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星报道】南星慈善会秘书长受邀参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主题论坛的筹备工作
由广东省社科联主办,广东省乡村振兴智库联合会、广州理工学院联合承办的“2024岭南学术论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专场”12月5日在广州理工学院隆重举行。广东省乡村振兴智库联合会副秘书长、广东省生物技术产业化促进会工会主席、南星慈善会秘书长彭国栋受邀参与本次论坛及此次论坛的筹备工作。
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宜航,广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黄圣诚出席论坛并致辞。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徐伟新,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协主席陈勇,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教授叶思宇,中国绿色发展基金执行主席、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执行主席桂振华,省政府参事室参事、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原主任林秀玉,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省乡村振兴智库联合会代会长顾涧清等6名知名专家学者作主旨演讲。
李宜航书记在论坛致辞中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我们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联系,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通起来,努力探索广东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徐伟新会长做了题为《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的主题发言,她指出,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数智生产力需要伦理关切。
陈勇院士在题为《新质生产力与绿色低碳发展》的发言中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演进,是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结果。它突破了传统生产力的局限,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能力。他用农居复合建筑、新型固废处理技术、风电叶片替代材料等几个案例,生动说明新质生产力对绿色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
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教授叶叶思宇教授做了《推动绿色能源产业链合作,促进氢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发言。叶院士指出,“十五五”时期,广东氢能产业有望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和更大规模的发展。分析国内外氢能产业的技术创新方向和发展趋势,结合广东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分析了广东氢能产业发展现状及成就。指出通过发展氢能产业,建立起广东新的制造业高地,助力广东绿色制造业升级转型,促进广东新质生产力发展。
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省乡村振兴智库联合会代会长顾涧清会长的发言题为《以新质生产力全面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他说,以新质生产力全面推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是一篇大文章。报告深入探讨了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中,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从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结合的角度论证了新质生产力将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注入强动力。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郑英隆研究员做了《乡村振兴:互联网框架下农产品差异化发展研究》发言时指出,互联网农村普及率的提高,为乡土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开拓了更新换代的空间。通过“互联网+乡土企业”克服产品单一、规模生态约束,促进乡土企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廖杨教授基于汕头市南澳县后花园村的调查,提出了贫困村“跃升”小康村的发展路径及经验启示。党建引领乡村发展、“生态+”“旅游+”新业态激活老村庄、特色茶叶产业合作社助农脱贫奔小康、宋茶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两山”理论的南澳绿色生态发展样板,构成后花园村发展的基本模式和主要路径。
深圳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王淑婷以梅州畲江撂荒地复耕复种长效机制为例,探讨了生态恢复与生产力提升双重效应的实践与探索。撂荒地复耕复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粮食安全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命题。在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的过程中,需优化政策激励与约束机制,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强化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以确保撂荒地复耕成效的持续性。
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陈孝明博士基于2012-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考察企业ESG表现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及新质生产力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良好的ESG表现对企业价值具有促进效应,相较于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账面价值,促进企业市场价值的作用更为显著。新质生产力作为ESG表现促进企业价值提升的传导机制,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作用。
省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中心黄军定科长在《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助力绿美生态农田》中指出,农药是农业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对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用重大。推进科学安全用药”主要措施,积极构建绿色高效植保技术推广新模式,在有效防控农作物病虫危害的同时,农药减量增效取得显著成效。
广州理工学院特聘叶青老师在《劳动力价格上涨与农业污染问题研究》一文中,用1999-2018年全国分省的面板数据,考察了2004年前后农业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投入量变动、以及计算要素间替代弹性的变动,结果表明:劳动价格上涨虽然促使了我国粮食生产对“机械技术”的选择,但总的来说粮食生产的技术选择仍然是以“生物化学技术”为主、“机械技术”为辅的。
广州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肖丽娜老师在《广东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培育和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中探讨如何聚焦绿色低碳需求、前沿技术驱动、未来高成长性和战略支撑性的产业方向,培育发展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未来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培育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坚持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部署。
广州理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赵乐萌老师在《基于CiteSpace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及熵值模型下岭南地区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研究》中指出,建筑绿色改造是未来建筑改造的发展趋势,是实现我国“双碳”战略目标,建设生态化、绿色宜居城市的重要途径,其高效实施离不开交易过程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广东康御智慧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进辉博士在《试论生态哲学与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绿色农业——兼论生态循环、低碳环保的智慧农业新模式》指出生态哲学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新质生产力则是推动农业变革的关键力量,二者共同为绿色农业发展开辟道路。还以自己的公司为例,分析康御探索智慧农业新模式的具体实践。
(通讯员 封电波 南星慈善会公共宣传办公室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