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的西南郊,滇池之滨,有一座承载着无数回忆与故事的老厂——昆明五钠厂,全称昆明三聚磷酸钠厂。这座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工厂,曾是世界第三、亚洲第一洗调剂原料生产基地,其辉煌与衰落,如同一部浓缩的时代史诗,让人感慨万千。
时间回溯到1979年,昆明五钠厂开始筹建,作为国家“六五”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它承载着发展我国洗调剂工业的重任。1980年11月,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历经两年半的努力,于1983年6月建成。紧接着,二期工程也在1982年11月启动,并在1986年9月顺利完工。这座工厂从德国伍德公司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设计年产能达到黄磷3万吨、三聚磷酸钠11.7万吨、洗衣粉2.5万吨,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三聚磷酸钠生产基地。
昆明五钠厂不仅生产规模大,其产品也远销国内外,包括东欧、南亚、日本等地。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五钠厂生产的“依兰”牌洗衣粉几乎家喻户晓,成为许多家庭洗涤用品的首选。厂内职工人数一度达到数千人,生活区配套设施齐全,包括学校、医院、灯光球场、露天游泳池、礼堂等,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且功能完善的小社会。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昆明五钠厂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产品结构单一以及管理上的问题,五钠厂开始陷入连续亏损的困境。尽管厂方采取了多种措施试图扭转局面,但终究未能阻止其下滑的趋势。
2002年,濒临破产的五钠厂由国家轻工业部划归云南省管理,但此时已难以重现昔日的辉煌。2005年,在云南省化工行业整合的大潮中,五钠厂整体并入了云天化集团,更名为中轻依兰集团有限公司。尽管企业名称和隶属关系发生了变化,但厂区的许多建筑和设施依然保留着八十年代的样貌,仿佛时间在这里静止了一般。
走进如今的昆明五钠厂生活区,仿佛穿越回了八十年代。老式的住宅楼、斑驳的墙面、狭窄的街道,一切都显得那么熟悉而又陌生。曾经热闹非凡的电影院、俱乐部和游泳池虽然已不再使用,但它们的轮廓依然清晰可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在厂区的一角,那座曾经承载着无数欢笑与汗水的灯光球场依然屹立不倒。每当夜幕降临,总有一些老职工会自发地来到这里打球、聊天,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他们之中有的人已经退休多年,有的人则还在为生活奔波劳碌,但每当提起五钠厂,他们的眼中总会闪烁着光芒。
八十年代初盖起来的职工医院如今已更名为西山区第三人民医院依兰分院。虽然名称和隶属关系发生了变化,但医院内的许多建筑和设施依然保持着原貌。当年的小树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为过往的行人提供着阴凉。医院内的老医生们还记得那些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同事们和患者们他们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样。
尽管昆明五钠厂已经不再是那个辉煌一时的洗调剂原料生产基地,但它并没有完全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近年来,中轻依兰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寻求转型和发展机遇,利用闲置的厂房和土地引进了新的产业项目。
同时,五钠厂的生活区也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风貌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摄影师的目光。他们来到这里不仅是为了探寻过去的记忆更是为了感受那份独特的时代气息。许多影视作品也选择在这里取景拍摄让五钠厂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