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不见的高级诗,末尾两句,意境幽远,有醉心之美

槐序文史 2024-08-21 19:20:04

精读古诗词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塞上听吹笛》

公元752年,高适辞官封丘尉,再入长安,期间与崔颢、储光羲、綦毋潜、岑参、杜甫、薛据等人皆有密切往来,这说明此时的高适人脉已经很广,因此想在仕途上更进一步。

虽然高适诗写得很好,也考中了进士,但其实高适是一名武将。他身出名门,为“渤海高氏”,祖父高侃是高宗时期著名的将领,曾任于安东都护、左监门卫大将军、陇右道持节大总管,封平原郡开国公。

然而到了玄宗时期,天下逐渐太平,没有多少仗可以打,武将就不太受重视了。进入开元盛世,高适一身本领更是无处施展,因此46岁时才在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举荐下,进士登科,获官封丘尉。

杜甫有句名诗: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作为高门子弟,一个小小的县尉是看不上眼的,高适也一样,所以干了一年多高适就辞职了。他的梦想是入行伍,渴望能通过沙场来建功立业,所以这次来长安后,御史中丞田梁丘就推荐他入哥舒翰幕府,这也正是高适的梦想。

不过,这个过程比较复杂,当时哥舒翰正在攻吐蕃,高适追随其行军踪迹,先赴河西,然而并没有见到哥舒翰,之后高适又去了武威、临洮,直到西平郡才见到哥舒翰。

哥舒翰很欣赏高适的才华,不但将其召入幕府任掌书记,还表请高适为左骁卫兵曹,后又带高适一起还朝面圣,当着玄宗面称赞高适文韬武略。

事实上,哥舒翰没有看走眼,后来“安史之乱”爆发,高适屡建奇功。

我们今天所讲的这首诗,就是作于高适任哥舒翰幕府期间,此间也是高适创作的巅峰期,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都是写于此。比如《塞下曲》: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这首诗还有一个别名,为《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王七”即王之涣,为高适的好友,但此时王之涣已经去世10年多,追思故人,高适就和了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早春时节,西北边塞的冰雪渐次开始消融,战士们牧马归来时,已经是暮色沉沉。入夜以后,皎洁的明月冉冉升起,不知是谁吹起了羌笛,笛音悠扬,穿透夜空,回荡在明月与戍楼之间。

王之涣曾在《凉州词》中写“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言下之意是,不要用羌笛吹“杨柳曲”来幽怨春光迟迟未到,这玉门高耸,连春风都吹不过来。

由此可见,高适很有心,他在诗中刻意描写了羌笛,还提到了“雪净”,说明春风已经涌入,借此来慰藉故人。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随风在夜空中飘荡,不知会落向何方,但是看看那些闻曲而情动的战士们,才知道,这一曲乡愁洒满了关山内外。

诗中的“梅花”是双关语,既指“春梅”,亦指“梅花曲”,而“梅花开满关山”自然是虚景,因为梅花开在江南之地。诗人用这种手法,表达的就是浓厚的乡愁,正如李白的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然而笛音和关山却是真实存在的,虚虚实实正是这首诗的绝妙之处,闻者醉心,读之心醉。

一曲绕梁,久久不能散去!

3 阅读: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