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男星尚于博从高楼一跃而下,只留下18个字与母亲的眼泪

智慧侃情感 2024-11-14 04:48:31

"我的死跟他人没有关系,无须责怪任何人。"

2011年10月25日,这是娱乐圈最让人心碎的18个字。28岁的尚于博,一个被誉为演艺圈新星的年轻演员,在北京一处高楼顶端留下这句话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走得太突然,却又似乎早有预谋。那天的高楼顶端,他来来回回走了整整3个小时。这或许是他人生中最后的独角戏,没有观众,没有掌声,只有内心的挣扎在回响。

他在等什么?也许是在等楼下的人群散去,也许是在给自己最后的机会。这个总是为别人着想的演员,连告别都这么温柔。

"珊珊,是你吗?"电话那头,尚于博的母亲毛爱珍哽咽的声音让经纪人瞬间慌了神。

"快让尚于博接电话。"

"他接不了了,永远接不了了。"

消息很快登上新闻头条,网络上各种猜测纷纷涌现。有人说他是为情所困,有人说是事业受阻,各种戏谑性的揣测像把刀,一次次剜在母亲毛爱珍的心上。

"他不是为情所困,不是顶不住压力,他只是病了,自己没法控制得病了。"毛爱珍强忍泪水,为儿子澄清。这个心碎的母亲,此时只想守护儿子最后的尊严。

18天后的11月13日,在北京昌平的告别仪式上,母亲哭到晕厥。

他的离去,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年轻人们,内心到底承受着怎样的压力。

而那18个字,成了他最后的倔强,仿佛在告诉这个世界:别为我的选择责备任何人,这是我自己的决定。

善良的人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为他人着想。

"妈妈,我生病了,应该是抑郁症。"

2009年的那个夏天,尚于博拉着母亲毛爱珍的手,用着最平静的语气说出了这句话。他甚至还笑了笑,补充道:"不过现在已经没事了,我看过心理医生,开始治疗了。

这番云淡风轻的话语背后,藏着多少无人知晓的煎熬?

从小在深圳长大的尚于博,过着人人羡慕的生活。父母下海经商,家里日进斗金,他住着大房子,穿着好衣服。可谁又能想到,在这看似完美的生活背后,少年最缺的,是父母的陪伴。

独自一人的时光太长,尚于博慢慢变得孤僻。他像一个安静的旁观者,躲在自己的世界里,脑海中经常闪过奇奇怪怪的画面。

也许正是这些幻想,让他爱上了表演。

学霸和戏精,这两个标签让人意想不到地糅合在了他身上。高中时,话剧社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在那里,他可以尽情演绎不同的角色,仿佛找到了另一个自己。

他的第一次登台,就是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男主角。

2001年,这个沉默的男孩给所有人一个惊喜。670分的高考成绩,足以让他进入任何高校。但他选择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和张歆艺成了同班同学。

那时的他,还是那么耀眼。

"他是我们班的学习委员,专业课总是名列前茅。"同学们这样评价他。没人会想到,这个拿着专业奖学金的优等生,内心住着一个日渐黯淡的灵魂。

最讽刺的是,当他终于鼓起勇气向经纪人透露病情时,用的依然是那种轻描淡写的语气:"你知道吗?我得抑郁症了。

他总是这样,把最痛的伤藏得最深。那个阳光帅气的外表下,是一颗敏感而脆弱的心。当所有人都以为他是个开朗的大男孩时,抑郁的阴影早已悄悄将他包围。

这个曾经的话剧少年,在现实的舞台上,演绎着最后的独角戏。而那个深爱表演的灵魂,正在被黑暗一点点吞噬。

没人知道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崩溃的,就像没人真的理解,当他说"我病了"的时候,那该是下了多大的决心。

