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得知赵云去世只是跌足而哭,张苞死后却吐血晕厥,值得深思

小何小看历史 2024-11-29 05:23:26

世人皆知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然而在面对生死离别时,这位运筹帷幄的军师,也会显露出不同寻常的一面。史书记载,当得知白发苍苍的赵云在成都病逝时,诸葛亮只是"跌足而哭"。而在得知年仅三十出头的张苞意外坠马身亡后,这位平日里运筹帷幄的军师竟"口吐鲜血,昏厥于地"。同样是生死诀别,为何诸葛亮会有如此巨大的情感反差?

一、诸葛亮与两位将领的深厚渊源

建安十二年,刘备携诸葛亮南下荆州,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年轻的赵云初次展露头角。当时刘备军中虽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但赵云独特的才能很快便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在荆州期间,赵云多次被委以重任,尤其在保护刘备家眷撤离长坂坡时的表现,更是让诸葛亮看到了这位将领的非凡实力。

随后的数年间,赵云在诸葛亮的多次军事行动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夷陵之战后,赵云被派驻在阆中,镇守北部边境。期间,诸葛亮多次亲自前往阆中巡视军务,与赵云共同商讨军事战略。两人在这段时期建立起了亦师亦友的关系。赵云在军中素以谨慎著称,每每行军布阵,必先与诸葛亮商议,这种态度也让诸葛亮对他格外信任。

而张苞与诸葛亮的渊源,则要追溯到更早的时期。建安十九年,年仅七岁的张苞便随父亲张飞来到成都。由于张飞经常随军在外,年幼的张苞便经常出入相府,在诸葛亮的指导下学习兵法谋略。诸葛亮见这个孩子天资聪颖,便格外关照,常常亲自教导他研读《孙子兵法》等兵书。

建安二十四年,张飞在阆中被部下杀害的消息传来,诸葛亮立即将年仅十二岁的张苞接到相府抚养。在接下来的十余年里,张苞在诸葛亮的教导下迅速成长,不仅继承了父亲的勇武,更在谋略方面展现出过人天赋。诸葛亮常常带着他参与军事会议,让他亲身体会行军布阵之道。

在建兴三年的第一次北伐中,二十出头的张苞便被诸葛亮委以先锋重任。他不负所托,在祁山之战中屡建奇功,完美地运用了诸葛亮教授的战术,出其不意地击退了魏军的进攻。这次战役之后,诸葛亮更是当众赞扬张苞,称其"智勇兼备,可为国之栋梁"。

与此同时,赵云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展现出老将的智慧。他多次向诸葛亮进言,建议在进攻中要注意补给线的安全,这些建议都被诸葛亮采纳并付诸实践。赵云与张苞,一位是经验丰富的老将,一位是朝气蓬勃的新秀,都在各自的位置上为蜀汉的军事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正是这样的渊源,让诸葛亮与这两位将领建立起了超越普通君臣关系的情谊。这种情谊,不仅建立在军事才能的欣赏上,更建立在长期共事中的相互理解与信任之上。

二、两位将领壮烈牺牲的不同时代背景

赵云与张苞的离世,发生在蜀汉政权发展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阶段。赵云病逝于建兴七年,时年七十有余。当时的蜀汉正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诸葛亮的北伐战略刚刚开始实施,军中将领尚且人才济济。

建兴七年初春,年迈的赵云在成都病逝。据《三国志》记载,赵云在临终前仍在处理军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为国事操劳。他的离世虽令人惋惜,但也算得上是寿终正寝。在当时的军事环境下,蜀汉军中尚有马超、魏延等诸多猛将,赵云的离世并未对军事部署造成重大影响。

而张苞的意外坠马,则发生在建兴九年的秋季。这时的蜀汉正面临着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诸葛亮的北伐战略已经进行了多次,军中老将凋零,新生力量尚未完全成长起来。张苞作为年轻一代将领中的佼佼者,他的意外离世无疑给蜀汉军事力量带来了沉重打击。

当时的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建兴九年八月,张苞奉诸葛亮之命,率军在汉中一带进行军事演练。这是为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北伐做准备。在一次夜间行军演练中,张苞的战马受惊,导致他重重摔落马下,当场昏迷。虽然随行军医立即进行救治,但终因伤势过重,于次日清晨不治身亡。

张苞离世时的年龄,正值三十出头,可以说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不仅继承了父亲张飞的勇猛,更在诸葛亮的调教下养成了深谋远虑的性格。在之前的北伐中,张苞多次立下战功,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善于运用地形优势,在与魏军的多次遭遇战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战果。

