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李斯逼死扶苏后随即腰斩身亡,赵高:他不死,我如何成为丞相

赵梦瑶说历史 2025-02-14 19:21:45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物的命运如流星般璀璨却又短暂,李斯便是其中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默默无闻到权倾朝野,再到落得个悲惨下场,其经历令人唏嘘不已。

李斯出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出身低微,生活困苦。年少时,他在郡县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官,每日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然而,一次偶然的经历,却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

那是在官府粮仓中,李斯看到一只又大又肥的老鼠,趴在谷堆上安心地吃着粮食,毫无惧色。而厕所里的老鼠,生活在肮脏环境中,见到人便吓得四处逃窜。这一景象让李斯触景生情,他感慨道:“人生苦短,能否出人头地,完全取决于所处的环境。一个人将来过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能否把握机会,选择好的发展环境。”

为了改变命运,李斯毅然离开楚国,前往齐国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他深知秦王嬴政贤能且实力最强,有鲸吞天下之志,于是决定投身秦国。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李斯告别荀子,踏上了前往秦国的征程。

入秦初期,李斯成为吕不韦的舍人,后被任命为郎。终于,他等到了拜见嬴政的机会。此时的嬴政正谋划着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事,李斯敏锐地察觉到这一机遇,便对嬴政说道:“成大事者,必抓住机遇。自秦孝公始,周室衰落,列国征战不休,秦国得以强大。今秦国国力强盛,大王贤德,灭六国如扫灶尘一般,正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之良机,切勿错失。”李斯还建议采取离间各国君臣之计,派谋士带黄金游说六国,收买或刺杀诸侯国的谋士,并主张“先灭韩,以恐他国”。

李斯的这番言论激起了嬴政的雄心壮志,让他备受赏识,很快被提拔为长史,后又封为客卿。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韩国为了消耗秦国国力,建议秦国修水渠,即著名的“郑国渠”。尽管郑国渠建成后对秦国农业有很大益处,但秦国朝中群臣却对外来客卿产生议论,认为他们是为母国利益而来。年轻气盛的嬴政听信了保守大臣的建议,下达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关键时刻,李斯上疏劝谏,列举百里奚、商鞅等人的功绩,说服了嬴政废掉逐客令,他也因此因祸得福,晋升为廷尉,成为嬴政手下最亲近的大臣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嬴政成功灭掉六国,统一天下。李斯作为廷尉,奉命与王绾、冯劫等议定“皇帝”之号,并制定统一后的政策措施。在推行郡县制的问题上,李斯极力反对分封,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嬴政采纳了他的建议,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此后,李斯还主持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车轨等,为秦国及后世王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李斯并非良善之辈。他嫉贤妒能,担心韩非抢占他的官位,便向嬴政进谗言,致使韩非被嬴政打入大牢,最终被迫自杀。此外,李斯还建议嬴政焚书,禁止民间私藏除医药、卜筮、种树之外的书籍,给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嬴政在东巡途中病逝于沙丘宫,只留下册立扶苏为太子的遗诏。赵高与扶苏关系不好,却与胡亥交好,为了拥立胡亥为帝,他拉拢李斯。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最终妥协,与赵高合谋设计假遗诏,立胡亥为天子,并逼迫扶苏和蒙恬自杀。

胡亥登基后,李斯继续担任丞相,但胡亥沉迷酒色、大兴土木,大臣们纷纷劝谏,胡亥却将责任归咎于李斯。赵高趁机进谗言,诬陷李斯谋反。公元前208年7月(秦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腰斩于咸阳街头,他的儿子李由当时还在为秦朝战斗。

李斯的死,让秦朝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遇。章邯等将领担心受诛,纷纷投降项羽,刘邦得以顺利进入咸阳,灭亡了秦朝。

回顾李斯的一生,他本有机会成为千古良相,却因一时的私欲和错误的抉择,成为了摧毁大秦的“罪魁祸首”。他的故事警示我们,在面对诱惑和抉择时,要坚守正道,否则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