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殷墟王城宗庙区“大墓”考察——重构殷王朝的宗庙礼制
摘要
如同是安阳殷墟五号遗址,即传统认知中的“妇好墓”,其位置、布局与遗存展现出独特的礼制性特征,不能简单地被定义为墓葬。本文提出,殷墟王城宗庙区内的“大墓”应理解为殷王朝的“重屋”或“宗庙”遗址,尤其是殷墟五号遗址更有可能是“祧庙”性质的祭祀场所,是殷王朝天子七庙之一。结合礼制制度和考古遗存,本文重构了遗址的礼仪与用途,并尝试解释该遗址为何在传统史学和考古界产生误解。
关键词:殷墟遗址、宗庙礼制、妇好墓、祧庙、宗庙制度
引言
安阳殷墟被视为殷朝时期的政治与文化中心,其中包括大量大型建筑与宗庙遗址。传统考古学界普遍将位于殷墟王城宗庙区的大型遗址视作墓葬,但深入研究其布局、结构与出土遗物后,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些所谓的“大墓”更可能是当时殷王朝用于祭祀祖先的宗庙。本文特别聚焦于殷墟五号遗址,即通常被称为“妇好墓”的遗址,通过分析其结构与礼仪功能,尝试重新构建其在殷王朝宗庙体系中的角色。
一、殷墟宗庙区内“大墓”概述
殷墟王城内发现了多处大型墓葬,尤其是宗庙区中的几个“大墓”,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其中,五号遗址(俗称“妇好墓”)自发现以来,因其出土遗物丰富,被认为是重要的贵族墓葬。然而,从位置、结构及摆放的遗存来看,这类遗址与殷代的宗庙礼制更加契合。
1.1 “重屋”结构的礼仪功能
殷代时期的宗庙制度极为严格,其中“重屋”是宗庙区内重要的组成部分,用于安置祖先灵位及祭祀遗物。宗庙中祭祀安排遵循左昭右穆、南北尊卑的排列方式,展现了严格的礼制等级,而所谓的“大墓”在结构和位置上与这种布局高度一致。
1.2 结构布局的宗庙特征
在“妇好墓”五号遗址中,可以观察到以下特征:
• 北边遗物:作为宗主遗存的区域,遵循殷人尚北的文化传统,表明这里应安放宗主遗物,符合宗庙的要求。
• 南方遗物:在礼制中南方为帝位,表明此处可能为主祭者所在位置。
• 左昭右穆:左侧放置后代(儿辈)遗物,右侧则为孙辈,展现了宗庙中“昭穆”之分的传统排列。
• 中央木箱:中部放置用于安置祖灵的木箱,内含部分祖先遗骸、玉器等随葬品,象征性地再现了祖先之位。
这些结构和布局不但符合礼制,而且与商代宗庙的用途一致,似乎更说明这里并非墓葬,而是用于祭祀祖先的宗庙场所。
二、铭文与出土遗物的礼制解读
在殷墟五号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铭文和玉器、陶器等随葬物品,这些物品往往具有宗庙祭祀的功能,进一步支持了该遗址作为宗庙的观点。
2.1 “妇好墓”铭文与商代宗庙文化的关系
出土铭文显示,该遗址中许多器物与祖先祭祀有关。特别是铭文中提及“高辛辛妃简狄”的人物,显示该宗庙可能为远祖宗庙之一,标志着一种代代相传的宗庙文化。由此可见,这处遗址更可能是一个祧庙性质的宗庙建筑。
2.2 出土遗物的宗庙功能
宗庙中出土的玉器、青铜器等,不仅用于装饰或祭祀,更象征了祖先在现世的象征性“存在”。宗庙中的“祖灵室”——或称“灵室”——用于安置祖先的象征性遗物与灵位,展现了殷人敬祖、祭祖的传统。这种做法不仅符合宗庙制度,也反映了殷人深厚的祖先崇拜文化。
三、殷墟五号遗址的“祧庙”性质考察
祧庙是天子宗庙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保留上代甚至远代祖先的灵位,而殷墟五号遗址极可能是殷王朝的祧庙之一。根据殷商礼制,天子宗庙中有七庙之制,而五号遗址符合其中一庙的布局和规格。
3.1 殷人宗庙七庙制度
殷代天子宗庙包含七庙制度,每庙对应一代祖先。五号遗址的规模和布局,符合七庙制度中的“祧庙”特征。祧庙作为供奉早期祖先灵位的场所,是祭祀活动的核心之一,保存的是殷人早期的宗庙文化,并承载了殷商社会中浓厚的祖先崇拜精神。
3.2 殷墟五号遗址在七庙体系中的位置
通过结构和遗存分析,可以推测五号遗址应作为殷王朝“祧庙”之一,供奉殷代早期先祖灵位。它不仅是后代统治者的精神支柱,还是祭祀的重要场所。其作为祧庙的身份,使殷墟五号遗址不仅仅是一个纪念性建筑,而是宗庙礼仪核心的体现。
四、结论
综上所述,安阳殷墟五号遗址的结构、铭文与出土遗物皆指向其作为殷王朝宗庙的性质,而非简单的墓葬。其布局、规格、摆放方式都符合殷商时期的宗庙礼制,进一步支持该遗址为天子七庙体系中的祧庙。这一结论不仅为重新认识“妇好墓”提供了全新视角,也深化了我们对殷商时期宗庙文化的理解。
殷墟王城宗庙区的“大墓”应视为宗庙“重屋”,其存在揭示了殷王朝对于祖先的崇敬及宗庙礼制的严谨,展现了殷商文明深厚的宗教与祭祀文化。这一发现为未来殷墟考古研究提供了新方向,并为中国古代宗庙制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尚书》
2. 《史记》
3. 殷墟出土铭文研究报告
4. 中国古代宗庙制度考
见你一次骂你一次,纯粹就是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