更重要的是,在当时的蜀汉军中,能够真正独当一面的年轻将领并不多。张苞的意外离世,不仅意味着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更意味着诸葛亮精心培养的接班人计划受到了重创。此时的蜀汉军中,老一辈将领如魏延等人已年过半百,而年轻一代中能够独挡一面的将领却屈指可数。

从军事部署的角度来看,张苞的离世给诸葛亮的北伐计划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原本诸葛亮计划在建兴十年发起新一轮北伐,张苞将担任其中的一支主力军团的指挥官。他的意外离世,迫使诸葛亮不得不重新调整军事部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伐的进程。

相比之下,赵云虽然是一位更为资深的名将,但他的离世是在完成了历史使命之后的自然谢幕。而张苞的猝然离世,则是在他最有可能创造历史功勋的时候戛然而止。这种时代背景的差异,也直接影响了诸葛亮对这两位将领离世的不同反应。

三、诸葛亮对两位将领离世时的不同反应

诸葛亮面对这两位将领的离世,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外在表现上,更反映在其后续的军事部署和政治决策中。

建兴七年春,当赵云在成都病逝的消息传到诸葛亮的军帐时,正值北伐准备期间。据《蜀书》记载,诸葛亮听闻此消息后,只是"跌足而哭"。这个"跌足"的动作,在当时的礼仪中是一种相对克制的哀悼表现。在赵云去世的当天,诸葛亮便召开了军事会议,继续讨论北伐事宜。

诸葛亮在赵云的追悼仪式上,亲自撰写了祭文。祭文中提到赵云"忠勇冠世,名垂青史",但整篇祭文的篇幅并不长。追悼仪式结束后,诸葛亮立即着手处理军务,调整防区布防。他将赵云原本负责的阆中防区交给了魏延统领,整个交接过程有条不紊。

然而,当建兴九年秋天张苞坠马身亡的消息传来时,诸葛亮的反应则完全不同。据《蜀汉纪年》记载,当快马将张苞死讯送达军帐时,诸葛亮正在与众将讨论新一轮北伐的细节。听闻噩耗后,诸葛亮当场"口吐鲜血,昏厥于地"。

更为罕见的是,诸葛亮在当日便下令全军停止演练,亲自带领文武百官赶赴事发地。他在张苞的遗体前伫立良久,随后命人将遗体运回成都,并特意安排在其父张飞的墓园旁安葬。在安葬仪式上,诸葛亮一反常态地亲自主持,并为张苞撰写了长达数千字的祭文。

祭文中不仅详细回顾了张苞的成长历程,更着重提到了他在军事才能上的突出表现。特别是在描述张苞参与北伐时的贡献时,诸葛亮用了大量笔墨,将其形容为"少年英才,智勇双全"。这份祭文的用词之恳切,篇幅之长,在诸葛亮为将领所作的祭文中都是极为少见的。

在张苞死后的一段时间里,诸葛亮的军事部署也出现了明显的调整。原本计划在建兴十年初春开展的新一轮北伐被推迟了将近半年。这期间,诸葛亮多次召见年轻将领,亲自指导军事训练,似乎是在寻找能够接替张苞位置的人选。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张苞离世后,诸葛亮对年轻将领的培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他开始更多地关注将领的安全问题,在军事演练中增加了更多的防护措施。同时,他还在军中推行了一系列新的训练制度,要求将领们在进行高强度训练时必须有经验丰富的老将在旁指导。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从表面上看是对两位将领的不同感情投射,但实际上也反映了诸葛亮在不同时期面对的军事困境。在赵云离世时,蜀汉军中尚有众多老将坐镇,军事力量依然充沛。而到张苞离世时,随着老一辈将领的相继离世,年轻一代的将领培养已经成为了燃眉之急。

四、两位将领离世对蜀汉军事部署的不同影响

赵云与张苞的离世,对蜀汉的军事部署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短期的军事调整上,更反映在长远的战略规划中。

赵云去世时,诸葛亮的军事部署调整相对简单。在赵云离世的第三天,诸葛亮便下令由魏延接管阆中防区。魏延此前就在汉中一带任职,对当地地形和军情都十分熟悉。他接管赵云的防区后,很快就将原有的防御体系与自己的指挥特点相结合,使得防区交接几乎没有出现任何真空期。

同时,赵云生前培养的一批年轻将领也被妥善安置。其中,赵云的副将邓芝被调任为阆中别部司马,继续执行原有的军事计划。赵云生前制定的一系列防御部署也被完整保留,这使得阆中防区的防御能力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在民政方面,赵云在阆中推行的屯田制度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魏延在接管防区后,不仅保留了赵云时期的屯田方案,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扩充,进一步提高了军需保障能力。

