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
就是说王朝传承或许只有数百年,但世家传承,却能超过千年。但在世家的传承中,亲戚又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纽带式发展关系。
可对于“亲戚”二字,古人却有“五服之外非亲戚”的说法,那么所谓的“五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什么是五服在当前社会中,农村所说的“五服”,指的是以九族为基础的亲戚族人(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出了这九族,但却又是本家族的人,那就是“出五服”。
这类说法,是现如今最令人接受的一种说法,可古代封建王朝之中,五服的具体含义,却远比人们想象的还要复杂。
古代历史上,人们将以天子为核心的“五服论”,视为五服的由来,其意思就是根据距离天子的远近,来确定不同的“服区”。
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被称为甸服,环绕天子形成保卫态势的列国,称为侯服,侯服之外则又有区别,分为绥服(宾服)以及要服和荒服。
这五服以五百里为限,每个五百里就向下递减一层。可这五服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又是如何转变到亲戚关系上面的?
首先,五服地区的不同总共有两点,其一,是朝贡的区别,其二,则是发展的区别。
倘若距离天子较近,面见天子的机会,自然也会大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侯服、绥服等地区的人,就要比要服、荒服地区的人,更加勤快的朝贡。
其中,甸服每日朝贡、侯服每月朝贡,绥服按季、要服按年,荒服则一生只朝贡一次。
而发展上面,侯服主要由朝廷重臣进行管理,绥服则主张对人民的教育。倘若再远一些,要服与荒服便算得上流放之地。
古代罪人发配边疆,其实也就是发配到这些地方。
其次,在转变到亲戚关系这一点上,其实就是民间老百姓借助天子五服论,来确定自家亲戚和自己的血缘关系亲疏与否。
天子由己而外,提出了五服之分,民间老百姓也由己向外,一代一代的去区分亲戚关系。
只要是相差不超过五代的直系亲属,都可以算在五服之内。这种认知简单且纯粹,也让更多老百姓愿意接受。
历史上最著名的“诛灭十族”事件,便是明成祖朱棣,处死大儒方孝孺。
以往并不清楚朱棣威胁方孝孺诛九族究竟是什么意思,其实也就是诛杀方孝孺的五服。
至于方孝孺所言,诛我十族又何妨,史学家们的认知倒是各不相同。有人认为是他的学生,也有人认为是他的朋友,总之是谁也没有办法说服谁。
五服之外非亲戚那为什么又有五服之外非亲戚的说法呢?如前文所言,难道九族之外的本家人,都算不上自己的亲戚了?
答案并非如此,古人之所以提出这种看法,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古人眼中的亲疏有别,其二则是受古代祭祀丧葬文化的影响。
亲疏有别其实很好理解,就像许多古代大家族中,往往会有嫡系和庶出之分。
以三国时期的袁绍和袁术为例,袁术在袁家的地位,就比袁绍要更高一些。两人为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可袁绍只是庶出长子,袁术却是嫡出次子。
在未来的发展中,袁术的子孙后代和袁绍的子孙后代,与家族的关系,也会因此出现距离上的区别。
当然,这种区别也会随着古代宗法影响的变化而变化。像袁绍过继给左中郎将袁成后,其地位就要高于袁术。
至于丧葬文化的影响,民间有俗语:五代迁坟的说法。这并不是说过了五代就要迁走祖宗坟墓,而是超过五代后,祖宗便不会保佑后人,也就不用祭拜了。
于是亲戚关系划分的时候,往往会默认将超过五代划出,这也就有了五服之外非亲戚的说法。
此外,古代封建社会中,五服除去可以辨别某人是否能够算作自家亲戚外,还可以成为两人能否成亲的标准。
男尊女卑的时代背景下,富贵人家一夫多妻的情况,十分常见。可也正因如此,许多亲戚关系,便因此变得复杂。
为了避免近亲结婚的情况出现,人们便会按照家谱关系,推算对方是否在五服之外,倘若不在五服之外,再怎么喜欢,也不能缔结为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