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外长巴罗的北京之行揭开了大国博弈新帷幕。在俄乌冲突持续、特朗普政府重启贸易战的背景下,这场跨越亚欧大陆的外交互动不仅关乎中法关系,更牵动着全球战略格局的重组。
3月27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内,中法外长的握手持续了整整十秒。这场精心安排的会晤释放出多重信号:巴罗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支持自由贸易;王毅则明确支持欧洲战略自主。这种双向政治承诺,为后续合作奠定了基调。
在俄乌问题上,法国正试图突破外交困局。马克龙政府提出组建27国"援乌联盟"的构想遭遇多重阻力:美国质疑其可行性,俄罗斯视作挑衅,欧盟内部也分歧明显。巴罗此行显然希望争取中国支持,借助东方大国的国际影响力平衡美俄博弈。虽然中方重申"非当事方"立场,但双方在反对单边主义、维护联合国宪章等原则问题上达成共识,这为后续多边协调创造了空间。
经贸合作成为突破关键。面对特朗普政府扬言加征关税的威胁,法国空客集团已率先行动——3月17日其CEO傅里宣布扩大在华投资,这为巴罗访华铺平道路。中法在核能、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战略产业的合作深化,既对冲了贸易保护主义风险,也契合法国"战略自主"的长期诉求。值得关注的是,双方首次将数字安全纳入合作框架,这或将成为未来科技博弈的新支点。
人文交流同样暗藏深意。巴罗首站选择访问北京语言大学,与该校培养的法国留学生深度互动。这种"文化破冰"战略背后,是法国对中国发展模式的重新评估——汉语已被纳入法国国民教育体系,此举显然着眼于培养新一代知华派精英。
此次访问恰逢国际秩序重构的关键节点。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欧盟内部离心力加剧之际,中法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战略协作,正在重塑跨大陆地缘政治版图。王毅关于"反对阵营对抗"的论述,与马克龙"欧洲主权"主张形成微妙呼应,这种新型大国关系或将定义后疫情时代的国际政治生态。
随着巴罗专机离开北京,中法关系的"战略之锚"已然落定。在华盛顿与莫斯科的角力场之外,这场跨越60年建交历程的对话证明:多极化世界不是预言,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当巴黎铁塔与万里长城在地缘政治光谱中交相辉映,全球治理的新范式正在悄然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