2011年夏天,尚于博开着车,载着即将赴港定居的经纪人兜着风。半小时的车程,他硬是开了3个小时,把两人相识的每一条路都走了一遍。

这是他的道别方式,独特而令人心疼。

谁能想到,这一程,竟成了最后的合影。

他们的缘分开始于2004年。那时的尚于博,还是中央戏剧学院的大三学生,与凌潇肃一起拍摄电影《枪手》,演活了"肖聪"这个角色。

从此,这个不愿意"往外跑"的话剧少年,意外踏进了影视圈的大门。

"他是个有更高级别精神追求的人。"经纪人这样形容他。是啊,一个高考670分的学霸,能在演艺圈沉得住气,不急功近利,光这份定力就不是常人能及。

但就在这最后的告别里,他终于说出了一个秘密。

"有一次去参加派对,我莫名其妙地爬到了另一个小区的楼顶。

经纪人被吓坏了:"你要好好活着,你身边有很多爱你的人,有麻烦一定要打给我。"

临走前,经纪人还为他安排好了一切:签约新公司,找好新经纪人,接洽4部优质影视剧。多好啊,事业正当上升期,从《天涯歌女》到《杜拉拉升职记》,一部部作品让他逐渐被更多人认识。

可惜,这些剧本终究成了遗憾。

跳楼前三天,他还给远在四川的经纪人打了电话,聊着日常,还开玩笑说要帮她转钱。最后拜托她帮忙拜一下活佛,仿佛只是随口一说。

那通电话,是他最后的道别。

谁又能想到,那个在《杜拉拉升职记》里帅气逼人的男演员,内心早已千疮百孔。那个总为别人着想的大男孩,连离开都要选在无人打扰的时候。

那年夏天的最后一程,不是昙花一现的告别,而是永远的告别。

"妈,你看这三个剧本,你看我该选哪一个?"

生命的最后三天,尚于博拿着剧本问母亲。那一刻,毛爱珍还在认真地为儿子分析着,殊不知这不过是儿子想多听听她声音的借口。

28岁,本该是演员最好的年华。短短5年,6部作品,每一步都走得扎实。2010年,他登上美国华人春晚的舞台,担任主持人。

那时的他,站在聚光灯下,笑容那么耀眼。谁能想到,那会是他最后的高光时刻。

戏剧舞台始终是他的初心。在走红之际,2010年的他还是抽出时间,一年内参演了十个话剧,包括《大宅门》和《乱世佳人》。

他说过,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话剧演员,进入国家级话剧院工作。

可惜,那些未演完的剧本,永远停在了2011年的秋天。

从小到大,尚于博都是别人眼中的完美模范:高考状元、戏剧才子、新晋影星。可谁又能看到,在这些光环之下,藏着一个日渐崩溃的灵魂。

28岁,他的人生剧本戛然而止。这个年纪,对很多人来说,故事才刚刚开始。可对他而言,却成了永恒的定格。

那些未拍完的戏,那些未演完的剧,和那些未实现的梦想,都成了永远的遗憾。

"男人三十而立",可他的人生,永远停在了即将而立的门前。

"自己淋过雨,所以也想给别人撑把伞。"

2012年,在失子之痛中,毛爱珍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怀念儿子。她创立了国内首家预防治疗抑郁症的公益基金会——"尚善公益基金会"。

这个名字,寓意着尚于博一生的善良。

痛失爱子的她,一度陷入崩溃。可她明白,如果就此倒下,就辜负了儿子的善意。她选择赴美学习,研究抑郁症,要做那个为他人撑伞的人。

11年过去了,这位母亲仍在坚持。从一个对抑郁症知之甚少的普通人,到现在的半个"专家",她用实际行动延续着儿子的生命价值。

十年间,她走遍大江南北,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不为盈利,只为让更多和儿子一样的人,能够被及时发现,被真诚理解,被妥善照顾。

"过去无法挽回,但未来可以改变。"这是毛爱珍常说的一句话。

她把对儿子的思念,化作了拯救他人的力量。这是一个母亲最伟大的爱,也是对儿子最好的纪念。

0 阅读:21

智慧侃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