些顽固派们的利益呢,所以也就导致后续出现了一系列复杂的情况。
实际上呢,在当时那个情形下,慈禧本人并没有察觉到有什么异样之处。反而是她手底下那些备受宠信的臣子们,先一步表露出了不满的情绪。而在这些臣子当中,为首的是一位名叫奕劻的皇室宗亲呢。
大家看啊,从字辈这个角度来讲呢,就能够很明显地发现,这个奕劻,他和咸丰帝是处在同一辈的呢。
在奕劻等一些人的介入和影响之下,慈禧太后随后便开始对戊戌变法采取了干预的行动。当时奕劻等人发挥了一定作用,促使慈禧做出了这样的举动,由此戊戌变法的走向也就受到了慈禧这边的强力干涉啦。
大家都知道,光绪帝在当时其实是没什么权力的。在那样的情况下,维新派的处境就特别艰难,势力单薄得很呢。眼瞅着这维新的事儿都快要进行不下去了,没办法,光绪帝就想到了袁世凯,这人可是手握兵权的,光绪帝想着或许能从他这儿找到一些转机和支持吧。
在当时的情况下,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将袁世凯视作能够拯救自己的关键人物,内心满怀着期待,盼着袁世凯能够伸出援手,给予他们援助呢。
袁世凯可不是个糊涂人,他心里明镜儿似的,很清楚就算自己出手去帮光绪那一方,可到最后呢,也根本没办法斗得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那帮顽固势力。既然明知道自己没那个本事去和他们对抗并且取胜,那干脆就选择加入到他们那一边去呗。
当时啊,光绪心里有着一些想要变革图强的想法,对一些现状有着反抗的心思呢。袁世凯呢,就带着光绪这些反抗的想法去见慈禧了。慈禧得知光绪居然有想要推翻自己统治的念头后,那可真是气不打一处来,一下子就火冒三丈了。就因为这样,后来便引发了戊戌政变这件大事儿。
在那场政变当中,光绪帝遭到了软禁,行动失去了自由。而维新派的诸多成员呢,也不幸被残忍杀害。就这样,戊戌变法最终没能继续推进下去,是以失败的结局落下了帷幕。
曾经有人目睹了某一幕场景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明明有着诸多不满,甚至可以说是讨厌的情绪,那他为什么不安排人手去暗中行刺慈禧太后呢?”
说到刺杀慈禧这件事,您还别觉得不可思议,实际上还真发生过呢。就拿维新派来说吧,他们曾经就谋划过要对慈禧下手,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推动一些变革之类的。不过可惜的是,最终这次刺杀行动并没有能够成功达成目的。
慈禧心里很清楚,自己那可是相当招人恨呐。正因为如此,在平日里,她对于自身的防卫工作那是一点儿都不敢有所疏漏。你想想看,要是有人想要去行刺她,那难度可比去刺杀光绪帝大多了呢。
在光绪帝遭到软禁之后,他的人生便如同被按下了倒计时的按钮,正式开启了那段走向尽头的历程。光绪帝失去了人身自由,被限制在特定的范围之内,从此,他余下的人生时光,就只能在被囚禁的状态下一点点消逝,仿佛命运的轨迹已然注定,正一步步地迈向那不可避免的终局呢。
光绪皇帝长期处于多种极为不利的情绪交织的状况之中。这些负面情绪不断累积,对他的身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久而久之,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逐渐被重病所困扰,身体变得越来越差了。
当光绪帝的身体状况愈发糟糕,已呈现出快不行了的态势之时,慈禧太后心里便动起了别样的心思。她琢磨着,既然光绪帝如今已经病入膏肓,看样子是指望不上他继续为自己所用,来维持对朝堂局势的把控了,那还不如干脆提前送他走完这一程。于是,在光绪帝还在病榻之上苦苦挣扎的时候,慈禧太后就赶忙着手去寻找下一个能够任由自己摆布的人选,而这个人选就是溥仪。溥仪也因此被慈禧太后推上了皇位,成为了大清的最后一位皇帝,在他那尚还年幼懵懂的年纪,便被卷入了这风云变幻的晚清宫廷政治漩涡之中,从此开启了一段充满波折坎坷的人生历程,也见证了大清王朝走向覆灭的最后阶段。
要知道,太后那可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她所下达的旨意,那可就是必须要遵从的命令呢。在当时的情况下,又有谁敢去违抗太后的旨意?毕竟那可是违背不得的,一旦违抗,后果肯定是极其严重的。
光绪说出的第二句话,那可是直接把自己内心的酸楚给吐露了出来。而且呢,通过这句话也表明了,他这一生所经历的那种悲剧,很有可能会再次在溥仪的身上发生,重演一遍呢。
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只要慈禧太后依然在世,那么无论由谁来登上皇帝的宝座,最终都只能沦为傀儡一般的存在。也就是说,慈禧太后有着极大的权势和掌控力,在她活着的时候,皇帝的地位其实是被严重架空的,根本无法真正地行使属于皇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只能在慈禧太后的操控之下,做着表面上的皇帝,实则事事都得听从慈禧太后的安排,毫无实际的决定权呢。
要知道,溥仪的命运相较于光绪而言,那可真是好得多啦。光绪在位期间诸多不顺,遭遇了不少困境和磨难,而溥仪虽说也经历了许多波折起伏,但总体来看,和光绪所经历的情况比起来,他的命确实算是很不错的呢。
溥仪曾经表示自己当过四次所谓的“皇帝”呢。第一次,是正式继位成为皇帝,这是比较传统意义上的登上皇位的情况。而后呢,还有两次特殊的经历,一次是张勋发动兵变,把溥仪又给推上了那个位置;另一次则是受到日本人的扶持,再次处于类似皇帝的角色。最后呢,溥仪迎来了新的人生阶段,那就是成为新中国的一员,在新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溥仪也成为了能够当家做主的人民中的一份子。在溥仪自己的认知里,他觉得前面那几种情况,就好像是不同形式的“集体皇帝”一般的存在呢。
大家知道吗?溥仪在后来写的回忆录里头,可是不止一次地表达出了对新社会的那种喜爱之情呢。从这一点上啊,咱们就能瞧得出来,溥仪在当时的日子过得那是相当不错,挺快乐的呢。咱再回过头来看看他的叔叔光绪,光绪可是过着被囚禁的生活,对比之下,溥仪的境遇可就好太多啦,真的可以说是极为幸福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