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千禾味业因旗下“千禾0”酱油卷入双重风波:先是被曝“千禾0”商标涉嫌误导消费者,随后《消费者报道》送检的13款零添加酱油中,其产品检出微量镉元素(0.0110mg/kg),引发公众对“零添加”概念的信任崩塌。尽管千禾味业连夜发布致歉声明,但这场危机已从企业公关事件升级为整个调味品行业的信任地震。

“千禾0”系列酱油包装上醒目的“0”字样,长期被消费者默认为“零添加”承诺。然而事件曝光后,千禾客服面对“千禾0是否等于零添加”的提问时避而不答,仅强调“可查看配料表”,被质疑玩文字游戏。尽管企业声明称“千禾0”商标旨在区分零添加产品,但律师指出:商标设计与零添加概念高度关联,若实际产品未达到消费者预期,则涉嫌虚假宣传。更讽刺的是,千禾味业注册的12个“千禾0”商标中,部分仅通过字体排版变化规避法律风险,这种“擦边球”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公众质疑。
镉元素争议:合规背后的安全焦虑检测结果显示,千禾御藏本酿380天酱油中镉含量虽未超标(国家标准对酱油中镉无限量要求),但消费者仍难接受“零添加产品含重金属”的冲击。千禾味业解释称镉源自原料(大豆、小麦等),且原料采购符合GB 2762标准(大豆镉≤0.2mg/kg),但这一回应被指避重就轻——国家标准缺失下,企业是否应主动设立更高安全阈值? 对比欧盟酱油镉限量0.05mg/kg,千禾产品虽远低于此值,却暴露了国内食品污染物监管的滞后性。
行业黑洞:零添加乱象与标准失语“零添加”定义真空:谁在收割智商税?中国目前对“零添加”缺乏统一定义,各品牌自行划定边界:有的仅排除防腐剂,有的允许添加酵母提取物。千禾味业声称其零添加产品仅含水、大豆、小麦、食盐,但消费者发现,部分标有“千禾0”的产品配料表出现“白砂糖”等成分,进一步模糊了概念。第三方测评机构“聚谷检测”指出,真正的零添加酱油应执行GB/T 18186酿造标准,且氨基酸态氮含量≥0.8g/100ml,但市场上大量产品以营销话术掩盖技术缺陷。

此次事件暴露了食品检测体系的矛盾:合规≠安全。尽管千禾酱油镉含量仅为婴幼儿辅食标准的1/6,但镉作为Ⅰ类致癌物,其生物累积性可能带来长期风险。更令人不安的是,送检的13款零添加酱油中,12款检出镉、7款检出砷,揭示出调味品行业原料污染的普遍性。
消费者觉醒:用退货与质疑重构市场规则事件发酵后,电商平台千禾酱油退货率激增,社交媒体上“自制酱油”教程浏览量暴涨。网友戏称:“零添加成了薛定谔的猫——不检测就是安全的。”这种讽刺背后,是消费者对工业化食品体系的深度不信任。千禾味业虽承诺“开放工厂参观”,但其股价仍下跌3.8%,而主打透明供应链的竞品销量逆势上涨。
破局之路:从危机公关到价值重建标准革新:推动“零添加”国家定义落地,将重金属协同毒性纳入风险评估,参考欧盟设定酱油镉限量;透明革命:强制企业公开原料溯源信息,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追溯;消费者赋权:建立第三方检测平台,提供简易重金属检测试剂盒,让安全可见可感;责任升级:对利用商标混淆概念的企业处以销售额10%的惩罚性罚款,倒逼诚信经营。
千禾味业的深夜致歉,揭开了食品行业“合规免责主义”的遮羞布。当企业将“符合国标”作为危机公关的挡箭牌,却忽视消费者对“更安全”的朴素期待时,信任崩塌已成必然。这场风波警示所有企业:真正的零添加,不是配料表的减法,而是对用户知情权的加法。
互动话题:你会继续购买“零添加”酱油吗?更信任品牌宣传还是第三方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