然而,张苞的意外离世则给蜀汉的军事部署带来了严重影响。按照原定计划,张苞应该在建兴十年初春率领一支偏师从武都出发,配合主力军队进行北伐。这支偏师的任务是牵制魏军西部防线,为主力军队创造突破机会。

张苞的死讯传来后,这个重要的战略部署不得不进行大幅调整。诸葛亮原本考虑由霍峻接替张苞的位置,但霍峻虽然年富力强,却缺乏在复杂地形作战的经验。最终,诸葛亮不得不将整个北伐计划推迟半年,重新制定战略方案。

在这期间,诸葛亮多次派人实地考察武都一带的地形,反复推演新的进军路线。他还特意从各个防区调集了一批熟悉山地作战的将领,组建了专门的山地作战部队。这些调整工作持续了近三个月,直到建兴十年的仲夏才最终完成。

更为棘手的是,张苞的离世还影响到了蜀汉的将领培养计划。张苞生前负责训练一支新编的骑兵部队,这支部队采用了全新的骑战术,是为北伐专门准备的。他的突然离世,导致这支骑兵部队的训练计划被迫中断。

为了弥补这个缺失,诸葛亮不得不从汉中调来马岱,重新组织骑兵训练。但马岱虽然骁勇善战,却不太擅长新式战术的运用。这使得原本应该在短期内完成的骑兵训练延长了近半年时间,直接影响了北伐的整体进程。

在军需保障方面,张苞去世也造成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他原本负责的武都粮道建设计划被迫暂停,这条本应在北伐前完工的补给线路直到建兴十年末才最终完成。这些连锁反应累积起来,使得蜀汉在建兴十年的军事行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较之下,赵云离世后的军事调整可以说是轻车熟路,几乎没有造成任何战略层面的被动。而张苞的意外离世则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迫使诸葛亮不得不在多个层面进行调整和改变,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建兴十年末期。

五、诸葛亮对将领培养思路的重大转变

在这两位将领相继离世后,诸葛亮对蜀汉将领的培养思路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选拔标准、培养方式和任用制度三个方面。

建兴七年赵云离世之前,诸葛亮在选拔将领时主要注重个人武艺和临阵指挥能力。这一时期培养的将领大多出身行伍,像费祎、董厥等人都是从基层一步步提拔上来的。这种选拔方式在当时确实选出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为蜀汉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张苞的意外离世促使诸葛亮对这种单一的选拔标准进行了反思。从建兴九年末开始,诸葛亮在选拔军事人才时增加了更多的考核项目。根据《益部耆旧传》的记载,这一时期的将领选拔开始重视谋略与统筹能力的考察。新的考核内容包括对地形的判断、军需物资的调配,以及对敌情的分析等多个方面。

在培养方式上的改变更为明显。在建兴九年之前,年轻将领的培养主要依靠战场实践。诸葛亮会让有潜力的将领担任主将的偏将,在实战中积累经验。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快速提升将领的实战能力,但也存在较大的风险。

张苞的意外促使诸葛亮建立了一套更为系统的将领培养制度。首先,他在成都设立了专门的军事学堂,由经验丰富的老将担任教官。这些老将不仅传授战术技能,还要教授兵法经典和军事谋略。据《蜀汉典制》记载,军事学堂的课程安排十分严密,包括晨间的武艺训练、午后的兵法讲解,以及夜间的军事沙盘推演。

在任用制度上,诸葛亮也作出了重大调整。建兴九年之前,年轻将领一旦显露才能,往往会很快被委以重任。但在张苞意外离世后,诸葛亮制定了更为严格的任用标准。新任将领必须经过至少三次实战考验,并且要有两位以上的资深将领推荐,才能获得独立统军的资格。

这种新的任用制度首先在汉中军区试行。据《汉中府志》记载,建兴十年初,有五位年轻将领通过了这套考核制度,其中包括后来在夷陵之战中表现出色的霍弋。这些将领虽然上任的过程较慢,但都展现出了优秀的军事才能。

诸葛亮还特别重视将领之间的配合训练。他经常安排不同军区的将领进行联合演练,提高各部队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每次演练结束后,都要召开总结会议,详细分析演练中暴露出的问题。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蜀汉军队的整体作战水平。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诸葛亮还注意防止将领之间的过度竞争。他建立了一套独特的评价体系,不仅考核战功,还要考察将领与其他部队的配合情况。这种评价方式有效避免了将领为了立功而贸然行动的情况。

到了建兴十一年,这种新的将领培养体系已经较为完善。据《蜀汉将领录》记载,这一年蜀汉军中新晋升的十二名将领,都是经过这套系统培养出来的。这些将领不仅具备过硬的军事才能,还表现出了良好的协作精神,为蜀汉后期的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

0 阅读:8